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美术大观
省级期刊

影响因子:0.23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美术大观杂志

主管单位: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辽宁美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创刊时间:1988
  • 国际刊号:1002-2953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10001
  • 国内刊号:21-1173/J
  • 邮发代号:8-1
  • 全年订价:¥ 638.40
  • 发行地区:辽宁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艺术与设计
  • 美术研究
  • 民族艺术
  • 教学论坛
  • 大观专栏
  • 精英艺术
  • 大观画廊
  • 艺苑撷英
  • 大家风采
  • 让画笔飞一会儿--杨参军的绘画之路

    杨参军,1958年出生于安徽濉溪县,1982年获中国美术学院学士学位,1991年获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学位。曾任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油画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艺术委员会委员。

  • 当代社会的身体寓言--关于张峰的雕塑创作

    张峰,1965年生于辽宁沈阳,获得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学士学位、纽约艺术学院硕士学位,现为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个展:2000年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沈阳。2003年红磨坊画廊,佛蒙特。2004年CorkStreet画廊,伦敦;Dekei画廊,纽茵。2005年世纪翰墨画廊,北京;2007年索美画廊,上海。2012年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沈阳;北京爱慕美术馆,北京;“张峰雕塑艺...

  • 光雕影塑--张峰雕塑中的生命意识

    雕塑材质本身特性的彰显,再加上雕塑家塑造手法的痕迹,会破坏雕塑人物的完整性,赋予雕塑人物某种“非人”的特质。泥塑之手幻化出“血肉”身躯,“泥”与“肉”融合、对峙,“泥土”现实和“血肉”特性集中于作品本身。西方的上帝和东方的女娲都有“抟土造人”的神力,而生活于尘世的雕塑家只能在“肉体”“土胎”的交界处徘徊,表达自己对“泥土”...

  • 中国山水画的诗性品格与意境表现

    中国山水画兴起于魏晋南北朝,与发端于魏晋的山水诗有相当的关联。“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由干政局动荡,士人放弃了儒家的说教,崇尚老庄思想,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庄子的“独于天地精神相往来”“人与天一也”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他们,故而退隐之风盛行。他们归隐山林,借山川寄托自己的情怀,并作为一种人格修养的途径,追求个体...

  • 眼神的刻画--传统中国画“传神”的一种表现方式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画龙点睛"之喻,绘画得对象之形体特点后,精到地表现一下眼睛,其实是通过刻画眼睛来体现对象的眼神,那才可以赋予对象生命,即"阿堵传神"。本文选取了一系列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中形象塑造的典型,分几个角度来分析眼睛(眼神)在传统中国画中的表现方式。

  • 北宋画院考核机制研究

    北宋画院有一套成体系、有办法的管理制度,其中,考核机制直接影响了画院人才的选拔与创作,并在其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北宋院体画风的形成与演变,乃至宋代绘画审美意趣的走向。

  • 郑板桥书法创作理论探赜

    郑板桥强调了“兴至而书”的创作状态,并揭示出实现此种理想状态的两个有效途径:虚静养兴与江山助兴。他力主创新,提出“各有灵苗各自探”“趣在法外”,要求书法表现独特的精神韵度情怀。

  • 科技创新驱动下的技术演进对纤维艺术发展的影响

    纤维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门综合性、多元性的艺术学科,具有跨学科、跨专业创作的特点,强调研究性、实验性艺术创作。在艺术与科学结合下,出现了纤维艺术与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动力等学科的交叉创作成果。这种跨学科、跨专业的创作理念,必将为纤维艺术带来全学科的创作资源、表现技术,形成新的创作和展示体验,促成新时代...

