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科学中国人
部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科学中国人杂志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 创刊时间:1993
  • 国际刊号:1005-3573
  • 出版周期:旬刊
  • 邮政编码:100041
  • 国内刊号:11-3292/G3
  • 邮发代号:82-592
  • 全年订价:¥ 1200.00
  • 发行地区:北京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科技速递
  • 本刊讯
  • 封面人物
  • 封底人物
  • 封二人物
  • 中国论坛
  • 创新之路
  • 政策跟踪
  • 科技博览等
  • 鳗草全基因组序列

    Nature封面:芬兰西南"群岛海"(Archipelago Sea)的Kolaviken附近受损的海草草场边缘。N a t u r e杂志第7590期封面文章报道了海草的作用,即固碳、稳定底土并为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生物多样性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提供基本支持。

  • 请为后代着想

    Nature封面:今天的科学家在做决定时是否考虑明天的世界以及他们为什么应当考虑。Nature杂志第7591期封面文章报道我们现在要为后代考虑做的事情。明天的世界肯定与今天的世界有极大的不同,甚至生活在其中的人也可能会不同。

  • 真核细胞演化与线粒体

    Nature封面:真核细胞的演化。Nature杂志第7592期封面文章报道真核细胞的演化观点。真核细胞比细菌和古菌细胞大且复杂,重建演化的一种观点是,真核细胞的演化是当一个古菌样的细胞容纳了细菌、后者继而变成线粒体时被触发的:另一种观点是,真核细胞在它们获得了随后变成线粒体的细菌之前就早已处在向其现代形式的演化过程中。

  • CRISPR-Cas9基因编辑工具

    Nature封面:我们希望一个基因被编辑过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Nature杂志第7593期封面文章报道CRISPR-Cas9基因编辑工具的发展及其给分子生物学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 编织物的分子构造

    SCience封面编织物结构图。SCience杂志第6271期封面文章报道了编织物的分子结构图。研究人员合成了一种涉及有机多聚物编织的结构与众不同的材料,有机分子由强共价键连接在一起编织一个三维的共价有机框架,使它具有特殊的弹力属性。

  • 衰老、脱发与干细胞之间的关系

    Science封面静息阶段头发毛囊的免疫荧光照片。Science杂志第6273期封面文章报道了衰老、脱发与干细胞之间的联系,衰老会使我们茂盛的头发稀疏甚至消失。此前我们只知道人类衰老过程中头发会变得稀疏,但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尚无足够了解,因此该研究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老年人脱发。研究发现,衰老会损害毛囊干细胞,使它们变成皮肤。

  • 戈登研究会议

    SCience封面:泡沫上漂浮着的泡泡。Science杂志第6274期封面文章介绍了2016年召开的戈登研究会议(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s)的议题。戈登研究会议是一个旨在服务于科学界的非盈利组织,于上世纪20年代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戈登教授发起建立,

  • 探寻宇宙的眼睛

    Science封面:詹姆斯韦伯(JamesWebb)太空望远镜。Science杂志第6275期封面文章报道了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太空计划。

  • 肿瘤基因组稳定性新机制

    浙江大学医学院应颂敏教授和沈华浩教授等首次发现肺癌细胞在有丝分裂期(M期)存在DNA复制行为,并发现肿瘤细胞这种在M期的DNA复制是其赖以生存的一个重要机制,相关结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 半侧面颊短小基因

    一侧面颜明显小于另一侧,在医学上被称为半侧颜面短小,多由遗传所致。而由哪种遗传基因产生,学术界还尚无定论。近日,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张永彪研究团队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合作,收集了约1400例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的基因,

  •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新机制

    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何跃辉研究团队发现,染色质修饰与mRNA转录起始及加工有着相互依存关系,两者协同作用,以提高成熟mRNA及基因表达的水平,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一植物》。

  • 单细胞三重组学测序揭示肝癌细胞基因组、表观组和转录组的异质性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汤富酬研究组、黄岩谊研究组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暨北京大学第九临床医学院肝胆胰外科彭吉润研究组合作的最新研究表明,

  • 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病因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邱贵兴院士团队与国内外多家单位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TBX6基因无效变异联合常见亚效等位基因导致先天性脊柱侧凸”发表于世界顶级医学刊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 利用内源性干细胞治疗先天性白内障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刘奕志教授领衔的国际化团队,利用内源性干细胞原位再生出透明晶状体,首次实现了人体有生理功能的实体组织器官再生,并用于临床治疗先天性白内障,开辟了干细胞修复组织器官的新方向,相关研究发表于《自然》杂志。

  • 生物人工肝系统

    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惠利健研究团队,与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等合作,突破“类肝细胞”体外培养技术,成功研制出生物人工肝,为治疗急性肝衰竭提供新方案,研究成果发表于《细胞研究》。该研究基于人源功能性肝细胞——hiHep细胞,利用一套生物人工肝系统,成功救治急性肝衰竭小猪,证明了hiHep细胞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 血液推断年龄的法医学新方法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严江伟、方向东、章张等与公安部合作,建立了一种可供法医准确推断年龄的新方法,将由血液样本年龄预测的误差降低到47岁,该研究发表于《科学报告》。

