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土壤学报
北大期刊

影响因子:3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土壤学报杂志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土壤学会
  • 创刊时间:1948
  • 国际刊号:0564-3929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邮政编码:210008
  • 国内刊号:32-1119/P
  • 邮发代号:2-560
  • 全年订价:¥ 768.00
  • 发行地区:江苏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新视角与前沿
  • 综述与评论
  • 研究论文
  • 研究简报
  • 近30年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开展耕地质量建设、科学施肥工作的基础。利用2005-2014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数据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了近30年来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质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30年来我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整体上升趋势,目前,全国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4.65gkg^-1,较全国第...

  • 基于多源数据的土壤水分反演及空间分异格局研究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是一种通过反演土壤水分来反映土壤干旱状况的重要方法。在TVDI的基础上引人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对地表温度进行校正,能够减少地形起伏对能量二次分配的影响。用阈值将研究区分割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结合野外同步实测数据,用分段反演模型反演渭一库绿洲土壤水分分布图,并对渭一库绿洲土壤水分的空间格局和分异...

  • 基于EPO算法去除水分影响的土壤有机质高光谱估算

    野外进行土壤有机质的光谱快速预测时需考虑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在室内设计人工加湿实验分别获取9个土壤含水量梯度(0—32%,间隔4%)的土壤光谱数据,分析土壤含水量变化对光谱的影响,再利用外部参数正交化法(external parameter orthogonalization,EPO)进行湿土光谱校正,并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和支持向量机回归分别建立土壤有机质预测模...

  • 基于分融策略的土壤采样设计方法

    采样设计方法在地理要素空间分布推测中起着关键作用。采集的样点数量尽可能少且推测精度较高通常是采样设计的目标。此外,高效合理的采样方案应保证较高的推测可信度,同时尽可能避免冗余样点。传统的采样方法大多依靠增加样点个数来提高推测精度,且对样点集内部的冗余情况考虑较少。为获取更加高效合理的样点集,在环境条件越相似、地理要素...

  • 河南省典型含有人工制品土壤的系统分类研究

    选取河南省10个典型含有人工制品的土壤剖面和3个自然土壤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剖面形态和理化性质的分析,根据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ST),对供试土壤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WRB中关于人工扰动的前缀修饰词或后缀修饰词不能完全适宜于中国地区的含有人工制品的土壤,而在ST中,含有人...

  • 宁夏引黄灌区灌淤土的成土特点及系统分类研究

    为了解宁夏引黄灌区灌淤土的成土特点和系统分类归属,在研究区内挖掘5个典型土壤剖面,经过剖面形态观测和分层取样分析,发现灌淤土主要的成土过程是人为耕作引起的土壤熟化过程、灌溉水和地下水共同作用引起的氧化还原过程以及灌溉水泥沙沉降引起的地表物理堆垫过程,有些地方还有盐渍化过程。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进行检...

  • 利用土壤颗粒的沉降粒级研究泥沙的迁移与分布规律

    了解不同粒径泥沙迁移运动规律,有助于深入理解侵蚀条件下碳、氮、磷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土壤营养元素的迁移转化与泥沙颗粒的运动规律密切相关,而泥沙的运动规律由颗粒大小、性状、孔隙度和密度等因素共同决定。依据泥沙颗粒沉降速度分选的原理,针对中国两种典型侵蚀土壤(红壤和黄绵土),分别进行了土壤机械组成(矿质土粒分选)和...

  • 黄土高原地区鱼鳞坑坡面侵蚀演化过程及水力学特征

    为明确鱼鳞坑坡面抗侵蚀演化过程及其水流水力学特性,采用间歇性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对鱼鳞坑坡面水流水力学特性以及阻力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鱼鳞坑坡面侵蚀演化过程表现为:雨滴溅蚀-片蚀-股流冲刷-跌坑-细沟侵蚀-下切侵蚀-溯源侵蚀-崩塌。(2)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由于鱼鳞坑的层层拦截与蓄满,其下方的坡面径流流速、水深...