  • 形式的变量--从“受胎告知”解读圣母形象的当代演变

    本文借助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的三个层面,以及通过对“受胎告知”图像及其在历史中演变的解读,结合基督教的历史发展,探寻圣母形象演变的过程与原因,试图获得以图像解释艺术史发展脉络的更大空间。

  • “行为”与“大地”--碑学书圣对书法的另一种启示

    对郑道昭书法的传统研究方法往往是从书法技法和书法审美的角度研究,本文从新发现的郑道昭“主之六山”刻石出发,拟用在全球艺术视角下对郑道昭的书法意义重新定义,挖掘与追认郑道昭书法的“行为性”与“大地性”,以此审视传统书法衍生出来的新的意义。

  • 袁晓岑民族人物雕塑研究

    著名雕塑家、国画家袁晓岑的民族人物题材雕塑创作立足云南本土,以最动人心的历史事件为创作内容,形式上注重整体构图美感,体现了袁晓岑在雕塑民族化的探索过程中,对中西方传统文化、造型语言的传承、融合与创新,彰显老一辈艺术家坚定民族自信,以弘扬爱国主义为己任的责任担当。

  • 格林伯格理论范畴下中西方艺术现代性追求--以徐渭为例探析

    本文通过对格林伯格视野内现代性本质的探讨,阐释格林伯格的二维性、媒介性、连续性三个要素概念的定义,并通过三组概念对中国画家徐渭的作品进行分析,发现其作品中具有现代性的所有内因。最终以徐渭艺术作品为例与西方现代艺术对比,得出中西方艺术殊途同归,究其根本,同样都是从对自然的关注,转向对人本身的关注,艺术追求上同样都是讲究抒情达意...

  • 宋代书画装潢艺术研究

    本文通过考察宋代书画装潢艺术、审美、形式、材质特点进行挖掘与提炼,以宋代书画装潢研究的视角将现代艺术设计纳入宋代书画装潢的艺术范畴下进行探究,对零星的宋代装潢美学进行系统性的记录、整理,厘清思路,通过综合、归纳和分析将宋代书画装潢工艺蕴含的文化特点,使现代设计的表现方式、艺术内涵成为合乎规律、顺乎自然的审美实体。

  • 眼见未必为真--空间视域下错觉摄影的艺术魅力

    观念摄影的兴起带来了错觉摄影在当代社会的兴盛,其以人类与生俱来的视错觉为基础,通过不同元素的组合排列与设计赋予平面摄影作品多维变化。空间视域下的错觉摄影能够给人脱离客观现实的情感艺术体验,超越现实留给大众的思维定式,营造出更加戏剧化、更具延伸意义的视觉效果,这也正是空间视域下错觉摄影的魅力所在。

  • 论中国矫饰倾向油画的缺失

    在艺术多元发展的新时代,中国油画迎来了发展契机。然而,在商业浪潮和世俗思想的侵扰下,一些画家不觉走入矫饰艺术的审美和情感区间,使得他们游离于画面表征。本文将从当下油画形式的刻意追求、灵魂的失意和艺术品位的缺失等方面进行系统阐释,旨在提高我们对艺术和自然的深切认知及理解,以供参照。

  • 透过大政殿探究沈阳故宫色彩的运用

    本文通过对沈阳故宫早期建筑的分析,研究了沈阳故宫的装饰和建筑结构的色彩,进一步探索了沈阳故宫色彩的文化意蕴。由此反映出沈阳故宫色彩应用特点和美学规律,并结合沈阳文化名城建设,探讨城市色彩的应用,以期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 明末清初画家黄向坚及其《万里寻亲图》研究

    本文以历史文献为基础,结合图像和实物资料,对黄向坚、黄孔昭的生平、社会交往情况进行考察,分析其寻亲图的内容和风格,以及其事迹和画作对时人和后世产生的影响。

  • 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色”与“彩”

    本文系统地整理和研究民间木版年画创作中对“色”的审美意识与在创作中的搭配方法“彩”的使用规律,指出在民间木版年画创作上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通感”的手法,达到了“色”与“形象”的对应关系。

  • 满族民间图案在文创产品上的创新应用研究--以珐琅首饰为例

    东北地区是满族的故乡,满族文化源远流长。满族民间图案是满族文化的代表符号,有着独特的美学特征;珐琅首饰有着浓郁的复古气息,可以表现丰富的撞色效果,能够很好地诠释满族民间图案的韵味。本文正是基于二者的特征,对满族民间图案如何应用在现代珐琅首饰上做出方法论上的探讨,从而对满族民间美术的现代审美转化进行研究。

