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文化艺术研究
省级期刊

影响因子:0.21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文化艺术研究杂志

主管单位:浙江省文化厅  主办单位: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 创刊时间:2008
  • 国际刊号:1674-3180
  • 出版周期:季刊
  • 邮政编码:310013
  • 国内刊号:33-1355/J
  • 邮发代号:32-158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浙江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文化经济
  • 长三角文化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文化视野
  • 艺术学
  • 音乐舞蹈
  • 戏剧戏曲
  • 电影电视
  • 美术造型
  • 中国1980年代以来审美文化的知识谱系与美学反思

    中国1980年代审美文化的出现并不仅仅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合力”运作的结果,更是文学史和美学史谱系转型的必然,与“美学热”和实践美学之间有着内在的承续关系。审美文化的兴盛也可以视为“美学热”消泯之后的“后美学热”时期的价值承担,从而在“后学”时代中给美学提供了理论阐释和实践维度的空间。可以说,后现代时期审美文化的身体性、多元性...

  • 在休闲审美中实现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峨山大棚租花腰彝服饰中剪纸和刺绣的传承解析

    本文通过对云南峨山花腰彝服饰中的刺绣和剪纸进行调研,阐述了民族工艺与休闲审美的关系:只有当民众从内心醒悟到刺绣、剪纸的情趣与快乐,认同手工艺的休闲审美性时,花腰彝的民族文化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实现自身的活态传承。同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果建立在休闲审美基础之上由全体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话,那也就在无形中增强了少数民...

  • 文化多样性保护的生态空间与环境法因应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更是环境法的重要价值目标。加强文化多样性的法律保护和治理,是文化生态自觉的重要议题。针对我国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危机、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在整体的“生态人文主义”导向下,对环境法律价值、基本原则、基本制度等进行发展完善。环境法的代际发展也亟须从“生物多样性”迈向“文化多样性”保护,需要迈向...

  • 从社会空间看文化遗产的存续——以惠和堂为例

    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的“活化石”,虽然可以看到某一具体的文化物象,但其历史形态与当代形态往往十分复杂,无法直接显示在大众面前。以惠和堂为例,从营建至今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静观楼时期(文人园林)、惠和堂时期(家族住宅)、王鏊纪念馆(公共文化空间),而当下提及惠和堂便只剩下王鏊故居或王鏊纪念馆这一印象。文化遗产被单一化、扁平...

  • 乡村文化广场的三维空间及其治理

    乡村文化广场作为村庄内部的公共空间,既是乡村内部公共活动的空间载体和中介,也是国家在乡村进行治理的资源和手段,文化广场空间内部中蕴含着治理性。因而,在借鉴列斐伏尔的三元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具体地从感知空间、构想空间和生活空间等三个维度对文化广场做一个空间治理学分析,以探求国家在乡村广场空间建构过程中的治理逻辑。但是三维空间治...

  • 我国台湾地区的“社区总体营造”及其启示

    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台湾地区“社区总体营造”政策的发展脉络,比较“社区总体营造”政策在台湾地区的发展背景和目前我国社区建设面临的客观现实,认为目前的社区建设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发展经验,通过因地制宜的营造策略、多元主体的合作机制和以文化认同贯穿始终的营造目标,为突破目前社区建设的瓶颈提供一条有益的思路。

  • 新时期以来有关苏州弹词的批评论争及其学术意义

    苏州弹词是中国曲艺在当展得比较好的说书(小书)形式之一,也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江南曲艺品种。然而在经历了“”的十年浩劫之后,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近四十年间的创演实践,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不足。并因此而围绕着节目属性及其篇幅体现、“起脚色”的技巧运用与分寸把握、重唱轻说的创演偏颇及所透出的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展开...

  • 春天,想到了王佐良先生和莎士比亚——论王佐良先生的莎学研究

    从宏观与微观角度梳理了王佐良先生在莎士比亚研究中的杰出贡献及办刊思想。王佐良的莎学研究体现为他对莎士比亚的总体思想与审美的把握,深入探讨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和戏剧的发展史;对莎士比亚白体诗则从文体学角度分析了莎剧白体诗上格“庄严体”、下格“市井小人语”和中格所涵盖的社会阶层中人物的语言特点;阐述了中国学者的莎士比亚研...

  • “戏剧”和“戏曲”之辨

    “戏曲是什么”是戏曲的本质问题。王国维的“戏剧”指从上古到五代的古代戏剧,而当今的戏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也把戏曲包括在内。戏曲指中国传统的本土戏剧,是中国戏剧的组成部分。通过辨析王国维、任半塘之“戏剧”“戏曲”观念,指出戏曲不完全是王国维所说的“代言体”,而是“演述体”。在戏曲的审美世界里,戏曲以它独特的魅力召唤角色、演员...