  • 延河流域三种土壤可蚀性K值估算方法比较

    土壤可蚀性因子K是表征土壤侵蚀作用的敏感指标。采用3种土壤可蚀性K值估算方法(Torri.D模型、EPIC模型、Shirazi公式法)对延河流域土壤可蚀性进行对比研究,以实测K值为依据,采用相关性分析和模型估算筛选出符合该区侵蚀特点的土壤可蚀性估算方法。结果表明:延河流域土壤中有机碳、黏粒、粉粒含量随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由北向南逐渐增加,平...

  • 典型麻竹林土壤植硅体碳的空间异质性特征

    土壤植硅体碳(Phytolith Occluded Organic Carbon,PhytOC)是土壤稳定性碳库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于增强土壤碳汇,维持全球CO,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了解土壤植硅体碳的空间分布,基于地统计学方法,结合ArcGIS10.0空间分析软件,分析典型麻竹主产区——福建南靖县麻竹林不同土层的土壤植硅体碳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南靖县麻竹土壤植硅...

  • 基于产量的稻田肥力质量评价及障碍因子区划——以进贤县为例

    土壤肥力质量评价及土壤肥力障碍因子分析,对于区域土壤利用和改良、指导农业生产结构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西省进贤县为研究区,通过水稻遥感解译测产,结合主成分分析进行土壤质量评价;采用综合指数法表征土壤肥力质量水平,分析该区域低肥力质量区域主要障碍因素,并进行障碍因子区划。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MD...

  • DEHP对土壤蚯蚓氧化胁迫及DNA损伤的研究

    土壤环境中的酞酸酯污染日益严重,为了探讨和分析典型酞酸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对土壤动物的生态毒理效应,以赤子爱胜蚓为指示生物,暴露于DEHP浓度为CK、0.1、1、10、50mgkg^-1人工土壤中,并于染毒后的7、14、21、28d取样测定。通过蚯蚓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

  • 土壤镉食品卫生安全阈值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以长沙某地水稻土为例

    镉(Cd)是我国农田土壤首要污染物,在南方一些地区稻米Cd超标严重,土壤Cd风险评估十分必要。采用长沙某地稻田土壤-糙米Cd点对点数据,通过生物富集系数(BCF)和Burr-Ⅲ物种敏感性分布(SSD)方程,构建了基于稻米食品卫生标准(GB2762—2012)和保护95%稻米品种的土壤Cd限值(HC5),探讨了HC5与土壤性质参数的量化关系和预测模型,并与我...

  • 长施马粪对暗棕壤团聚体腐殖质数量和质量的影响

    运用元素和红外光谱分析研究了暗棕壤长期施用马粪(每3年施肥1次)、施低量化肥和马粪配施高量化肥对水稳性大团聚体(〉2mm和2~0.25mm)、微团聚体(0.25~0.053mm)和粉/黏粒粒级(〈0.053mm)中腐殖物质-胡敏酸(HA)的分布及其结构特征的影响,探讨施肥对农田土壤肥力的贡献及其团聚体的固碳机制。施用马粪和马粪配施高量化肥分别提...

  • 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秸秆腐解过程中养分的释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农田土壤中秸秆腐解伴随氮磷钾养分的释放是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也是秸秆还田替代化肥养分的基础。了解不同农区秸秆分解过程中的养分释放动态,揭示秸秆、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交互作用机制,是制定秸秆还田合理措施的理论基础。基于寒温带-暖温带-中亚热带的黑土、潮土、红壤互置试验平台,研究了小麦、玉米秸秆在3年腐解过程中养分释放过程...

  • 不同生育期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分配

    通过盆栽试验方法,采用^13C脉冲标记技术和稳定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研究了三个生育期(返青期、分蘖期和抽穗期)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同化率、分配比率及其在土壤中增加率的动态变化,探讨三个生育期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运转、分配规律,为明确稻田生态系统中碳素循环过程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分别在返青期、分蘖期和...