  • 汉代铜镜材料工艺的美学体现

    汉代铜镜的美学特征与其制作工艺是相互促进与发展的。本文试从材料工艺的视角出发,以色泽、形制、纹样作为基点建立汉代铜镜的美学构架,结合国内学者对于汉代铜镜材料工艺的研究进行梳理与归纳,研究汉代铜镜的材料工艺与造型艺术特征之间的关系。

  • 乾隆时期的官民窑竞市与景德镇瓷业的繁荣

    本文在“官民窑生产实力的均衡”“官民窑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制瓷原材料及燃料市场的开放”“官窑落选瓷的市场流通”等方面深入探讨乾隆时期官民窑竞市的形成如何促进景德镇瓷业的繁荣。

  • 艺术乡建的瓷区实践--禹州神垕镇窑神节恢复侧记

    本文提出“艺术乡建”应该结合当地情况适当选择艺术乡建模式的主张,强调当地居民参与建设的主体意识,正视艺术自身的优势和局限,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相关利益体的联动,最终通过复兴建构乡村信仰体系,达到重塑地方传统文化精神价值核心的目的。

  • 民俗艺术符号的审美意蕴--以镇江传统建筑雕饰为例

    民俗艺术符号是中国传统民俗艺术的形式语言,它有着广泛的题材元素、灵活多样的设计手法,是有别于其他艺术类型的独特体系。本文结合镇江地区传统建筑中的砖雕案例,挖掘民俗符号所蕴藏的民族精神内涵,分析民俗符号在造型设计上的特点,为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精髓及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必要的思路与方法。

  • 传统屏风艺术由“礼制象征”向现代装饰艺术形态的演变

    传统屏风艺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由天子专用的器具、皇室贵族阶层的特享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由实用性器具走向以观赏为主的装饰性艺术品,并向现代装饰艺术形态演变。

  • 溱潼传统民居砖雕形制及文化内涵研究

    本文从溱潼砖雕的历史源流入手,以其为研究对象,探讨溱潼砖雕的形式、功能、装饰及主要制作工艺,通过对纹饰系统、构图组合、文化含义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它们所传达的文化意义,折射出当地民众的生活方式及审美趣味;继而对溱潼传统民居砖雕所体现的艺术审美价值进行分析,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

  • 先秦诸子设计思想的“文质”异趣

    先秦设计思想上的“文质”争论与近代西方“功能与形式”的争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见设计史上“文质”争论的先进性。

  • 权力空间规训的城市拟像--劳伦斯·阿金特的公共艺术装置I’m Here解读

    美国著名公共装置艺术家劳伦斯·阿金特在中国的首件作品,以熊猫为主题的I’m Here成为西部大都市成都的新城市意象。在全球化经济与都市空间的变迁之中,这件作品呈现出对于都市空间美学的迎合与全球资本的窥望。由此,熊猫的自然属性被抽空,转而成为权力空间所规训的拟像符号。

  • 基于数字技术“协同”新媒体平台的历史文脉保护研究--以南京民国文化为例

    本文在详细阐述南京历史文脉保护和民国文化推广的价值、目标与载体的基础上,阐明数字技术"协同"新媒体平台的历史文脉保护的内涵与外延,解释作为历史文脉保护与推广的新思路,对历史建筑"修旧如旧"、自律保护和城市名片打造的特殊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国文化保护与推广系统的基本框架,以此作为对新型历史文脉保护构想的检验案例和先行尝试...

  • 形意之美--年画形象在中国动画创作中的变迁与文化阐释

    中国动画发展至今坚持走民族艺术之路,90年代以前形成了一批年画风格的动画,极具传统民间文化特色。本文对传统年画形象在中国动画创作中的变迁展开研究,并对其艺术现象进行深层的文化阐释,为中国民间美术与当代动画艺术的创新融合提供理论依据。

  • 源于海昏侯墓凤鸟纹饰美感的茶具设计

    本文以海昏侯墓凤鸟纹饰为例探究纹饰美学如何在产品设计中运用,利用设计思维将文化内涵融入文创产品设计中。开发海昏侯文化创意产品,合理利用海昏侯文化,延伸其生命力,使数千年历史文化生动地融入文创产品中。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