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科学中国人
部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科学中国人杂志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 创刊时间:1993
  • 国际刊号:1005-3573
  • 出版周期:旬刊
  • 邮政编码:100041
  • 国内刊号:11-3292/G3
  • 邮发代号:82-592
  • 全年订价:¥ 1200.00
  • 发行地区:北京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科技速递
  • 本刊讯
  • 封面人物
  • 封底人物
  • 封二人物
  • 中国论坛
  • 创新之路
  • 政策跟踪
  • 科技博览等
  • 改变交通能源结构势在必行

    交通已经成为我国大城市首要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源,改变交通能源结构势在必行。

  • 大脑皮层的语义图

    Nature封面:一个实验对象的皮层表面,上面覆盖有被预测会在相应皮层位置引起特别强的反应的单词。单词颜色表示语义类别:例如,绿色单词大多是视觉和触觉概念,而红色单词大多是社会概念。白色线条描绘出了人们以前就知道的兴趣区域。Nature杂志第7600期封面文章报道了大脑皮层的语义。

  • 不成功的化学反应方法所具有的价值

    Nature封面:从失败中学习。Nature杂志第7601期封面文章报道了不成功的合成反应方法广泛传播所具有的价值,也显示了利用机器学习等比传统手段更快的速度得到潜在合成路径的可能性。

  • 易于再生的高性能活性碳替代材料

    Nature封面:一种高表面积介孔β-环糊精。Nature杂志第7585期封面文章报道了一种易于再生的高性能活性碳替代材料。水体净化和修复经常是用各种形式的活性碳进行的,这种方式成本低.但只能将很多有机污染物部分清除。

  • 远古时代人类群体内的暴力冲突

    Nature封面:肯尼亚北部Nataruk的一个男子头骨。Nature杂志第7586期封面文章的头骨图显示造成该男子死亡的创伤。暴力和战争数千年来都在改变着人类社会.但考古记录中所记载的群体内冲突的根源却是有争议的,

  • 疟疾战争

    Science封面:柬埔寨Palin农场蚊帐里的外籍劳工。Science杂志第6284期封面文章报道了柬埔寨严峻的抗疟工作。灾难降临了柬埔寨和大湄公河地区,导致新一轮疟疾的疟原虫对所有青蒿素复方制剂产生了抗性。这场疫情会扩大到何种规模,以及它会横扫哪些区域,目前仍然不得而知。

  • 微生物组特刊

    Science封面:努力工作的肠道微生物们。Science杂志第6285期封面文章报道了人类肠道内的微生物影响人类健康的许多途径.以及这样的关系转而会如何塑造这一复杂的群体。包括了3篇特写报告、3篇综述及1篇《视角》。

  • 微管二联管是细胞纤毛内转运蛋白的双轨通道

    Science封面:真核细胞纤毛内转运蛋白的双轨通道。Science杂志第6286期封面揭示了微管二聚体几何结构作为方向特异性轨道协助纤毛组件双向运输。纤毛是一种对多数真核细胞的运动,信号转导,

  • 气候变化的哨兵,北极变暖让候鸟在热带付出代价

    Science封面:迁徙中的红腹滨鹬。Science杂志第6287期封面文报道了红腹滨鹬迁徙的困境。红腹滨鹬canutus亚种(Calidris canutuscanutus)每年在苔原带的繁殖地和非洲的越冬地之间迁徙。卫星图片显示,在过去的33年,

  • CRISPR-Cpf1结合crRNA的复合物晶体结构

    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黄志伟研究团队揭示了CRISPR-Cpf1识别CRISPR RNA(cr RNA)以及Cpf1剪切precr RNA成熟的分子机制,相关结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CRISPR-Cas系统是细菌编码的适应性免疫系统,该系统通过RNA引导的效应蛋白剪切病毒的DNA或者RNA从而抵抗病毒的感染。

  • 基因密码子表的内在规律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基因组科学与信息重点实验室胡松年组客座研究员陈卫华与多国科学家合作,对“能量节省”压力下基因组的演化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于《自然-通讯》。

  • 基因组编辑新技术

    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教师韩春雨副教授找到了对基因组位点编辑范围更广的基因编辑工具,研究于《自然-生物技术》。该工具完全不同于以RNA为向导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

  • 乙肝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陈志英团队成功用微环DNA技术生产出乙肝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为开发根治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治疗药物提供了重要条件,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报告》。

  • 单细胞尺度解析造血干细胞起源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汤富酬研究组和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解放军307医院)刘兵研究组、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袁卫平研究组合作,在单细胞分辨率解析造血干细胞的形成过程。

  • 选择性剪切对拟南芥蛋白质多样性贡献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焦雨铃研究组在全基因组水平通过分析与核糖体结合的mRNA来研究翻译组的构成,并与总mRNA所代表的转录组进行了比较,研究成果发表于《分子植物》。选择性剪切是一种重要的调控机制,能够增加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多样性。