  • 我国首次利用激光产生反物质

    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沈百飞等利用超强超短激光,成功产生超快正电子源,这一发现将在材料的无损探测、激光驱动正负电子对撞机、癌症诊断等领域具有重大应用价值,该研究发表于《等离子体物理》。

  • 量子芯片实现新型编码量子比特

    未来量子计算机的“大脑”是“量子芯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国平教授研究团队在量子芯片开发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他们首次在砷化镓半导体量子芯片中实现了量子相干特性好、操控速度快、可控性强的电控新型编码量子比特,相关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 光电子可视花实验装置

    物质吸收光子后可能会发生光物理和光化学过程,利用飞秒超快激光泵浦一探测技术结合光电探测手段,可以在飞秒时间尺度追踪物质在吸收光子后的超快光物理和光化学过程,观察其能量和电荷的转移过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刘玉柱研究团队在超快光电子成像仪器研制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化学物理学杂志》。

  • 新型磁悬浮和光驱动转盘激光器

    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李建郎研究团队研制出磁悬浮、光驱动旋转的盘片固体激光器,作为一种新型激光技术,相关成果发表于《中国光学快报》。研究人员将转盘激光器技术和磁悬浮光驱动旋转技术结合,通过反磁性材料,将激光增益介质盘片悬浮在磁场中。

  • 狄拉克半金属纳米线中的Aharonov-Bohm效应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俞大鹏院士领导的“纳米结构与低维物理”研究团队成员廖志敏副教授等利用合成的狄拉克半金属Cd3As2纳米线具有单晶性好,载流子浓度低、比表面积大等优点,在低温输运测量中沿cd3As2纳米线方向施加连续变化的平行磁场,观察到磁通周期为h/e的电导振荡,

  • 密度最小的冰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孟胜研究团队与大连理工大学赵纪军等合作,通过计算机模拟找到了迄今为止密度最小的冰相。计算结果表明,这种由较大的正六面体腔体和较小的正十面体构成的s-Ⅲ冰能够稳定存在于相图中OK时-5834大气压到300K时-3411大气压以下的区域。实验室中利用大小合适的分子作填充物有可能合成这种超轻的冰。如果这种结构被合成,将是水的...

  • 最优量子点单光子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首次实现基于半导体量子点的高效率和高全同性的单光子源,综合性能达到国际最优,相关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量子点是通过分子束外延方法制备的半导体量子器件,又被称为“人造原子”,原理上可以为量子信息技术提供理想的单光子源。

  • 新理论统一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吴岳良在中科院理论物理所举行的前沿科学论坛上,提出引力量子场论。该理论打破以弯曲时空几何为基础的广义相对论的局限,将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统一起来,

  • 中国科学家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琥珀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立志等发现了至今世界上最为古老的琥珀化石,其年龄约在99个百万年左右,该研究发表在《科学》上。这种琥珀化石发现并产自于缅甸,被称为“缅甸琥珀”,是目前世界上所报道的最古老琥珀。

  • 中国最早的草席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张健平团队在一项研究中分析了一片由芦苇编织的席子,距今约有7000年历史.可能是中国织物的最早实物证据,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报告》。人们对手工制品中所用植物的历史了解很少,这是因为缺乏留存的碎片。

  • 罗布泊出土青铜时代的化妆棒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杨益民团队利用新技术证实新疆塔里木盆地小河墓地出土了一种以牛心为实体的化妆棒,发表于《科学报告》杂志。小河墓地是新疆罗布泊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代表性墓地,其独特气候条件使得大量有机材料得以完好保存。该墓地出土的女性化妆棒整体为有机质,作为红色颜料的赤铁矿则主要覆盖于样品表面。

  • 古代大气温室气体重要来源

    北京大学沈冰、董琳等将臼齿碳酸盐岩研究上的研究进展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通过对吉林省南部的早新元古代万隆组地层中“臼齿“碳酸盐岩的镁、硫同位素进行测试分析,发现”臼齿”碳酸盐岩形成于海底沉积物中的“硫还原-甲烷生成”重叠带上。

  • 青藏高原植被对气候变化呈负反馈

    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敏感,又会对气候系统产生反馈,是多圈层耦合过程中的关键因子。近30年来,随着青藏高原持续变暖,遥感观测显示高原生长季植被活动呈持续增强趋势。增强的植被活动降低了地表生长季白天温度,对生长季夜间温度的影响不显著,总体上降低了局地生长季平均温度。

  • 南亚季风抑制青藏高原地面加热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邹捍和周立波等认为,由于高原山地地面加热具有特殊性,导致南亚季风对高原地面加热具有负反馈作用。分布在青藏高原南部的高原山地地形复杂,能够大量捕获太阳能,形成地表高温;其热能向大气输送,使高原山地地面加热效率远高于相对平坦的其他高原表面。该加热过程对太阳辐射变化非常敏感,强太阳辐射可增加地面热能。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