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文化艺术研究
省级期刊

影响因子:0.21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文化艺术研究杂志

主管单位:浙江省文化厅  主办单位: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 创刊时间:2008
  • 国际刊号:1674-3180
  • 出版周期:季刊
  • 邮政编码:310013
  • 国内刊号:33-1355/J
  • 邮发代号:32-158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浙江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文化经济
  • 长三角文化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文化视野
  • 艺术学
  • 音乐舞蹈
  • 戏剧戏曲
  • 电影电视
  • 美术造型
  • 中国文化精神的人类学研究

    中国文化精神的研究是多角度、多学科、多方法的,也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美中不足的是文献分析的多,实地研究的少;精英文化展示的多,俗民文化表现的少;宏观、共性把握的多,微观、差异关注的少。①本文将立足于人类学传统的研究理论与方法,结合近期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文化分析理论,试图弥补以往研究的一些不足之处,并以学科特有的人文...

  • 文化中国的异质认同:移动作为他者的正义性

    移动性是“动物”的本能和属性。人类作为一种特殊的动物,迁移既表现为生物的特性,更表现为在社会、历史和文明形态中的多样性。历时地看,移动在不同形态中的社会价值不同,在共时关系中,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特点和异质。然而,由于移动的日常和世俗特点,致使其被“他者化”。人类学对移动性的研究曾表现出某种悖论,今天,在当代的反思原则下...

  • 是多样还是一样?——论文化的趋同性

    文化是人类不同群体为了维持和创造幸福生活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智慧的象征符号以及所代表的价值、理想和信念。从时间维度来说,自古至今世界各国各民族创造的生计方式、婚姻家庭亲属社会制度、禁忌仪式及宗教信仰价值观均呈现出从丰富性和多样性向单一性和趋同性发展的趋势;从空间维度来说,全球化背景下的统一的资本市场使得从物质到精神...

  • 美、审美与美学的发生--从哲学、美学与自然科学考察

    作为客观存在的美与以美为对象的人类活动之审美以及以前两者为研究对象的关学都有一个从无到有的发生过程。前者为存在的有与无,后两者为命名与言说的有与无。在这个过程中,美经历了宇宙学、地质学到人类学社会学的发展变化,随着“美”字的语源,“天地大美”从“无名”“无言”,到各种审美的、美学的命名、命题及话语,从“无名有实,到美...

  • 品运河古韵,观钱塘怒涛,寻浙江记忆——解读美国传教士晏文士等人百年前的钱江观潮游记

    美国传教士晏文士发表在《大众科学月刊》上的一篇海宁观潮连载文章,是他在中国各地旅行时细心观察和记录的成果之一。它详细记载了作者从上海至海宁的旅途见闻和在海宁观看钱江大潮的细节和感受。与同期的葛骆和葛利等其他两位外国人所写的钱江观潮游记一样,它为我们了解百年前的杭嘉湖地域文化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参照。由于上述游记是用英文、...

  •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关系论略——以苏州文艺“三朵花”为例

    理论上讲,“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矛盾,因为遗产本身是需要保护而不是发展的,发展了则不能称为保护。这是一对如何使传统文化得以留存、同时又是如何将其发扬光大的悖论。但是,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流传,流传的前提又必须发展,于是,保护与发展之间又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成为一对孪生体。因此从这一角度讲,“保护”是为...

  • “非遗”保护与敬畏传统——安徽芜湖铁画衰落与振兴的文化反思

    芜湖铁画在最近十几年的衰落,固然缘于时代的变迁和审美趣尚的嬗替,但抛弃了“艺”的传统而纠缠于“技”的末节,直至最终几乎丧尽艺术特质,才是芜湖铁画衰落的深层原因。在现有形势下,更为重要的并不是如何将芜湖铁画嫁接在现有的文化工业的土壤上,导致水土不服的尴尬结局,而是应更深入地开掘传统文化资源、重拾“技”“艺”互补的传统,...

  • 近十年来(2000-2009)我国都市文化研究内容分析

    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都市化的进程开始逐渐加快。相应地,我国学术界对都市文化的研究也同步地热门起来。本文分析了近十年来(2000--2009),我国都市文化研究内容的情况,发现其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五个方面:都市文化概念的界定,都市文化研究的意义与方法,都市文化研究的基本框架、理论基础,中外都市文化比较研究以及其他相关重要理...