  • 后戏剧剧场的技术和伦理问题——以英国“越界”剧团的“东方三部曲”为案例

    德国戏剧理论家汉斯·蒂斯·雷曼认为西方剧场形态可以布莱希特为界限,分成传统戏剧剧场和后戏剧剧场,传统的剧场审美以封闭性和幻象性为特点,而后戏剧剧场则以开放性为准则。但是作为一个新发明的概念,“后戏剧剧场”本身充满了歧义性和含糊性,在实践中时常误入为概念而概念的虚无主义。通过对跨文化戏剧“东方三部曲”的分析和理性审视,本文重新...

  • 曲选:中国古代曲学的新视域——以《南音三籁》为例

    中国古代曲学包括散曲学与戏曲学两个方面,向来对这两个领域关注的焦点在曲学论著、曲作序跋及戏曲评点上,而对曲选则较为忽略。本文以凌濛初《南音三籁》为例,试从曲选这一角度为古代曲学提供新的视域。该书集曲论、曲选、曲评于一身,其本身即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由该书,我们可以知道凌氏的整体曲学观,即韵部从《中原音韵》,曲辞尚本色、新变,在...

  • 论子弟书对昆曲《拷红》的接受

    《拷红》是流传百年的昆曲《西厢记》经典名篇,子弟书是清中晚期北方满族民间说唱文学。子弟书作家以其独特的“期待视野”,在场景预设、内心独白、人物形象、叙事策略和戏剧冲突等方面对昆曲《拷红》的空白进行填充,创造出一种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 论浙东地区非遗濒危剧种生态中的“一树两花”现象

    随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一系列法律法令的颁布,濒危剧种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可是,在热烈的“关注”的背后,相关人士仍然缺乏用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视野探索这些剧种的长期发展。本文以浙东地区为田野调查范围,试图通过对浙东地区濒危剧种生态的展示、“一树两花”剧团发展模式的分析,来...

  • 电影媒介与电影边界——兼论VR影视的非电影性

    媒介是艺术划分的内在依据,电影艺术概念的界定同样依赖于其媒介。新的电影媒介不断发展,改变着电影的内涵和外延,但是VR(虚拟现实)作为一种媒介技术与影视的结合,使电影的创作方式和观影体验发生了质的变化,已超出了传统电影的范畴。本文将比较电影与VR影视的区别,以探索电影媒介与电影边界的关系。

  • 捉妖记:香港的身份意识以及文化认同

    《捉妖记》于2015年暑期档创造的票房冠军纪录,在内地影史上意义非凡。在立足“华语电影”这一概念的广阔视野中,本文将以这部“跨区域性”、国际化合作的“国产”影片为切入,分析影片中“父亲”的缺失与重建、“孤儿”的成长与认同的隐喻性叙事,解码在“国际化”模糊了演员和制作班底各自“身份”的同时,来自中国香港的主创人员所“无意识”表...

  • 《冰河追凶》:暴力呈现下的“乌托邦”幻象

    以类型杂糅的方式尝试完成商业电影表层范式的构建,围绕“暴力”元素的呈现,切入道德伦理价值的现实指涉,在此之上形成关于不同文明价值观念博弈与兴替的反思,影片《冰河追凶》企图用道德训诫的方式完成对失范秩序的救赎,但终因价值观表述的语焉不详与想象性解决的无力,只能复制一种寄托于“乌托邦”之上的心灵鸡汤与陈词滥调。

  • 视听盛宴与类型突围——电影《釜山行》文化分析

    韩国电影《釜山行》的诞生,证明了僵尸片不再是欧美电影特有的产物,无论在惊险刺激与趣味上,还是在阶级跨越、道德批评上都有了大的超越。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时刻绷紧所有看客的神经,戳中每个人的泪点。这部影片在中国大陆上线后,立即吸引了不少影迷的关注。导演力图将本土化与国际化完美结合,取得口碑与商业的双赢。影片注重讲述故事的精髓,...

  • 诗意时空营造与历史文化想象——《路边野餐》与《长江图》比较研究

    作为2016年中国电影的两部“奇”作,《路边野餐》和《长江图》分别聚焦于不同的地理空间,用宗教、诗歌等元素表达了各自“超时空”的故事。不同的是,《路边野餐》通过对贵州凯里的故事呈现致力于对生死、时空的探索,而《长江图》则从个体视角出发,对日益变迁的长江赋予文化的想象。

  • 莫奈有东方韵味的《睡莲》

    莫奈晚年不断探索、不断创作的系列油画《睡莲》突破了他多年遵循的“印象派”框架,为西欧超现实主义和北美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开了先河。值得注意的是,引导莫奈成为现代主义先驱的不是新世纪的欧美抽象画,而是13至18世纪的中日文人画。他生前收藏了二百三十一幅日本浮世绘,他从中学会了如何显现“绘画的物质层面”,对“物质层面”的探究让他成为...

  • “无”的呈现:《哈姆莱特》与认知科学

    本文由《哈姆莱特》文本中的“无”,引出了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混合理论。吉尔斯·福柯尼耶和马克·特纳的概念混合理论,补充并解决了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概念隐喻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提出了在心理空间对各种信息进行混合,解构了“无”的传统概念,再现了从“物”到“无”的思维认知过程,对自愿终止怀疑这一传统的戏剧理论发起了挑战,消除了戏剧...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