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土壤学报
北大期刊

影响因子:3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土壤学报杂志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土壤学会
  • 创刊时间:1948
  • 国际刊号:0564-3929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邮政编码:210008
  • 国内刊号:32-1119/P
  • 邮发代号:2-560
  • 全年订价:¥ 768.00
  • 发行地区:江苏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新视角与前沿
  • 综述与评论
  • 研究论文
  • 研究简报
  • 不同阈值下土壤盐分的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指示克里格法(Indicator Kriging,IK)应用的关键是阈值的合理选择。本文以黄淮海平原盐渍良区典型县域禹城市为研究区域,在1.0gkg-1、2.0gkg-1、3.0gkg-1等3个盐分阈值下,对0—20cm耕地土壤盐分的变异函数、预测概率、预测概率空间分布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阈值下土壤盐分含量均具有中等强度的自相关性,随着阈值...

  • 塔里木河下游灌区灌溉方式转变对农田及其防护林土壤水盐动态的影响

    通过分析塔里木河下游喀拉米吉镇绿洲大面积滴灌条件下的农田(3个棉田1个果同)与其防护林地土壤水盐分布特征,采用对比试验与野外监测方法,研究了当前滴灌体系对林网内农田及其防护林地的影响,分析防护林网内土壤水盐变化的主要因子。得出以下结论:(1)喀拉米吉镇绿洲,由于滴灌技术的普及,地下水埋深以0.5ma-1的速度下降;地下水埋深...

  • 有机污染型灌溉水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为了评估灌溉水中有机污染物对农田土壤物理状态的影响,本研究以长期采用有机污染型水体灌溉的陕西交口灌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以及耕作制度基本一致,长期采用未污染的地下水灌溉的农田土壤为对照,分别用干筛和湿筛法测定了土壤团聚体和微团聚体组成等,分析了优势团聚体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长期采用有机污染水灌溉...

  • 集中水流内红壤分离速率与团聚体特征及抗剪强度定量关系

    为明确红壤结构特征与抗剪强度对坡面土壤分离能力的影响,选取8种典型红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团聚体稳定性分析,饱和抗剪强度测定,和室内模拟冲刷试验,就各参数间定量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参数As集合了红壤团聚体破碎的主要机制,与不同水流剪切力中红壤分离速率有较好的相关性;红壤饱和抗剪强度(σs)与集中...

  • 长期施肥对小麦-玉米轮作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和分形特征的影响

    通过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18a田间施肥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耕层(0~20cm)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分形维数(D)的影响,并探讨了特征微团聚体组成比例(PCM,〈20μm/(250~20)μm)、微团聚体测定中〈20μm与2000~20μm粒级含量的比值(RMD,〈20μm/(200(3~20)μm)和D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施肥处理包括化肥N...

  • 不同有机厩肥输入量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土壤是重要的有机碳库,其微小变化可能引起大气CO2浓度水平的较大变异。土壤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具有物理保护作用。有机厩肥的输入既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又可以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对土壤有机碳的截获和保持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采用湿筛的方法分离土壤团聚体,并对团聚体进行有机碳组分分离。通过对连续8年施加不同量有机厩肥试验的研究...

  • 阿拉善流动沙漠区沙层CO2浓度与昼夜变化规律研究

    利用红外CO2监测仪,对全球最高大的巴丹吉林诺尔图湖东大沙山、沙坡头流动沙丘和民勤流动沙丘进行r19个钻孔的CO2浓度昼夜观测。结果表明,阿拉善流动沙漠区空气中CO2浓度较1m、2m、3m、4m、5m沙层中CO2浓度均低,表明在植物极稀少的流动沙漠区温暖季节会向空气中释放CO2,是大气CO2的来源区。沙层不仅白天向空气释放CO2,夜间也在释放CO2。在...

  • 太湖地区不同集约化栽培模式下稻田CH4排放

    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太湖地区水稻生态系统甲烷(CH4)排放进行田间原位观测,共设置无氮(NN)、常规(FP)、增产增效(YE)(增产10%~15%,氮肥利用率(NUE)提高20%~30%)、再增产(HY)(增产30%~40%)、再增效(HE)(NUE提高30%~50%)和保产增效(IE)(产量不变,NUE提高20%~30%)六种不同的栽培模式。结果表明,...