  • 在全球传播视野中关注世界都市文化——2010第四届全球传播论坛“都市文化专场”综述

    2010年9月29日-30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和2010中国上海世博会上海馆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全球传播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美国普渡大学传播系、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跨文化传播与管理系、国际传播学会、新浪网等共同协办的“2010第四届全球传播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隆重开幕。二百多位海内外传播学界名家、创意业界精英、都市...

  • 艺术的纯粹性与感情的位置

    艺术创造既不能没有创造的理念而只有精巧的制作,也不能只满足于富有创意的理念而忽视冷静细致的制作。再好的理念也是要靠精美的制作才能体现出来的。严格来说,艺术创造的理念和精美的制作是不可分割的,一件让人眼睛为之一亮、令人喜爱的艺术作品既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也是感性化的理念直观——这就是黑格尔意义上的美的实现、美本身。没有脱...

  • 比较艺术学的发展观

    发展观是比较艺术学长存的基础。比较艺术学研究以适应世界艺术的演变与学科的发展调整自身的研究范围和方向,以发展的学术视野和开放的文化立场研究世界不同国别(民族)、不同族群的艺术现象和艺术形态的变化。比较艺术学的发展观,以开放的文化立场和学术视野为基础和根本,由此将世界不同国别或民族的艺术,作为研究范围。不仅如此,比较艺...

  • 艺术学理论的研究方法与价值取向——兼议理论研究与技术修养之关系

    作为一个学科门类,艺术学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将艺术学上升为学科门类、艺术学理论独立为一级学科已成定局。然而如何将艺术学理论研究提升到真正的学术层面,如何使之具有自己独立特色的研究而非比附文学、哲学、美学等,如何突出艺术学理论的学术本质而非纸上谈兵式的泛化思辨,关乎艺术学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与人才培养策略,是特别需要...

  • 艺术史中的艺术科技研究

    在艺术学研究领域中艺术史为重要的支柱学科之一。如何处理好整体艺术史与部门艺术史的关系成为近年来学术讨论之焦点。笔者曾著文阐述建立整体艺术史之学科观念。基于这一观念之上,本文着重探讨科学技术对艺术史发展的推进作用,以期开拓艺术史的多角度研究。艺术科技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相交叉的边缘学科研究课题,文中试对艺术史中的艺术科技研...

  • 艺术史课程及艺术史学科设置问题探讨

    本文围绕艺术学升级为学科门类之后,艺术史课程作为构建人才培养的横向性结构课程的意义与作用进行探讨,提出艺术史课程设置既有作为支撑艺术学学科基础教学的重要作用,又有作为拓展艺术学学科史学研究层次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本文还就艺术学升级为学科门类之后,艺术史作为被列入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其设置将对艺术学学科的...

  • 论“一般艺术学”学者素养与人才培养

    本文就“一般艺术学”学者素养与人才培养提出管见,认为“一般艺术学”学者应该有“门类艺术学”实践与研究的经验积累,有文、史、哲的全面素养,有宽广的文化视野,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学科自觉意识;并以台湾、香港艺术院校为借镜,提出关于一级学科“基础艺术学”招生范围和培养方法的建议。

  • 中国传统音乐及其研究的现状和几点建议——在庆祝董维松教授80华诞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许多品种出现了流行地域城市化、演出目的商业化、活动性质世俗化、表演曲目流行化和形式内容西方化等多方面的转变。传统音乐调研队伍中则出现了方法安乐椅化、队伍学府化、内容去音乐化和目的功利化等倾向。我们应面对客观情况,更新研究方法,克服不良倾向,跟上时代步伐。为此,笔...

  • 《秦王破阵乐》考

    《秦王破阵乐》是唐初的一部重要乐舞大曲,它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史学发展脉络进行了全面考证,发掘它在发展历程中的线索和内在联系;在现存乐谱历史沿革的认识基础上,结合今人近期的解译与研究,本文在乐句、节奏、旋律、音韵、声调方面对其进行了音乐分析,由此认为它所具有的特点与史载的“发扬蹈...

