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文化艺术研究
省级期刊

影响因子:0.21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文化艺术研究杂志

主管单位:浙江省文化厅  主办单位: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 创刊时间:2008
  • 国际刊号:1674-3180
  • 出版周期:季刊
  • 邮政编码:310013
  • 国内刊号:33-1355/J
  • 邮发代号:32-158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浙江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文化经济
  • 长三角文化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文化视野
  • 艺术学
  • 音乐舞蹈
  • 戏剧戏曲
  • 电影电视
  • 美术造型
  • “古迹”与遗产政治的跨文化解读

    “遗产政治”是当前国际遗产研究界的重要议题。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说,带着西方现代历史观和文化思维方式的“权威化遗产话语”主导着全球的遗产实践,造成了对本土历史记忆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破坏。基于传统方志,本文初步探索了中国传统的“古迹”思维,梳理了其内涵、意义空间与价值思考,讨论了它的话语方式,凸显出本土历史记忆方式与普世化了...

  • “文化消亡话语”之解读与反思

    民族志的撰写可以在两种话语下展开与完成:其一是“文化消亡话语”,其二为“文化生成话语”。美国的文化批评家詹姆斯·克利福德曾在其论著中指出近代人类学把他者文化的变异视为文化的消亡,并以记录和解救他者日渐消逝的文化为己任。克利福德在剖析这一“文化消亡话语”在人类学民族志撰写过程中所隐藏的政治性的同时,提倡应以“文化生成话...

  • 论西方文化社会理论的本土应用问题

    当东方学者试图用西方文化社会理论来分析本土现象和问题并努力论证这些理论时,这些“公式”常常被套用得有些牵强;而这一结果则导致西方理论被“悬置”起来。通过跨文化的理论比较和对本土现实问题的分析,并重新反思“公认”的西方社会学理论,本文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西方文化社会理论在中国是否适用?它们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哪些新的问题?在...

  • 试论杭州城市文化的“根”与“魂”

    本文通过介绍和分析20世纪初德国记者艾格纳和美国收藏家弗利尔这两位外国人在杭州拍摄的一系列老照片,以追溯西湖景区一些历史景点的真实原貌,进而对杭州政府部门如何保护和发扬本地历史文化遗产这一重要工作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同时也对当地园林部门在重修和恢复历史景点时应当如何传承杭州建筑元素和确保杭州城市文化的“根”和“魂”的理...

  • 良渚墓葬玉陶艺术与史前江南审美文化的人类学解析

    对良渚文化玉器、陶器审美意义的解析,除了其本身造型、装饰的艺术表现外,也需要考虑玉器、陶器的文化场域和用途。良渚墓葬所蕴含的生死观念与墓葬礼仪形成了玉陶艺术赖以存在的意识形态氛围和制度基础。史前江南地区艺术文化事象的审美价值往往意味着当时当地的意识形态和生存理解上的价值,形成独特的美的意蕴。

  • 从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看出版编辑的文化创新

    本文立足于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和出版工作的相似之处,以作者的出版实践和孔子学院工作经历为基础,提出当今出版编辑需要深入认识中国文化传统的整体性、中国发展的文化独特性及其全球化背景,善于识别文明领域中的若干偏见,进一步开发自己多方面的文化技能,加强对人性的多重理解,注重文化形象的创建,以求在文化创新上有所突破。

  • 中国当代艺术图像的含义

    中国当代艺术图像呈现了多重含义,其中构成了图像学、谱系学等的意义,构成中国当代艺术自身的知识系统。不仅如此,中国当代艺术在对当代中国文化问题、社会问题等诉求中,还体现了某种精英式的文化方式和态度。这种精英式的文化态度,在某种意义上秉承了中国传统士族文化的精神和立场,通过征用特殊含义的文化符号,展现精英文化立场的批评精...

  • 中国美育要学会用数字说话

    中国美育要用数字说话,以此促进各类审美主体秉持强烈的实践精神,促进社会美蓬勃发展和美的创造。中国美育用数字说话,既能够强化直观形象的教化功能,又能够使美育兼有真正意义上的实证教育功能。中国美育视野里的数字说话,不是要用大量的人们看不懂的数字,而是要用通俗易懂的数字去说服各类审美主体,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 解读“京房六十律”的律数

    “京房六十律”是按照三分损益法产生的,其律数均有实数、律数和准律数三种表达方式。历代各种版本《后汉书·律历志》所列的上述三种律数并不完全相同,这是由于各版本作了不同校勘的结果。因《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点校本以清末王先谦(1842-1917)的《后汉书集解》和其他有关文献作为校勘依据,又创造性地应用了“据算理改”的方法,故其所...