  • 培养温度和土壤类型对土壤硝化特性的影响

    采用室内恒温好气培养方法,研究了温度(15℃、20℃、25℃和30%)和土壤类型(黑土、潮土和红壤)对土壤硝化率的影响。氮素加入比率为N200mgkg-1。土壤。结果表明:在15~30℃培养范围内,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硝化率呈升高趋势;硝态氮累积量和培养积温(培养温度X培养天数,温度以0℃为基准)之间的关系可用单参数指数模型表示。在相同培养...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紫色土中铵的容量和强度(Q/I)关系

    研究了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水田、旱地、林地、菜地)紫色土(紫色湿润雏形土)和紫色水稻土(紫色水耕人为土)NH4+的容量和强度(Q/I)关系。结果表明:紫色土和紫色水稻土NH4+Q/I曲线的曲线部分均出现在NH;的活度比(ARNH4)较低时,表明土壤存在非交换性NH4(或专性吸附的NH;)的释放。紫色土和紫色水稻土NH4的潜在缓冲容量(PBC)为7...

  • 尿素向氨基糖的转化以及对土壤氨基糖库动态的影响

    采用13CO(NH2)2为底物进行黑土培养实验,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测定土壤中三种氨基糖含量以及同位素富集比例,根据其微生物标识物作用探讨土壤中不同微生物群落对于尿素碳的同化利用特征及黑土氨基糖库对于尿素添加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尿素碳可以被土壤微生物同化利用,但是可利用性显著低于葡萄糖。氨基葡萄糖中13C富集比例显著高于胞...

  • 水稻旱作下土壤水分状况和施用磷肥对红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通过盆栽和模拟实验探讨了水分状况和施磷量对红壤有效磷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状况和施磷量均显著地影响红壤有效磷含量,二者的交互作用达极显著水平;同时也均显著地影响水稻生物量和对磷的吸收量,二者的交互作用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红壤有效磷含量基本上随红壤水分含量和施磷量的增加而提高,随水稻生长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水稻的生物量和...

  • 不同耕作方式下覆草旱作稻田土壤肥力特征

    通过始建于2003年中国南方季节性干旱区(江西省余江县)的双季稻田定位试验,于2005—2007年研究了水稻覆草旱作和免耕覆草旱作对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草旱作、免耕覆革旱作的耕层土壤容重和总孑L隙度与常规水作的差异不显著。与常规水作相比,免耕覆草旱作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土壤基础呼吸;与常...

  • 太湖地区麦季协调农学、环境和经济效益的推荐施肥量

    基于氮肥用量与各种氮素去向关系的实验数据,构建了太湖地区麦季协调农学、环境和经济效益的氮素连锁效应评价模型。研究表明太湖地区麦季推荐施氮量为205kghm-2,最大净收益为2621元hm-2。此时产量收益为3722元hm-2,环境总损失为1101元hm-2,其分量大小依次为酸雨效应损失、温室效应损失、富营养化效应损失。若田块之间净经济收益变动10元hm-...

  • 喀斯特峰丛洼地退耕还林还草的土壤生态效应

    石漠化生态重建的关键是恢复植被,本质是提高土地生产力。本文以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的坡耕地为对照,对退耕种植任豆、香椿、板栗、柑橘、任豆+桂牧1号、桂牧1号和撂荒7种主要模式固定标准地的21个土壤指标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了退耕还林还草的土壤综合生态效应,筛选了优化模式。结果表明,与同纬度地区的红壤相比,喀斯特峰丛洼地的土壤质量...

  • 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利用中国臭氧FACE(Free—Air O3 Concentration Enrichment,开放式空气臭氧浓度增高)试验平台,研究了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条件下,2009年和2010年的稻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响应规律。结果发现,1.5倍当前臭氧浓度下稻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从100.0—110.9μgg-1降低至81.3—94.5μgg-1。臭氧浓度升高下BIOLOG平均吸光值(AWCD)有低...

  •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红壤旱地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基于红壤旱地(玉米)的长期施肥试验,研究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线虫分布特征及群落结构的影响。田间试验处理包括:CK(对照)、ON1(低量有机肥)、ON2(高量有机肥)和ON2L(高量改良有机肥)。结果表明,施肥8a后,红壤旱地中共鉴定出15科、29属土壤线虫,包括8属植物寄生线虫、9属食细菌线虫、3属食真菌性线虫和9属捕食杂食性线虫,短体属...

