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东濮凹陷古近系深层次生孔隙垂向分布特征及成因

王勇; 钟建华; 陈昊; 李果营; 江林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年第05期

摘要:从岩石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和碳酸盐含量、镜质体反射率、黏土矿物分析及物性数据发现,长石、碳酸盐和硫酸盐等酸性组分的溶蚀是东濮凹陷古近系储集层次生孔隙形成的主导因素,且随埋深增大,碳酸盐溶蚀程度减小,长石溶蚀程度增加。次生孔隙有粒间溶孔、粒内溶孔、胶结物溶孔、铸模孔以及裂缝(隙)等。垂向上从上至下,对应深度2375~2675m、2975~3350m、3675~4200m和4500m以下依次发育4个次生孔隙带,其主要形成机理有: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产生的酸性流体的溶解作用;异常高压环境中的热循环对流、幕式排烃以及异常高压导致的生油窗扩展作用;不整合面和断裂带附近的淋滤作用等。图7表2参15

关键词:溶蚀作用次生孔隙铸模孔有机质热演化异常高压

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510640;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期刊

¥720.00

关注 26人评论|1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