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石油学报
北大期刊

影响因子:5.1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石油学报杂志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学会
  • 创刊时间:1980
  • 国际刊号:0253-2697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00724
  • 国内刊号:11-2128/TE
  • 邮发代号:80-110
  • 全年订价:¥ 1920.00
  • 发行地区:北京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地质勘探
  • 油田开发
  • 石油工程
  • 综述
  • 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地质特征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新生育两种类型凹陷:一类为大型继承性断-坳叠合型凹陷,其裂谷期、热沉降期和新构造期沉积都很发育,且在垂向上叠合分布;另一类是断陷型凹陷,主要发育裂谷期沉积。大型继承性断-坳叠合型凹陷中发育3套古近系烃源岩,烃源岩体规模大,以生气为主;主力储层是渐新统滨浅海三角洲砂岩、新近系低位扇砂岩;区域盖层是区域性海相泥岩;...

  •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构造演化及其特征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新生代构造是经过两次不同方向海底扩张和短期改造形成的,受红河断裂带走滑作用以及菲律宾板块挤压等主控因素制约,经历了裂谷期、热沉降期和准被动大陆边缘晚中新世以来的新构造期3个构造演化阶段。陆内裂谷期盆地结构呈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盆岭伸展构造格局;热沉降期陆间裂谷区域位于现今的南海洋壳区域,其北部边缘处于被...

  • 琼东南盆地崖城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与煤层形成特征

    在系统分析琼东南盆地钻井、岩心、测井、地震、古生物等资料的基础上,识别了崖城组含煤地层层序界面,并进行了崖城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崖城组含煤地层层序边界主要为不整合面、假整合面和下切谷面,界面上、下地层的岩性、岩相、测井特征、地震反射响应都有明显的差异。崖城组含煤地层可以划分为1个超长周期基准面旋回、3个长周期基准面旋...

  • 琼东南盆地崖城组煤的沉积学特征与聚煤模式

    对琼东南盆地钻井、岩心、测井、构造形态等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阐述了琼东南盆地崖城组成煤作用、成煤环境及成煤模式。崖城组的成煤作用主要为凝胶化作用;煤层多发育在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环境和潮坪的潮间带上部、潮上带泥炭沼泽环境;主要的成煤沉积体系在崖城组早期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在崖城组中、晚期主要为潮坪—泻湖体系。在综...

  • 琼东南盆地沉积环境及物源演变特征

    运用沉积地球化学、古生态学等手段对琼东南盆地渐新世—中新世沉积环境及沉积物源区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渐新世崖三段为淡水滨岸环境,之后海水逐步加深,由海陆过渡环境,演变到崖一段的海湾环境。盆地东部与西部在沉积物源上存在明显差异:在盆地西部的崖城隆起地区,沉积物源区存在较多的基性岩成分,特别是自陵二段开始,基性岩成分所占比例...

  • 白云凹陷珠海组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的形成机理

    通过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法,探讨了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珠海组砂岩储层中多期碳酸盐胶结物的成因机理。根据不同期次碳酸盐胶结物的成分、产状和赋存状态,从矿物学和成岩序列的角度区分出3期胶结物类型,即早期方解石(含少量菱铁矿)、中期的铁方解石和晚期的铁白云石。多期胶结物氧碳同位素计算的Z值表明,珠海组早期碳酸盐与干旱陆相湖泊...

  • 南海北部叠合断陷盆地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及成藏贡献——以珠二坳陷白云凹陷为例

    伸展盆地裂谷期为陆相、海陆过渡相和海相沉积充填的叠合断陷盆地,与断陷期完全为陆相地层充填的陆相断陷盆地在形成的板块构造环境、沉积相和烃源岩等方面有显著区别。中国近海叠合断陷盆地一般主要沉积有陆相、海陆过渡相和海相3个层系的烃源层,其中海陆过渡相烃源岩是南海北部断陷盆地珠二坳陷、琼东南盆地的主力烃源岩,该层系生烃成藏均晚于...

  •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储层孔隙特征及影响因素

    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荧光薄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压汞分析等手段,对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储层孔隙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储层的沉积环境、岩性特征和成岩演化过程对影响储层孔隙演化的因素进行了研究。该区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长石、硅质岩屑和早期碳酸盐胶结物溶蚀、溶解产生的粒间溶蚀孔隙和粒内溶蚀孔隙,在2 750~3 500m和3 800~...

  • 琼东南盆地渐新统烃源岩微观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

    利用背散射电子成像(BSEI)技术对琼东南盆地渐新统崖城组和陵水组烃源岩微观沉积特征进行了高分辨率研究。结果显示,渐新统烃源岩中的有机质成分既有海相化石,如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又有丝状或纹层状有机质,还有陆源搬运而来的植物碎屑。这些有机质在烃源岩中的分布极不均匀,有些呈连续纹层状分布,有些呈断续纹层状分布,有些呈分散状均匀散...

