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黑色页岩微裂缝发育控制因素——以长宁双河剖面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董大忠; 施振生; 孙莎莎; 郭长敏; 张晨晨; 郭雯; 管全中; 张梦琪; 蒋珊; 张磊夫; 马超; 武瑾; 李宁; 昌燕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8年第05期

摘要:以长宁双河剖面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为例,重点讨论黑色页岩微裂缝发育控制因素及页岩气储集层“甜点段”微裂缝成因。针对目标层段,开展了203块大薄片、203块小薄片、110块TOC样品、110块X-衍射全岩和103块主微量样品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黑色页岩微裂缝分为顺层缝和非顺层缝,顺层缝多为层面滑移缝、页理缝和构造雁列缝,非顺层缝主要为剪切缝和拉张缝。纵向上,龙马溪组SLM1段微裂缝密度最高,SLM2段至SLM5段微裂缝密度逐渐降低,五峰组微裂缝密度最低。微裂缝密度与黑色页岩硅质含量正相关、与碳酸盐矿物含量负相关,黑色页岩颗粒越细微裂缝密度越大。微裂缝密度受控于生物成因硅含量,生物成因硅含量越高微裂缝密度越大,在应力作用下,微裂缝优先在细粒页岩的纹层界面处形成。区域性构造活动是龙马溪组页岩气储集层“甜点段”微裂缝形成的关键因素,成岩收缩是页理缝形成的重要动力,生烃增压是微裂缝大量发育主要原因。图14参37

关键词:微裂缝有机质含量纹层岩性黑色页岩

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100083; 国家能源页岩气研发(实验)中心; 河北廊坊065007;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非常规油气重点实验室; 河北廊坊065007;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10008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北京102249;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 北京100871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期刊

¥720.00

关注 26人评论|1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