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科学中国人
部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科学中国人杂志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 创刊时间:1993
  • 国际刊号:1005-3573
  • 出版周期:旬刊
  • 邮政编码:100041
  • 国内刊号:11-3292/G3
  • 邮发代号:82-592
  • 全年订价:¥ 1200.00
  • 发行地区:北京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科技速递
  • 本刊讯
  • 封面人物
  • 封底人物
  • 封二人物
  • 中国论坛
  • 创新之路
  • 政策跟踪
  • 科技博览等
  • 海在声音中变得透明——访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郭良浩

    有人说声音是世界上一切美丽的开始.这一点是无可否认的。当我们听到婴儿的啼哭.生命的乐章便在我们的心中响起:当我们听到叮咚的水声.自然的静谧便在我们的脑中绵延:当我们听到汽笛声响起.家乡的思念便会那样的挥之不去……

  • 领携协和建昊 翘楚GLP园地——走访北京协和建昊医药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爱平

    《哈佛商业评论》知名专栏作家斯特凡·托姆克曾经作出这样的论断:”当今世界里存在一个深层次的矛盾:经济越来越依赖于服务,创新流程却仍然以产品为导向。我们拥有许多科学的产品开发和改进方法,却没有一套严格而持续的服务研发流程。”

  • 量子电子航空 开启崭新世纪——世界科技一百年(二)20世纪初10年

    20世纪是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世纪,它发端于19世纪和20世纪交替时期开始的物理学革命。继16世纪中叶哥白尼的近代天文学革命(154;5年)之后,1g世纪末一系列新的科学发现,如伦琴发现×射线(1895年)、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1896年)、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居里夫妇发现钋和镭(1898年)等,揭开了20世纪头30年物理学革命的序幕,在20世...

  • 关于公民科学教育的若干思考

    “科学教育是把自然人改造为“真正自由的人”,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有德行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 创新人才培养:还应从加强基础做起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原动力,同样也是任何一个单位发展的原动力,所以我们党和国家早就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样的思路。今年国家又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此背景下,我们就有必要围绕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更多思考。关于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各界已有众多论述。但笔者认为,在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方面,...

  • 从古代科举到当今高考

    1977年,中国内地正式恢复了高考制度,迄今为止,已经有将近30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考制度的各种利弊得失都在逐渐地显露出来,所以现在甚至有人主张,要像一百年前废除科举制度那样来废除高考制度。那么现行的高考制度它面临的问题到底有哪些?和科举制度进行比较,它的相同之处、不同之处都有什么?如果把两者进行对照,我们是不是能够从...

  • 《自然》杂志盘点2010年重大科学事件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12月22日对2010年的重大科学事件进行了梳理,其中包括自然灾难反击地球、欧洲各国削减科研经费、研究出新的对抗艾滋病病毒(HIV)武器等。

  • 王振义:白血病领域的低调破冰者

    “无论获得多少荣誉.无论得到多少财富.我总觉得.一个医生能够留在人间的,只能是一些好的治疗方法。”面对2010年国家最高科技奖,王振义的淡然态度一如从前。

  • 2010年第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

    2011年1月11日下午.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及欧莱雅(中国)共同举办的第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

  • 院士增选:门槛提高 把关加严

    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于1月1日正式启动.增选名额仍为60名,与2009年一致。“院士”一直是科研人员头顶上最耀眼的光环,增选院士和标准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此次院士增选,中国工程院严格把关,强调候选人工程技术特点、关注增选院士的学术道德、关注边缘学科的候选人……以求保证院士增选工作的权威性与公平性。

  • 研究显示吸烟可在短时间内对基因造成伤害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小组说,已有证据表明香烟中一类有害化合物多环芳烃具有致癌性,而他们的研究重点关注多环芳烃对人体脱氧核糖核酸(DNA)造成伤害的具体途径。多环芳烃是指含有一个苯环以上的芳香化合物,是煤、石油、木材、烟草等有机物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挥发性产物。

  • 《自然》:“重启”大脑或可治疗耳鸣

    由于经常置身于爆炸隆隆、机器轰鸣的环境中,不少退役士兵患上耳鸣。一些老年人也会出现耳鸣症状。科学家目前尚未研究出根治耳鸣的方法.但是他们普遍认为.耳呜病根源于大脑.并非耳朵。

  • 研究显示多吃蓝莓有助预防高血压

    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研究人员和美国同行在新一期《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对十多万志愿者进行了长达14年的健康状况跟踪调查。其间.这些志愿者每两年报告一次健康状况,每4年报告一次饮食情况。在项目开始时.所有人都没有高血压症状.而14年后,约3.5万人出现了高血压症状。

  • 我国首个载人航天工程研究项目正式启动

    我国航天领域第一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面向长期空间飞行的航天员作业能力变化规律及机制研究”,在中国航天员中心正式启动。这一研究涉及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亟待突破的重大科学问题,对于推动航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实施载人空间站工程,将发挥重要作用。该项目是我国航天领域第一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执行时间为20...

