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四川盆地东南部龙马溪组页岩微-纳米孔隙结构特征及控制因素

纪文明 宋岩 姜振学 陈磊 王朋飞 刘庆新 高凤琳 杨潇 石油学报 2016年第02期

摘要:以四川盆地东南部重庆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C02及N2低温低压吸附实验,探讨海相页岩储层微一纳米孔孔隙结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龙马溪组页岩发育有机孔、粒间孔、粒内孔、晶间孔、溶蚀孔和微裂缝6种孔隙类型,其中有机孔、黏土矿物层间粒内孔最为发育,由于热演化程度高也发育大量的溶蚀孔隙;龙马溪组页岩BET比表面积介于3.5~18.1m^2/g,BJH总孔容介于0.00234~0.01338cm^3/g,DA微孔比表面积介于1.3~7.3m^2/g,DA微孔孔容介于0.00052~0.00273cm^3/g。页岩微孔比表面积占总比表面积的23.1%~80.2%,平均占比50.3%,微孔孔容占总孔容的12.1%~48.5%,平均占比32.3%,微孔提供比表面积的能力远大于中孔和宏孔,是页岩储层中甲烷吸附的主要场所;泥页岩孔径分布复杂,孔径分布曲线存在多个不同的峰值,在0~100nm范围内主要呈现双峰或三峰特征,偶见四峰特征;有机碳含量与泥页岩微孔、中孔+宏孔及总孔的孔隙结构参数均呈现非常好的线性关系,表明,TOC是泥页岩中微一纳米孔隙结构最重要的控制因素,将孔隙结构参数对,Ⅲ、OC进行归一化处理后,总孔和中孔+宏孔孔隙结构参数与黏土矿物含量呈正线性关系,与脆性矿物含量呈负线性关系,表明黏土矿物和脆性矿物主要控制页岩的中孔和宏孔的发育。

关键词:海相页岩孔隙结构控制因素龙马溪组四川盆地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2249 中国石油大学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 北京102249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100083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石油学报

北大期刊

¥1920.00

关注 22人评论|2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