  • 中国古代“四大南戏”接受考论

    宋元明清时期的“四大南戏”主要以案头和场上两种形式活跃于不同的受众群体之中。直接的“四大南戏”场上的接受材料虽然不多,但从文人的各种笔记、日记以及小说、诗文等著述中,仍然可以管窥到许多“四大南戏”的相关演出资料。此外,在不少留存至今的各类戏曲选本中,后世不仅可以看到场上的“四大南戏”所受到的欢迎程度,而且还可以大致体...

  • 推陈出新:当代戏曲导演的历史责任——阿甲的导演实践与理论给予我们的启迪

    阿甲用几乎一生的时间,致力于戏曲的舞台实践与戏曲理论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表导演经验,尤其是他的导演实践与理论,对于今日戏曲导演界,仍然有着启迪意义。阿甲的导演实践与理论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能够真正传承民族文化的戏曲导演,他必须懂得戏曲的特殊规律,要以发展戏曲、传承光大民族艺术为己任,要有广博的文史知识与过人的艺术见解...

  • 试论罗念生希腊悲剧翻译中的中国文化意识与其他

    罗念生是中国翻译古希腊戏剧的先行者之一,成就斐然,获得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在他辞世近二十年后,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了《罗念生全集》,为罗念生研究及古希腊研究作出了积极贡献。全集中收集了罗念生翻译的埃斯库罗斯悲剧6种,索福克勒斯悲剧5种,以及欧里庇得斯悲剧6种(其中《安德洛玛刻》是节译)。从译本中可以发现罗念生一些...

  • 拆迁、搬迁与变迁:中国当代电影对城市拆迁的再现

    “拆迁”是中国当代电影的重要主题。尤其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住房改革的深化,再现城市拆迁的影片也逐渐增多,而且跨越了不同的代际和类型。本文试图分析中国电影再现拆迁的方式,思考导演们如何利用影像和声音思考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家庭关系及社会道德的拆解和重构。本文将简单梳理“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电影中的拆...

  • 寒逸——中国武侠电影的美学至境与生命魂冢

    武侠片是中国电影的特有类型,宛如山水画是中国画之独创,画影一也。中国美学注重寒与逸,二者互为表里,寄寓着作者深沉凄凉的孤独,蕴涵着艺术家对人生历史的个人体悟。寒逸,是中国导演的语言密码,是武侠英雄的性格符号,是禅道合一的终极哲思,是华夏精神的人文象形,是传统文化的生命魂冢。本研究以画类影,影画兼考。

  • 碑帖结合之技法研究

    碑帖结合是当今书法创作的潮流,也是时代的需要。在实践上,碑帖结合仍存在误区,在理论上也亟待总结。碑帖结合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嫁接或相加,它需要相对正确的取法对象和取舍尺度。近代书家对碑帖结合进行了种种探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本文对这些经验进行总结,并权衡利弊,分析得失,这对成功实现书法碑帖结合这一目标将具有重要的实...

  • 苏东坡与“春蚓秋蛇”——书学批评意象谈丛

    唐太宗在《晋书·王羲之传》中首次以“春蚓秋蛇”意象批评萧子云书无筋骨。在苏轼的书学世界中,此一意象被创造性地转换,以表达一种涵容道家齐物观、佛家无差别见的美学思想,体现了苏轼出新意于法度之外的书学追求。

  • 万史文化建筑的遗产保护政策:基于模型的实证研究

    文化经济学家对如何评价遗产保护政策的效果一贯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至于选择哪些历史和文化地标性建筑进行保护,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建立了一个确定地标性建筑政策选择的模型,该模型着重体现了文化设施的所有者和周围社区之间的利益矛盾。笔者对地标建筑类别选择模型(discretechoice model)进行了实证研究,数据来自一项...

  •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博逊,现有居民82000人,是世界上最早的人类定居地之一。该地区位于从小亚细亚至印度的通道上,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文化和诸多宗教遗迹,如拜火教、佛教和八世纪时传人的伊斯兰教以及前伊斯兰信仰,如萨满教和图腾崇拜。很多传统仪式仍存在着,如在春节除夕,用食物作为播种仪式的供品。祈雨仪式由拜火教演变而来,方式是制作一个木偶,再把它...

  • 美国传教士晏文士眼中的嘉兴和海宁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