  • 阿根廷发现新种恐龙化石 外形与始盗龙相似

    美国古生物学家在阿根廷发现了距今2.3亿年前的恐龙化石.它们属于一种名为Eodromaeus的新恐龙.这种恐龙外形与始盗龙相似.身长只有4英尺(约合1.3米),颈骨还有气囊,这给兽脚类恐龙最终进化为鸟类增添了更多证据。

  • 中国高铁:“追赶者”何以变成“领跑者”

    京津、武广、郑西、沪宁、沪杭高速铁路相继建成投产.证明我国高速铁路的技术在诸多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 在行星探测中我们民族要有所作为

    在今后半年内.我们力争采集到对月球全覆盖的图像数据。有关月球成分、土壤和环境等方面,我们也积累了大量资料。等“嫦娥二号”结束使命时.我们会向社会公布全部科学探测成果。利用”嫦娥一号”获取的科学数据.我们制作了世界上全覆盖月面、符合250万分之一测绘制图标准的、质量最高的全月球影像图。这次根据”嫦娥二号”传回的数据.有望...

  • 中国有能力应对7100亿方用水高峰

    如果节水工作力度一般的话,未来全国的用水高峰要达到7100多亿立方米。即使未来到了7100亿立方米用水高峰的时候,中国也能够解决自己的水问题。当然,这也需要巨大的投入和努力。节水要想做好.得投入很大。供1立方米水大约10块钱就够了,但节1立方米水可能要20多块钱的成本。

  • 应用是数学的生命线

    不论是机器证明还是代数几何.都应属于数学交叉科学的范畴。中国古代数学研究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逐步诞生和发展的.从《九章算术》中就可以看出来。

  • 公民科学素质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有了明显提高.但还仅为3.27%.和发达国家相比.这个水平是很低的。公民科学素质不高.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 用科学任务带动信息学科发展

    当前,我国信息领域的学术水平与国际水平日益接近.如量子通信等部分研究领域已经具有和国际水平相当的研究基础和实力,而以3G移动通信为代表的面向应用的发展水平,也较为领先。但整体而言,我国信息领域的研究工作仍是以跟踪为主.缺乏原始性重大创新,以纳米级集成电路为代表的基础器件的研究依然落后,科学实验环境和手段也亟待加强。

  • 中国云计算要小步快跑

    云计算是一场信息技术的革命。今后30年,中国经济的升级必须以知识和创新为动力,而支持它的第三代.也是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就是以云计算为核心的信息服务系统。中国政府已选定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而云计算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石。

  • 用系统生物学方法研究中医药

    21世纪的生物医学探究将从传统的描述性科学走向综合分析表述性科学,从局部走向整体.从单一因素的研究走向综合系统研究,这就要求用组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的方法来进行医学研究。中医药研究是基于朴素的系统论,而现代系统生物医学则体现宏微并举的系统论思想,因此可以利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医药学。

  • 科技事业必将承担起引领创新驱动重任

    对于我国而言.发展面临着重要转折和机遇。首先.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的挑战.必须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其次,要加速推进城镇化、改善环境、提高全民生活水平.依靠科技进步来促进民生改善的需求尤为迫切;再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根本好转.因此要依靠科技...

  • 从“控制洪水”到“洪水管理”——专访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

    治水是我国一个古老而悠久的话题。据史籍记载.早在远古时代水灾就开始困扰中国人。唐代虞世南所著《北堂书钞》中说.“遂人氏时,天下多水”。

  • 淬炼“有色”人生——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副院长熊柏青教授

    熊柏青,现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副院长、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计划”部级人选,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荣获“国家865高技术计划十五周年先进个人”称号及解放军总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委联合颁发的“XX武器装备建设工程”荣誉奖章获得者...

  • 人文的精神 科学的追求——记重庆大学物理学院物理系教授、凝聚态物理研究所所长赵铧

    科研,对于很多学者、教授来说,是一个艰辛而酸涩的词。有人曾将科研比喻成一个无底洞.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进去,得到的仅是昙花一现的惊喜,而在这唯一的惊喜之前.却是默默无闻的探索耕耘。搞科学研究尤其是物理理论研究总是与寂寞为伴.

  • 依靠科技防震减灾——访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所长、甘肃省地震局局长王兰民

    地震,如同一个嗜血的恶魔,肆虐的横行在每一寸土地,所到之处大地颤抖,山河移位,尸横片野、满目疮痍。人类的生命与文明在它的面前显得是那样的脆弱无力。

  • 为孩子们的天空挂满彩虹——记广州中医药大学“靳三针”研究中心主任袁青教授

    “靳三针”.是指临床上治病时每次取穴三处为特点,在辨证的基础上进行组穴配方的一种临床针灸流派,如“脑三针”、“手足三针”、”智三针”等。因其创始人为我国著名临床针灸学家、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靳瑞,故称靳三针。该疗法以其独特的理、法、方、针、穴原理和显著之疗效而蜚声海内外。享有“岭南针灸新学派”的美誉。

  • 在未来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医药学发展与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思维模式

    全面认识中医和西医是研完中西医结合的前提。只有把二者进行比较,才能清楚的看出各自的优势,进行相互补充,形成中西医结合。通过对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的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特点和作用的分析,提出了中医学发展和中西医结合研究思维模式,从五个方面做了解释。即:以中医形象思维思辨学为指导,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体”,以现代科学技术方...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