  • 北、南曲笛上宫调演变考析

    宋元杂剧音乐由“六宫十二调”的固定调体系发展到明代以后的“北九宫”首调体系;而“永嘉杂剧”本无宫调,明代以后也产生了“南九宫”。笛作为杂剧的伴奏乐器,从“燕乐二十八调”体系逐渐演变为“工尺七调”体系,成为北、南曲赖以定调的乐器。燕乐二十八调的“七宫”和工尺“七调”之间的前后继承关系也十分清楚。笛上宫调性质的演变反映出...

  • 口弦音阶及其律学特性

    本文以口弦的音阶为题材,介绍了口弦的发音原理,例举了不同民族口弦音乐所用的不同音阶,阐释了口弦音阶构成的自然规则,总结了口弦音阶赖以生成的谐音系列的邻音程关系,口弦基音与旋律的调式、调性关系,以及谐音系列的六个重要特性:非演绎性、隐含性、精确性、不可变性、选择性和拟它性。

  • 黄钟尺与光速米

    黄钟尺,是中国古代测量长度的标准尺。光速米,是西方当代最新制定的标准米。中国古代黄钟尺,是以一定的音律参数规定一定的长度单位。西方当代光速米,是以一定的光速参数规定一定的长度单位。音和光,都有频率、波长。黄钟尺和光速米,作为长度的计量标准,都和频率、波长关联。而且,西方有关“米”的第二个定义,直接和氪同位素的波长相关...

  • 《乐学轨范》的黄钟音高小考

    黄钟的音高问题,历来是中韩学者迫切需要解决但却难于解决的一个问题。韩国的黄钟音高更是如此。在韩国,黄钟的音高一共有两种,一种是雅乐和唐乐的黄钟音高,另一种是乡乐的黄钟音高。本文对这两个黄钟音高作了一个初步的考察,试图澄清两种黄钟音高之间的关系。

  • 《隋书·音乐志》标点琐议

    《隋书·音乐志》是东亚乐律学史上极为重要的文献之一。笔者在2006-2010年曾经参与日本文部科学省出资研究《南北朝桨府の多角的研究(南北朝乐府的多角度研究)》的工作。作为这项课题的一环,我与同仁①一起对《隋书·音乐志》进行了日语的译注工作。②工作之际,察觉到我们选用的中华书局出版的底本③当中存在一些标点符号不甚妥当之处。本文...

  • 陕北民歌中的“一句双均”现象

    陕北民歌的调式及记谱问题,历来充满争议。在以十二平均律为基础的基本乐理中,调式问题被忽略了,以至于同一首歌会出现三种记谱,这无疑是不符合实际的。本文以《咱们的领袖》为例,分析了同一曲调的调高变化在记谱中的反映,指出了记谱虽然在一定情况下可以通融,但调式不可含混。

  • 出土河南淅川1号墓编钮钟乐律学探究

    通过对淅川下寺1号墓编钮钟的音程结构、音程之律制归属及宫调归属三方面的分析判断,初步得出如下结论:该套编钟双音音程结构是以大、小三度为主,并兼有大二度,此当为春秋中期双音编钮钟的一种较为典型的音程结构;编钟之三度音程更接近纯律,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春秋中期调钟的理性追求:用纯律大、小三度设计的双音钟,其声舒扬耐听,和谐...

  • 曲调句式研究

    长短句体的曲调腔格,首先体现在句式即每曲句字、字节、句段、对偶、韵位上。曲调的句字长短不一,且每一种句字都有自己的构成形式与功用。曲调的字节即句字的节读,是曲调句子的构成形式,曲调的板式是依据字节来安排的。字节的不同,板位也异。曲调句段的设置与构成,多与曲调所表达的内容有关,短句段节奏较快,宜于叙事;长句段节奏舒缓,...

  • 形貌与滑稽论略——兼说元杂剧净、丑脚色的表演形态

    以形貌为滑稽的早期形式主要是谈谐,上古俳优常以特异之形貌微言讽谏;唐代开始,模情拟态的滑稽表演出现了滑稽歌舞戏、参军戏、假官戏、合生等艺术形式;宋代,此类滑稽表演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形成了以副末、副净打调为主的宋杂剧艺术形态;副净又被元杂剧净、丑脚色所吸收,并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

  • 热戏中竞艺性表演的形式与影响

    热戏是唐代散乐的主要表演方式,是一种竞技性或竞艺性的斗戏活动,主要内容为竞技性百戏和竞艺性表演,其形态为分朋竞技或分朋竞艺。竞艺性表演是唐代戏剧的主要表现方式,无论是对台戏形式的演出,还是对手戏形式的表演,都充分体现了竞艺性表演的闹热特质,影响着后来传统戏曲的整体审美取向。