  • 黑河中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地面节肢动物对土壤盐渍化的响应

    在甘肃河西走廊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区,天然沙质草地被相继转变为农田和防风固沙人工林,但目前尚缺乏不同土地利用/管理方式下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对土壤盐渍化响应的系统研究。以天然沙质草地转变的人工梭梭灌木林、人工杨树林、人工樟子松林和农田为研究对象,以天然草地为对照,基于5种研究样地表层土壤盐分及其组成和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的观...

  • 产漆酶真菌筛选及其对PAHs污染土壤修复的初步研究

    真菌漆酶可以高效转化多环芳烃(PAHs),因此,产漆酶真菌在PAHs污染土壤修复中极具应用前景。根据漆酶可将愈创木酚氧化为红色物质的特性,成功从土壤中筛选出一株能够分泌漆酶的真菌菌株F-1,初步鉴定该菌为疣孢漆斑菌(Myrothecium verrucaria)。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对菌株F-1的产酶能力进行了分析,发现特定培养条件组合可将其酶活提...

  • 辛硫磷农药对刺巴西甲螨体内酶系活性的影响

    以刺巴西甲螨作为受试生物,辛硫磷为污染物,采用两个辛硫磷处理时间(48h和96h),测定六种酶(乙酰胆碱酯酶、腺三磷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随辛硫磷浓度变化的趋势。结果显示了刺巴西甲螨体内酶活性与辛硫磷浓度间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可为生物指示土壤辛硫磷农药污染提供参考...

  • 重庆南平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表土孢粉组合特征

    重庆南平喀斯特石漠化地区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33个表土和苔藓样品的孢粉分析表明:(1)研究区植物孢粉共由50科属组成,以草本和蕨类植物占据优势(除次生马尾松林、次生柳杉林和桃树林外),含量为38.84%~86.56%,其次是乔木(主要为马尾松),含量为13.42%~59.40%,灌木植物花粉含量最低,为0.00%~12.50%,显示该区植被...

  • 土壤近地传感器研究进展

    野外快速获取土壤各类理化参数的技术手段是土壤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也是传统土壤理化测试分析向土壤野外实时监测方向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IUSS)在2008年专门成立了土壤近地传感器技术(Proximal Soil Sensing,PSS)工作组,开展有关各类土壤近地传感器原理、技术、设备、应用等方面的学术交流。本文就目前国内外有关土...

  • 基于神经网络及灰色关联分析的土壤入渗研究

    入渗系水分自土表垂直向下进入土壤的过程,也包括侧向及向上进入土壤的过程,它是自然界水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土壤入渗研究对于减少地表径流、降低土壤侵蚀和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国内外许多学者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达西定律开创了入渗研究的土壤物理学途径,Richards于1931年...

  • 退化马尾松林下土壤障碍因子分析及酶活性研究

    红壤丘陵区因其独特的地形气候条件,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南方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水土流失得到明显治理。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由于其较强适应能力而作为主要树种进行栽种,但长期种植马尾松造成林下土壤酸化、土壤肥力下降、林下植物多样性降低甚至马尾松枯死,进而导致林地生态功能失调,水土...

  • 低分子量有机配体对黏粒矿物吸附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影响

    土壤是微生物的理想栖息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复杂,数量巨大。1g土壤中可能栖息着上百亿个微生物,其中细菌可达10个。约80%~90%的土壤微生物寄居于土壤固相表面,如黏土矿物、金属氧化物或有机质表面。细菌与矿物间的相互作用在土壤污染物转化与降解、团聚体形成、矿物风化及病原菌运移等诸多过程起着关键作用。

  • 微生物有机肥防治棉花黄萎病机制研究

    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Kleb.)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具有毁灭性危害的土传真菌,它有着广泛的寄主,包括多种树木、草本植物、蔬菜、粮食和经济作物,例如棉花和烟草。棉花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土传病害,给棉花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该病的控制措施主要关注于如何预防,例如利用抗病品种和尝试生物防治来进行防治。

  • 吉林省人参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水平及生物有效性研究

    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主要大宗道地中草药,人参产业作为吉林省东部山区及黑龙江、辽宁省山区的主要支柱产业,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自从1998年国家实行“天保工程”以来,传统的伐林栽参模式受到限制,农田栽参和林下参成为人参产业主要发展模式,农田栽参的发展避免了参林争地的矛盾,保...

  • 土壤学报第48卷总目次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