  • 基于裂解色谱质谱技术的琼东南盆地渐新统源岩生烃潜力评价

    琼东南盆地渐新统崖城组和陵水组发育泥岩、碳质泥岩和煤3类潜在油气源岩,但由于岩屑样品大多受到泥浆添加剂污染,利用经典的热解技术(Rock-Eval)和元素分析法都无法客观评价有机质的生烃特性。针对这种情况,采用干酪根裂解色谱质谱技术(PY-GC-MS)研究了琼东南盆地渐新统崖城组和陵水组烃源岩有机质的生烃特性。研究表明,该两套地层沉积有机...

  • 琼东南盆地崖城组煤层的识别方法

    在综合分析煤层测井响应和提取测井资料深层次信息的基础上,给出了3种识别煤层的方法,即逻辑判别法、聚类分析法和测井相蜘蛛网图法。逻辑判别法是根据岩心揭示煤层的测井特征来识别未取心段中的煤层;聚类分析法是对多种测井曲线进行主成分分析,找出对煤层识别贡献最大的几条测井曲线(累积贡献率〉85%),再对这些曲线进行聚类分析,依据取心段煤...

  • 渤海海域新近纪—第四纪断裂特征及形成机制

    渤海海域是郯庐断裂带所经之地,该区断裂的形成与郯庐断裂的走滑作用密切相关。新近纪及后期郯庐断裂发生右行走滑作用,张家口-蓬莱断裂发生共轭左行走滑,分别控制了莱州湾-渤中-辽东湾地区和渤西地区浅层小断裂的形成,小断裂主要沿着走滑断裂两侧分布,走向有NE、NEE、近EW向和NWW向,以NE和NEE走向为主,断裂错综复杂。这些小断裂平面上大部分表...

  • 西湖凹陷反转构造定量运动学过程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基于较密集分布的2D地震资料和少量钻井资料,利用平衡剖面模拟方法对发育在西湖凹陷的反转构造进行了定量运动学过程和参数的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西湖凹陷自中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2次挤压反转构造作用,分别发生在早中新世的龙井组沉积时期(距今23.3~16.3Ma)和晚中新世的柳浪组沉积时期(距今10.4~5.2Ma),造成了盆地北西—南东方向分别缩短0....

  • 超稠油油藏蒸汽与非凝析气驱油数字化实验

    在蒸汽辅助重力驱油(SAGD)工艺物理模拟相似准则的基础上,以辽河油田某区块地质特征为原型建立比例物理模型,进行了蒸汽辅助重力驱油(SAED)与蒸汽与非凝析气驱油(SAGP)物理模拟数字实验。得到了两种工艺开采过程的温度场和生产指标结果,对比分析了其开发效果的优劣,并对SAGP过程注非凝析气的种类进行了优化。研究表明:SAGP过程添加非凝析...

  • 天然气水合物藏开采物性变化的流固耦合研究

    将水合物分解效应融合到渗流场与岩土变形场的耦合作用中,建立了天然气水合物藏气、水两相非等温流固耦合数学模型,并开发了有限元程序。对墨西哥湾某水合物藏进行了实例研究,分析了储层应力状态、物性参数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合物分解效应、流固耦合作用以及井眼效应是影响储层应力状态和物性参数的3个主要因素,其作用机理不同,影...

  • 三元复合驱储层测井解释方法

    三元复合驱作为大庆油田新的开发技术即将进入规模推广阶段。注入三元复合剂后,储层的物理性质、流体分布形式发生了改变,测井响应特征随之也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水驱开发水淹层测井定性、定量解释方法已经不再完全适应注三元复合剂储层测井解释。利用岩石物理实验,分析了三元复合驱条件下储层电学、声学、核磁共振等特性的变化规律。结合密闭取心...

  • 油藏数值模拟模型转化过程中非平衡现象

    在进行油藏数值模拟模型转化初期,含水量、产油量、压力等曲线会出现较大的波动,这是由于两个模型本身存在着差异,导致结果出现了偏差,致使对后续预测方案做出不恰当甚至错误的评价。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非平衡现象,并着重分析了非平衡现象出现的原因,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等效模型,并给出了等效模型建立的基本原则和建立过程。以涠洲11-4油田的...

  • 利用微波加热开采地下油页岩的技术

    对目前国内外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研究进行的分析表明,油页岩具有导热性差的特点。为了解决传统的热传导开采方法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微波加热开采油页岩的新型技术。利用微波加热方式,电磁能直接作用于介质分子而转换成热能,其透射性能使物料内外介质同时受热,不需要热传导。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在油页岩层中钻羽状井并填入吸波介质,...

  • 异常高压气藏地质储量和累积有效压缩系数计算新方法

    基于异常高压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式,提出了含有累积产量平方项的新物质平衡方程,应用生产历史数据采用二元回归分析法可确定其中参数。此方法仅需要生产数据,不需要考虑地层及流体压缩系数。应用该方程可以确定异常高压气藏的原始地质储量、累积产气量和累积有效压缩系数。实例应用和对比分析说明了新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 特低渗透油田相对渗透率曲线测试新方法

    以华北油田特低渗透岩样为例,利用低磁场核磁共振仪,并依据低渗透物理模拟实验,建立了特低渗透油田相对渗透率曲线测试新方法。并对不同渗透率条件下T2几何均值与驱油效率的关系研究表明,与常规相对渗透率曲线测试方法相比,特低渗透油田相对渗透率曲线新测试方法能比较准确地测试了束缚水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渗透率与T2几何均值、渗吸效率、...

