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山花
北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山花杂志

主管单位:贵州省文联  主办单位:贵州省文联
  • 创刊时间:1950
  • 国际刊号:0559-7218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550002
  • 国内刊号:52-1008/I
  • 邮发代号:66-1
  • 全年订价:¥ 336.00
  • 发行地区:贵州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小说驿
  • 文本内外
  • 散文随笔
  • 诗人自选
  • 大视野
  • 乡音
  • 视觉人文
  • 厌作人间语

    拉勾儿 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旧约·诗篇》 “德禄,又耍钱去了是吧。我看你是没救了,不把家毁了不算完。”“哪有,五叔,这回我可真没去耍钱,我家小三子出疹子,发了一宿烧,我们两口子整晚上没合眼,给他擦身子换手巾,这会儿总算是退了烧,这不刚出来透口气就撞见您老,叔啊,您可冤枉死我了。”

  • 谷欣的家事

    “你打我,骂我好了!展开小辣的连裤袜,勒死我也行!”这句没说出口的话,牵出眼角一滴泪。谷欣伸出右手的无名指去揩,那滴泪水会跑,静静地顺着无名指淌到指缝底端连着中指的凹处,先是湿润,又干涸在那里了。

  • 介入

    午休快结束,下午临上班,差不多一点半钟的样子吧,妻子起床站在客厅里,试觉身上一阵一阵地阴森森地出冷,身子骨一紧一缩,不由自主地打两个冷颤。妻子知道发烧了。家里有体温表,妻子不去试烧。试烧只是一个确证,对治疗一点作用都不起。家里有退烧药,妻子不去吃药。吃两片退烧药,就算退下烧,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瞬间里,妻子做出两个决定...

  • 松木场

    从某种角度上讲,宜珍是热爱培训的。这倒并不是因为培训本身会让她有所提升,恰恰相反,她参加过的大多数培训枯燥且乏味,如果不是为了凑满所谓的学分,她根本连提都不想提。但凡事都有它的另一面。多少次,宜珍发现只要她一脚踩出校门,她就和那群学生彻底划清了界限,她不用再来来回回地叫他们订正作业,又或者扯着嗓子命令他们迅速安静下来...

  • 半夏生

    1947年祖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高价拍下一尊绿度母座像,迅疾关掉照相馆消失于G城的那个夏日,雨水犹如一头发疯的巨兽,一夜间淹没了长街短巷。对于那件多年后被人再度忆起的往事,父亲更多时候湿得困惑不已,作为家中唯一的继承者,事实上他对此一无所知。那日他像往常一样从疲累的睡梦中醒来,伸手去摸睡在一侧的花街女,床上却空无一物。仿佛...

  • 花城湖

    再向前,就是花城湖。那是一片湿地,水如。水底尽是淤泥。四周群草茂盛如屏障,野花犹如传说中的仙子。天宝十一年秋天,凉州道营田大使朱恩茂的女儿在这里无故失踪了,几天后尸体浮上水面。凉州道行军总管安思顺责令副官严密追查,弄清真相,严惩凶手。两年过去了,副官多方彻查与侦破,但仍旧没有找到凶手,甚至连案件的基本线索都没掌握。去...

  • 昙花一现

    顾常林对女儿顾晓清的十个手指很早就安排好了,读书、画画、拉琴,总有与常人不同的一条路可以走——颐晓清六岁不到就被顾常林送进学校。放学了,顾晓清出了教室,像潮水里忽隐忽现的小砂砾,手勒在书包带子上,东张西望。

  • 我不在那儿

    雨后的那天傍晚,父亲的行李袋瘪了下去。起初,我只看见它空落落地张开一条缝,潮湿的墙灰飘在拉链边缘,像一把散发着腥味的头皮屑。吃晚饭的时候,姥爷说起夜里又咳痰,母亲终于忍无可忍道:“你再这样下去会死的!”灯光昏暗,她的脸藏在阴影里,只有耳垂的抖动让我觉得似曾相识。那还是很久之前,父亲的行李袋还塞在柜子最底层。