  • 黄土高原旱地夏季休闲期^15N标记硝态氮的去向

    夏季休闲是黄土高原旱地小麦常见的蓄纳雨水、恢复地力的措施。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一季小麦收获后,早地土壤剖面累积的硝态氮量不断增加,休闲期间降雨量高,残留硝态氮的去向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利用^15N标记法研究小麦收获后残留肥料氮在黄土高原旱地(陕西长武)夏季休闲期间的去向,即小麦收获后在微区土壤表层(0~15cm)施入^15N标记的...

  • 长期施肥对旱地红壤团聚体磷素固持与释放能力的影响

    在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试验站26年的旱地红壤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中,选取无机肥试验区的NPK、NK处理,有机无机肥配施试验区的对照(CK)、CK+稻秆(RS)、CK+花生秸秆还田(PS)、CK+绿肥(FR)及CK+猪厩肥(PM)等7个肥料处理土壤,采用湿筛法逐级提取并得到粒级依次为〉2mm、2~1mm、1~0.25mm与0.25-0.053mm的团聚体土壤样品;通过室内...

  • 不同形态硒向水稻籽粒转运途径及品种差异

    硒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提高水稻籽粒硒含量对改善人体膳食硒营养有重要意义。以富硒水稻品种(Oryzasativa L.)秀水48和非富硒品种S.Andrea为材料,在灌浆期分别供应离体穗亚硒酸盐、硒酸盐、硒代蛋氨酸(SeMet)和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SeMeSeCys),探讨两品种水稻在灌浆期向籽粒转运不同形态硒的品种差异及转运途径。结果表明:水稻体内有...

  • 沟垄二元覆盖对渭北旱塬区土壤肥力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探讨沟垄二元覆盖对旱地土壤肥力及作物生产力的影响,对完善半湿润区作物微集水栽培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007—2011年在渭北旱塬进行5年定位试验,设置垄上覆地膜,沟内分别覆普通地膜、生物降解膜、玉米秸秆、液体地膜和沟不覆盖等不同沟垄覆盖模式,以传统平作为对照。结果表明,2011年春玉米收获后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含...

  • 鄱阳湖南矶山湿地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碳组分、羧化酶及cbbl基因的影响

    选取鄱阳湖南矶山湿地南荻群落(ND)、芦苇苔草混合群落(HH)、苔草群落(TC)、茭白群落(JB)及裸滩地(LT)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中不同碳组分、固碳酶(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酶活及其大亚基编码基因(cbb1)及环境因子对它们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全碳(TC)、有机碳(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可溶性...

  • 连作对再植枸杞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受枸杞道地产区土地资源等因素限制,连作障碍已成为影响枸杞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研究连作条件下枸杞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对枸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以宁夏银川市南梁农场连作多年的枸杞地为研究对象,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了连作对再植枸杞根际/非根际细菌群落的影响。...

  • 黄河三角洲刺槐根际与非根际细菌结构及多样性

    为精确分析黄河三角洲刺槐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定殖情况,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刺槐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细菌结构及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根际土壤细菌共有36门214属,非根际土壤细菌共有33门153属。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细菌丰度超过15%,是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

  • 利用纳米磁性材料表征地表溅蚀特征的初探

    磁性示踪研究坡面土壤侵蚀已取得一定成果,但目前的磁性示踪方法不能满足次降雨后的溅蚀特征研究。因此,在无磁性的石英砂上施用不同浓度(1.5%、2.5%、3.5%)和不同粒径(20nm、200nm)的纳米磁性材料,而后进行人工模拟溅蚀试验,利用磁化率仪和3D手持微地形扫描仪研究地表磁性变化与溅蚀后地表特征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利用纳米磁性...

  • 中国知网(CNKI)推出《中国高被引图书年报》

    日前,中国知网(CNKI)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推出了一套《中国高被引图书年报》,该报告基于中国大陆建国以来出版的422万余本图书被近3年国内期刊、博硕、会议论文的引用频次,分学科、分时段遴选高被引优秀学术图书予以。据研制方介绍,他们统计并分析了2013—2015年中国学术期刊813万余篇、中国博硕±学位论文101万余篇、中国重要会...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