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山花
北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山花杂志

主管单位:贵州省文联  主办单位:贵州省文联
  • 创刊时间:1950
  • 国际刊号:0559-7218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550002
  • 国内刊号:52-1008/I
  • 邮发代号:66-1
  • 全年订价:¥ 336.00
  • 发行地区:贵州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小说驿
  • 文本内外
  • 散文随笔
  • 诗人自选
  • 大视野
  • 乡音
  • 视觉人文
  • 如果熟悉晦涩难读的《一座幽灵城的拓扑学结构》,居延泽对自己所置身的幽禁之地一定不会陌生。就像常说的,现实早已在书中存在,很多时候我们实际上并不生活在现实中而是生活在文本中。那书的开头这样写道:

  • 放下屠刀

    事隔多年,王刚每当想起那些远去的黄昏,内心总是如同上了发条一样紧缩起来。那些黄昏,王刚的父亲王国强总是拖着那双枯瘦的脚,像只晒干的海虾弓着毫无肉感的腰,颤颤缩缩地向阳台外摸索而去,终于攀住一张年久失修的竹椅的扶手,接着整个人瘫陷在竹椅里。他往左边扭了扭脖子,感到有些舒适了,才把脑袋微微抬起向阳台外望去。那里是一片欣欣...

  • 三天

    去那个海边已经不知是星期几了。时间有时候对于某一段日子来说,没有具体的意义。反正,是为了忘却。忘记身边的一些不想做又必须去做的事。人际的复杂。应酬的无礼。孩子的反复。疲累没有休止。现在好了,自己可以从一些特定的身份中抽离出来,很像从一个油渍麻花的锅里捞出一棵已经炖得稀巴烂的大白菜,在清水下反复地淘洗。淘洗的只是心境罢...

  • 黏在身上的东西

    女孩是六月底来的,但我知道的时候,已是七月中旬的事了。中间差了半个多月。这多少有些不正常。那是在1993年,我八岁,对世界,那小小的世界——也就是说我的村子,还充满了好奇。我了解存在于那里的山、河流,流传于其间的传说。那些死去的人,以及出生的人。我了解他们,也了解他们的故事。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我有着准确的预感,而那些正在...

  • 镜像(之五)

    9.1993年的圣彼得堡:彼得保罗要塞博物馆 那是1993年一个阴雪的下午,灰色的,充满了冰雪气味的天空在头顶上滚动着乌云,就要下雪了,对我这样从温暖的地方去的人,心里有着类似像台风要来了的时候,那样轻轻的不安。路过涅瓦河边长长的,黑色的煤渣路,路过空无一人的十二月党人广场,路过冬宫的浅灰色拱门,路过街道上失修多年了的电车轨道...

  • 用你的恐惧唤醒一场大雪——重听阿赫玛托娃安魂曲

    《安魂曲》就是一部在濒于发疯时不断保持平衡的作品,它不是因悲剧而生,不是因失去儿子而生,而是因精神分裂症,因分裂——不是意识而是良心的分裂——由于痛苦者和写作者的分裂而生。这部作品的卓越之处正在于此。

  • 品悟经典深处的醉意与启示——序《一醉一世界》

    近些年来,国学之风日炽,人们对经典的回溯方式也越来越多样而深入。这种现象的出现,既为我们考量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与文化意识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也透示出一种应当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重要趋势:当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物欲膨胀与人性冲突变得不可避免时,或许,只有努力夯实文化基础和民族核心价值体系,并通过不断向传统学习,以激发新的文...

  • 艳歌与幽魂

    心肝,在这个盛夏,当我离开了红尘里的居所一路南下,抵达一座又一座山,涉过一条又一条河流,来与你相见。在这个傍晚,当你睁开覆尘的双眼,以一个游魂的虚无,从某个幽暗的地方,穿过一个又一个前世,推开一扇又一扇记忆之门,来与我相见。我还依稀记得,在那个遥远的前世,当你挥别,宽大的衣袖拂起了满天的云彩,我们便再不能相见。心肝,...

  • 旧光阴

    是秋天的事,我去旁边的镇上念高中。印象中,这是欢喜的事。去镇上有十八里,为上学做的准备是一袋麦子。通知书上也是这样写的,要求新生入学带一袋麦子。那时的高中食堂,是用麦子换饭票的。

  • 南橘北枳(外八首)

    “马背驮负的是生存,”接过马缰时 我并没有忽略那牵马的手:突露的青筋 宛如古道,隐于黧黑的土地 沿坡而上,隐隐发光

  • 心随花开(组诗)

    多年前一个寂静的夜晚 目睹了一树昙花的绽放与凋谢 那些短暂而安宁的生命 流星般划过了夜的虚空

  • 冥想系列(六首)

    “读诗和写诗已经使人难受和厌烦,先生”但是,你的高傲那么纯洁,你的狂妄并不荒谬你赌徒的睿智和僧侣的微笑难能可贵一无所有却拒绝尘世的幸运是至高无上的伟大的心灵成为艺术的靶子是令人崇敬的

  • 人间草木(组诗)

    鹰的目光,蘸着神的思想 将神秘、苍茫、肃穆和慈悲,洒在 离天很近的地方

  • 当我们谈论深圳文学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既是符号,也是内容,城市的命名和人的自我命名是身居城市中人们飞蛾扑火的动因,也是他们无法逃避的宿命,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身处其中,无人能幸免。

  • 非虚构写作是一种“照相术”吗?——关于非虚构女性写作的通信

    以下是作家陈丹燕和青年批评家张莉之间关于非虚构写作的通信,这些信件源起于《上海文学》发表的《关于非虚构》的对话,其中张莉着重谈到了“非虚构写作”在中国的难度和限度等问题,这些话题引起了当时正在写作非虚构小说《成为和平饭店》的陈丹燕的兴趣。

  • 眷顾于“土”的思与诗——从《中国古民居观察·土》说开去

    “建筑的材料决定建筑的品质”。 第一次见余平先生,谈及现代建筑问题,我以外行闲谈随口说出这句话时,他瞬间愣了一下,随即,秋水长天般辽阔而淡定的眼神,便闪光了一抹知己的笃诚,之后的一切,便自然而然起来。

  • 地球人一辈子该来一次的地方

    引八方宾朋心向神往,令四海游客纷至沓来。在乌蒙山腹地,有这样一片神秘而传奇的地方,每年三月至五月,杜鹃花争相怒放,千姿百态,色彩缤纷,姹紫嫣红,绚烂花海如一幅气势恢弘的画卷,在崇山峻岭问腾挪跌宕,绵延百里,形成了世界上罕见的自然奇观。总面积125.8平方公里的原始杜鹃林带,生长着马樱、团花、露珠、迷人等60余个杜鹃花品种,...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