  • 倍半萜生物合成基因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天然药物生物合成学科组章焰生研究团队,以湖北武汉和贵州遵义的苍耳为研究材料,分别建立了不同化学型苍耳叶片及苍耳腺毛(苍耳中倍半萜内酯合成和贮存的器官为表面的球状腺毛)的转录组数据库,通过比较转录组学研究,筛选并克隆了3条倍半萜合成途径上的倍半萜合酶基因(XsTPS1—3),

  • 哺乳动物大脑snRNA和snoRNA表达图谱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Philipp Khaitovich研究组首次绘制了哺乳动物大脑snRNA和snoRNA表达图谱,发现哺乳动物大脑snRNA和snoRNA表达水平存在广泛差异,研究结果发表于《基因组学与进化》。

  • 冰河时代欧亚人群的遗传谱图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自然》杂志发表"冰河时期的欧洲人群历史"论文,文章第一作者付巧妹研究员与美、德、意等国合作研究表明:早期现代人中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含量在很短的时间里下降1.5-3倍。

  • 植物化石揭示中生代古大气二氧化碳浓度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出站博士后、兰州大学副教授吴靖宇,与合作导师王永栋等,对采自甘肃东部华亭矿区上三叠统延长组以及中侏罗统延安组发现的两种似银杏化石Ginkgoites化石(包括Gmagnifolius和G.obrutschewii)进行细致研究,

  • 柱铲齿象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人员发现临夏盆地的“保德四棱齿象”实际上也应该归入柱铲齿象,研究者为其建立了一个新种——粗壮柱铲齿象(Konobelodon robustus),这一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杂志《地学多样性》。

  • 最早大型复杂多细胞生物化石或是植物的先祖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研究员课题组揭示了距今15.6亿年前,已有个体长达30厘米以上的大型多细胞生物化石群出现,它们或是植物的先祖,该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此前研究表明,距今18-8亿年前的地球表层岩石圈。

  • 灵长类的“演化滤器”——3400万年前环境剧变影响人类起源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倪喜军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发现全球气候变化改变了灵长类的演化轨迹,研究结果发表于《科学》。距今3400万年前的全球气候剧变,南极冰盖急剧扩大,海平面急剧下降,森林大面积消失,

  • 挑剔的雌性主导性别异时进化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世骐研究员发现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除了自然选择以外,性选择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古脊椎动物学报》。生物进化理论从另一个方面阐释了雌性所拥有的主导权。

  • 中国发现最早的节肢动物无节幼虫化石

    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古生物学家侯先光教授和刘煜博士与德国、美国科学家合作,从云南澄江动物化石群中发现了5.2亿年前一种三维立体保存的无节幼虫化石,相关成果发表于《国家科学院学报》。

  • 最古老的鸟类食团揭示早期鸟类的消化系统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周忠和与舒柯文研究组报道了一件保存有食团的反鸟类化石,这是迄今最古老的有关鸟类食团的化石记录,发表于《当代生物学》。食团内主要为狼鳍鱼的骨骼碎片,这一发现首次揭示反鸟类能够以鱼类为食,

  • 太阳暗条和冕环之间的磁重联过程中的精细结构和详细演化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李乐平副研究员与国内外学者合作发现磁重联精细结构及其演化,研究结果发表于《自然-物理》。磁重联是方向相反的磁力线相互靠近、断开再重新连接的现象。它在无垠宇宙中所有磁化等离子体系统(如日冕、恒星冕等离子体实验室等)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 帕米尔东北缘前陆盆地物源变化对西构造结印度板块与亚洲南缘47Ma碰撞时间的约束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孙继敏研究员与其合作者,对帕米尔东北缘前陆盆地奥依塔克剖面,开展了砂岩成分、同位素物源示踪等综合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于《构造地质学》。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时间是青藏高原研究中历时最长、

  • 新毫秒脉冲星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李菂研究团队与澳大利亚科学家合作,在杜鹃座47球状星团的找到了2颗新的毫秒脉冲星,命名为J0024—7204aa和J0024—7204ab。把杜鹃座47球状星团的已知脉冲星数目从23颗更新为25颗,

  • 湖泊富营养化对砷循环的影响

    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颜昌宙团队对水和沉积相中砷形态的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相关水体理化参数等开展系统研究,揭示了富营养化对湖泊环境中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相关成果发表于《整体环境科学》。

  • 赤道太平洋温跃层内动力过程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组报道了赤道太平洋温跃层内小尺度动力过程研究的最新进展,相关结果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带温跃层内部的小尺度动力过程能够影响温跃层的结构和强度,从而决定厄尔尼诺的强弱及其发展过程。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