  • 说我的几首诗

    这些诗都是多年以前的作品。我都忘记了它们是怎么来的了。住在澳大利亚的荒原深处的朋友西敏(SimonPatton)翻译这些诗的时候请我谈谈它们,以帮助西方读者理解这些诗。这么多年以后,我与这些诗的关系已经是陌生人的关系,或许我可以对它们品头论足一番了吧。我可以去追究它们到底要说什么,阐释阐释,就像我是我自己作品的诗歌教授。

  • 俄罗斯:红旅寻踪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她的作品中说,“告别了苏联时代,就是告别了一种生活”。其实,这不仅仅是前苏联人民的共同感受,也是作为前苏联曾经的盟友和社会主义者阵营兄弟的中国人的感受,对于这个一夜之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的红色帝国,几乎每一个生于60年代前的中国人,都有一肚子的好奇和疑问:这片曾经浸染...

  • 确信是他自己满意的那样(九首)

    流放地 而我更喜欢这长久的漫游 肉身比枷锁更为沉重 一场关于旅行的假设 也比冥想更为真实。

  • 秋天的绳索(组诗)

    秋天的绳索 可是小诺,为什么要离别 可是小诺,我们已经离别 一朵云孤零零挂在天上 而天空蔚蓝。

  • 那些顽固的阴影已不复存在(七首)

    埋首尘世 不要装,真理已经死掉 忍冬花的枯叶下,一场薄霜刚刚收起 注脚。它们顾不得雾霾深重 潮水一样退去,像失去了对现世的耐心

  • “中国经验与法治文学”笔谈(二)——法治、文学与法治文学

    作为两个不同的领域,法律与文学一直处于复杂的交互关系之中。近年来,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学界也开始加深对于法律话题的关注,产出了一系列好的作品,可以大体称为“法治文学”。例如,师力斌从海桀的《麦仁磨快的刀子》中看到了法治文学的样板:法治小说的要义在于通过具体的故事和鲜活的描写在读者心中普及法治的基本理念,特别是...

  • “法治小说”能够成为什么?

    乍一看,所谓法治小说不仅仅是以法治为题材的小说,更是以法治为主题、以法治为价值立场的小说。在整个礼会呼唤“依法治国”的今天,法治小说作为一种新颖的小说类型,有其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然而,如若法治小说真的要以法治为主题的的话,它就不能只局限于一种类型小说,而应该开启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叙事可能性。面对当前文学发展境遇,...

  • 法治中国,文学何为?

    隆冬时节,和师力斌在京郊一处电影基地开会偶遇,听他谈起呼吁重视“法治小说”的话题,颇有共鸣。随后细读了他写的《法治小说为什么这样少?》一文,也很同意他的看法。我觉得师力斌提出的,不只是一个提倡“法治小说”创作的话题,更是一个从现实和观念中的法治去重新审视和发现小说创作的艺术可能和社会意义的话题。也正因此.对这个话题,...

  • 从社会档案到社会方案

    在《淹没》中,李一凡克制着自己的造型冲动,在拍摄中只有记录而没有介入,作者几乎是隐形的,在后期剪辑中也是如此,最终观众在成片中看到的重庆奉节永安镇在三峡工程移民搬迁中发生的事情,远远没有他们最初想象的那样富有揭露感及爆料性。对于李一凡来说,他的工作首先是据实记录,而不是摆出“地下”、“独立”的姿态。纪录片的批判力量源...

  • 抵抗幻觉——日常生活的仪式

    李一凡的部分实践源头来自他在美院及戏剧学院的学习生活。在经历了准备的纪录片计划被迫搁置后,他的目光转向了当代艺术这个场域。在中国复杂的政治现场和资本控制之下,当代艺术的现场交织了多种激烈的矛盾,然而正是这些矛盾的复杂激烈,反而给艺术家留下不少自由表达的缝隙,使它可以合理地与当代的日常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它甚至可以是激进...

  • 拒绝幻想 珍视日常——李一凡当代影像作品展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