  • 基于系统分析方法的油藏井间动态连通性研究

    注采系统具有一阶线性时滞系统的特征,应用系统分析方法,建立了油藏井间动态连通性反演模型,模型参数意义明确,可以考虑注入信号的衰减和时滞特性,同时基于拟牛顿算法给出反演模型特征参数的求解方法。应用所建模型,对冀东油田高13断块进行了井间动态连通性反演。根据井间动态连通图,可将各井组划分为各向连通型、单向连通型、线状连通型。对区...

  • 气藏水平井携液临界流量计算

    液滴在水平井筒中的受力情况与垂直井筒中截然不同,根据垂直井筒中质点力学分析获得的计算气井携液临界流量的Turner公式及其修正式不再适用于水平井。根据水平井筒内液滴质点分析理论,推导出水平气井的携液临界流量公式。与水平管气液两相流态机理计算得到的携液临界流量结果的对比结果表明,用质点分析理论计算得到的携液临界流量比气液两相流...

  • 驱油用FPS-B剂的流变性和黏弹性及驱油效率研究

    利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FPS-B剂在溶液中的微观形态。采用稳态剪切和动态剪切实验,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FPS-B剂的流变性和黏弹性,并进行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结果表明,FPS-B剂比高分子聚合物具有较好的增黏耐盐性、流变性和黏弹性。FPS-B剂质量浓度增大时,溶液的损耗模量和储存模量也相应增加,且两种模量曲线相交;当剪切速率低于该交点处的剪...

  • 均匀设计响应面法在管道斜井穿越工程中的应用

    斜井穿越法解决了我国长输油气管道穿越大型冲沟和台地的困难。为了探讨斜井穿越后井身及坡体的力学行为的变化规律,并建立有效实用的预测模型,对多因素、多水平参数条件下斜井工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建立了相应的响应面回归预测模型。应用结果表明,在数值试验条件范围内,由二次响应面回归模型所预测的斜井工程区土体的变形及屈服区结果具有较...

  • 凹陷管道的工程评定方法

    提出了用三次样条插值计算管道凹陷轴向和环向轮廓曲线的方法,用此方法可以根据凹陷检测数据计算管道应变,采用基于应变的准则评价管道凹陷。研究表明,在应变小于9%时,计算结果与有限元数值结果吻合较好,可以满足工程评定要求。根据计算结果,建议在利用管道变形检测数据计算应变时,管道凹陷的计算长度取1/2凹陷深度对应的长度。对不同深度管道凹...

  • 负压波法在液体管道上的可检测泄漏率分析

    由于管道泄漏引发的负压波大小及其沿管道的衰减程度都与管道工况、长度、口径和介质物性等管道特性有关,因此管道特性决定了负压波法在管道上的可检测性。依据特征线理论,对管道的泄漏发生机理和压力波传播机理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管道内产生负压波及其传播中衰减程度的计算模型,并利用实际输油管道的操作数据验证了所建立的计算模型的准确性。以...

  • 基于独立分量分析和支持向量机的管道泄漏识别方法

    将独立分量分析(ICA)方法应用到管道泄漏检测压力信号的降噪中。分析了压力波信号源的独立性,探讨了运用ICA方法的可行性。利用现场采集的压力信号对该方法进行降噪效果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较好地保留了泄漏拐点信息且降噪效果明显。将支持向量机(SVM)方法应用到泄漏检测的识别过程中,首先采取微分进化算法优化了SVM模型参数,然后利用现场...

  • 燃气管道失效概率评估方法研究

    失效概率评估是燃气管道定量风险评估的关键内容之一。对基于专家估计的主观失效可能性评估方法和基于历史失效数据统计或强度理论的客观失效概率评估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主观方法和客观方法相结合的失效概率评估方法。采用历史失效数据统计方法,计算燃气管道的平均失效概率;采用层次分析法,利用专家估计数据,求得管道失效可能性,...

  • 基于H_2S毒性负荷的山区含硫气井应急计划区的划分方法

    研究山区含硫气井应急计划区划分方法,为制订其安全生产标准提供科学依据。选择典型山区地形的3口含硫气井,采用大涡模拟方法,模拟了不同H2S释放速率、不同风速和风向、不同井喷点火时间的组合条件下H2S在大气中的扩散浓度场。用积分方法计算了各井H2S毒性负荷的时空分布,研究了H2S毒性负荷与H2S释放速率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以H2S释放速率为指标的...

  • 井下螺旋轴流式混抽泵轴向力平衡新结构

    分析了井下螺旋轴流式混抽泵轴向力产生机理,借鉴地面叶片泵常用的平衡鼓技术,研制出了一种"双外壳平衡管加平衡鼓"轴向力平衡新结构,介绍了该结构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新型轴向力平衡结构的平衡效果优于常用轴向力平衡结构,并通过实验研究验证了该结构的可行性。这种结构可平衡85%~95%的轴向力,能有效地延长轴承的工作寿命。该结构不仅为大...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