  • 从档案到戏剧——对4部德国“文献剧”代表作的解析

    “文献剧”是20世纪60年代德国戏剧对世界剧坛的最大贡献,也是“政治戏剧”的现代形态臻于成熟的阶段。它的出现让20世纪的剧坛别开生面,同时也为被视为教条的“现实主义”提供了另外一条可能性。因此,对“文献剧”历史、作品、技法和美学的研究应当也必须成为戏剧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 20世纪70年代以来“《红楼梦》与戏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自《红楼梦》诞生起就有不少著作提及《红楼梦》和戏曲的关系,民国以来也有不少学者关注这个话题,而相关研究却正式开启于20世纪70年代。本文试图将三十余年来相关研究成果分为“讨论《红楼梦》之后的戏曲改编”、“探讨《红楼梦》展现的戏剧活动”、“以戏曲为视角讨论《红楼梦》的艺术手法”以及“讨论《红楼梦》涉及的戏曲剧目”四类进行回...

  • 《白蛇传》的二十三个影视版本及其多维探究

    《白蛇传》是最具民间性的中国故事,各门艺术常年演绎,其影视版本迄今已多达二十三个,但优劣参半,成败不一。这些版本《白蛇传》的主题设置各有侧重,造型语言亦各有异同,在作者与读者、作品与受众、艺术与世界的二元互动中,在戏里戏外、荧屏上下,在看与被看、似与不似、可见与不可见的移情与换位中,效果循环,视阈融合,终致其符码在中...

  • 杭州电影的发展历程与美学嬗变

    作为一个优美的、浪漫的、诗意的文化空间,杭州在中国电影史中被不断地重新想象与建构。杭州电影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历程和美学特征。民国时期,杭州电影突出社会批判的写实主义姿态,注重音乐的叙事和西湖景观的造型功能。“新时期”的杭州电影创作经历转型,开始朝多元化题材风格的影片转换,出现了具有教育意义的青春题材影片、革命历史题材...

  • 美的声音——兼论奥斯卡影像声音的表达机制

    声音与画面共同构成镜头视听奇观,是电影审美世界的重要元素。奥斯卡影像声音美的朴素本源在于以人性的表达和关照为基本美学诉求,融入创作者科学的理性精神和求精的创作态度。每种美的声音都是合理地运用再现或表现或再现和表现相结合的方法,达到既生动逼真又充满魅力的认知和情感效果的成功范例。

  • 论文化政策研究中实证研究的缺失

    20世纪下半叶以来,政治家们越来越强调政策制定应当有可靠的依据,在这种背景下,政策分析成为了一个新兴的学科。最开始使用政策分析的主要是国家核心部门,之后其他部门,包括制定文化政策的部门,都开始使用这一方法。政治分析使得文化政策能够产生预计的效果。但是,在确定新的计划和策略以及研究文化政策研究机制时仍然存在许多障碍。本文...

  • 艺术教育再投资:以有创意的学校教育赢得美国的未来

    美国总统艺术人文委员会对美国国内艺术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梳理了近年来有关艺术教育益处及其发展潜力的研究资料。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有利于产生积极正面的教育成果,许多学校和项目也已着手进行相关工作。总统艺委会还发现,目前美国各地艺术教育的形式复杂多样,机会不均等的情况也并非鲜见。有些地区活动丰富...

  • 后现代主义的死亡及余波

    尽管学校的课堂依旧把后现代主义当做某种健在的事物向学生讲述,但我们只需要把目光稍稍转向学术圈以外的那些当下的文化生产,便可以让人信服地宣布后现代主义已然寿终正寝。伪现代主义是后现代主义之后的新文化主导。在新技术的促进下,伪现代主义让文化产品的接收者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加入到文化生产过程中。乐观主义者或许会将其视为文化的民...

  •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阿塞拜疆木卡姆

    阿塞拜疆木卡姆是一种结构严谨的传统乐种,十分适于即兴表演。木卡姆被视为阿塞拜疆的古典音乐,吸收了源自民族的歌颂英雄业绩的行吟诗人的曲调、节奏和表演技巧,在全国各地的各种场合都能听到木卡姆的演唱。这一含有装饰音的乐种,由一位男性或女性歌手演唱,与传统乐器的演奏,特别是“塔尔”(长柄11弦琴)、卡曼沙(四弦琴)、

  • 艾格纳和弗利尔所拍摄的杭州西湖风景老照片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