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剥蚀厚度恢复及构造演化特征

李德勇 郭太宇 姜效典 赵汗青 王海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5年第06期

摘要:针对钻井少、勘探程度低的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利用丰富的地震资料,综合地层趋势对比法、泥岩声波时差法及沉积波动分析法,对其关键不整合面剥蚀厚度进行了计算,并在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及平衡剖面恢复的基础上,探讨了盆地充填结构及构造演化过程,结果显示:古新世末-早始新世时期剥蚀作用强,形成T04不整合面,椒江-丽水凹陷斜坡带和凸起带剥蚀量最高,达800~1 000 m,福州凹陷较小,主要在200~400 m,而钓北凹陷则介于200~600 m;渐新世末—早中新世形成的T02不整合面剥蚀趋势变化较为平缓,钓北凹陷西斜坡、福州凹陷北部、雁荡低凸起以及椒江-丽水凹陷西斜坡南段剥蚀量较大,在500~600 m,其它区域分布较均匀;古新世,裂陷首先在西部坳陷带发育,形成"东断西超"的箕状结构。始新世,裂陷中心跃迁至东部坳陷带,钓北凹陷形成"双断结构",西带则开始进入拗陷-反转阶段,随后的渐新世东带也进入拗陷-反转期,但反转作用均并不明显,钓北凹陷逐渐变为西向超覆的箕状盆地。中新世之后,东海陆架盆地自西向东逐步进入区域沉降阶段。

关键词:声波时差沉积波动剥蚀厚度构造演化东海陆架盆地

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山东青岛266100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山东青岛266100 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300451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期刊

¥360.00

关注 21人评论|0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