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文史知识
部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文史知识杂志

主管单位:中国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中华书局
  • 创刊时间:1981
  • 国际刊号:1002-9869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00073
  • 国内刊号:11-1358/K
  • 邮发代号:2-271
  • 全年订价:¥ 264.00
  • 发行地区:北京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笔谈
  • 文史百题
  • 诗文欣赏
  • 文物与考古
  • 古代科技漫话
  • 文化史知识
  • 民俗志
  • 人物春秋
  • 弘扬民族精神 探寻发展规律——古典文学研究六十年感言

    伴随着共和国的创建,新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已经走过六十年历程。近几年。值得纪念的年份比较多,百年回顾、三十年纪念之类的学术史性质的论著出版多种,卢兴基《建国以来古代文学问题讨论举要》(齐鲁书社.1987)、赵敏俐、杨树增《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等都有或详或略的论述。

  • 走近宋代诗词

    如今提到宋代文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宋词,是苏轼的“大江东去”,岳飞的“怒发冲冠”,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的确,从文学的创造性和独特性而言.宋词无疑是宋代最有特色的文学样式,具有唐诗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不过,在传统的观念里,至少在宋人的文学观念里,能跟唐诗比拼抗衡的是宋诗而不是宋词。

  • 林惠祥的史学贡献

    林惠祥(1901—1958),1927年入菲律宾大学,师从美国历史学派考古人类学家拜耶(H.O.beyer)教授学习人类学,获硕士学位。1931年,开始任厦门大学历史社会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南洋研究所副所长等职。

  • “二范之风”与晋宋儒学

    “二范”,范宣(生卒年不详)和范宁(339—401),是东晋后期的两位著名的儒家学者,他们以自己的精深研究和卓越实践在中国儒学史上创写了一个新的篇章。《晋书》卷91(儒林列传·范宣传》载:

  • 永嘉昆剧与海盐腔

    戏曲史家通常认为浙江温州(永嘉)是宋元南戏的故乡,在中国戏曲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史上,温州有其特殊地位。南戏在温州一带产生后,很快就传播到浙江各地及邻近的江苏、福建等许多地区,并且出现了以这些地方为名的各种声腔,其中最早的是海盐腔。

  • 乾隆与路易十六之死

    在中国封建社会,乾隆无疑是一位功业显赫的皇帝。西方传教士曾如此评价乾隆及其控制的政权:“不懈地忙于日理万机.这是一个令人景仰的政府,他是天下最伟大的君主,也是帝国中最大的文豪。”作为个人,乾隆并不那么传统,他喜欢西方钟表,也欣赏西方园林与绘画风格,在他主持下作为皇家园林的圆明园可以出现西式风格的建筑、

  •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论说方式及其影响

    苏格拉底与孔子皆探讨伦理问题,然二者的论说方式却大相径庭:苏格拉底诉诸定义,孔子诉诸范例。苏格拉底的论说方式催生了西方哲学史上种种二元范畴的区分以及由此而来的二元论。苏格拉底对西方影响最大的是本质主义和普遍主义思维,这易于导向绝对主义和独断论.现代西方诸多哲学思潮即是对此的批判与反动。孔子的论说方式尊重传统、关注语境...

  • 来自三千年前的警告——读《尚书·无逸》篇

    《尚书》古又称《书》或《书经》,分《虞夏书》、《商书》、《周书》三部分,是记载上古政事之书,有丰富的政治思想。古代帝王、皇储、大臣都精通《尚书》。《无逸》是《周书》中的一篇,宋代一位皇帝视学时,专让讲官讲此篇。其实此篇是告诫皇帝之辞。

  • 明、清京杭运河区域仕宦宗族的社会变迁

    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畅达的漕运,促进了沿岸区域经济的繁荣,也为这一区域宗族组织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这一时期,聊城运河两岸有两个同为傅姓的大族,两族均于明代才占籍聊城,属于移民宗族组织,且分别在第七和第十世时成为“东昌望族”,显赫一时。

  • 巧思妙笔雕刺客——《战国策》塑造豫让形象的艺术及文学史意义

    在先秦叙事散文(史传文学)塑造的众多艺术形象中,刺客以其“忠”、“义”、“勇”的特质,独具魅力。春秋如钮麂,战国三大刺客豫让、聂政、荆轲颇为典型。其中豫让刺赵襄子,先秦如《韩非子.奸劫弑臣》,《吕氏春秋》的《不侵》、《序意》、《恃君》、《论威》,汉代如《新书》的《阶级》、《谕诚》,《淮南子·主术训》,《史记·刺客列传》...

  • 诗话两则

    东坡梦扬州诗 人云东坡奠定有宋一代诗学,若以四宋比四唐,陈衍以为宋之东坡.可兼唐李白、杜甫之长,吾恐东坡未必如是想,亦未必能消受也。

  • 诸侯之长,君子之国——卫国

    周朝灭商以后。在殷墟旧地建立了卫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周初主政的周公不仅将自己最信任的弟弟康叔分封在这里,而且委以重任,赏赐丰厚,康叔因而被称为“孟侯”。在卫国,受殷、周文化的双重影响,卫国民风淳朴,有“君子之国”的美誉。但是,就是这样一个重要封国,历史记载中却显得一直贫弱不振。更有意思的是,它居然又是列国之中最后...

  • “坡芽歌书”的符号是文字吗?

    一位友人邀请我写一篇文章,“你是研究女书的,写一篇女书与坡芽歌书比较的论文吧”。给了我一张照片。“凭一张照片可以写论文?没实际调查怎么可能!”为了完成这篇“作业”,笔者和友人在主要发现者、整理者刘冰山(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陪同下,一起去当地进行了初步调查,并请他们到清华大学做了专题讲座和多次座谈。本文尝试对坡芽歌书的...

  • 徽商与徽吴两地的女性地位

    明清两朝,徽商经营的成功,促进了经商之地经济的繁荣、经济结构的改变和世风的开放,促使吴地妇女纷纷参与棉布业的生产,间接影响了吴地妇女的生活形态。吴地妇女地位与徽州妇女地位因其地域文化的传承,原来就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徽商的经营活动,无疑加大了两者之间的差距。

  • 古人名字琐谈

    名字,本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区别符号,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为了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而对各自的称呼,无论古今,人人都有。但古今相比,又有区别。在我们今天的人名系统中,虽然仍有“名字”这一概念,但实际上是有名而无字。之所以仍把姓名之名称为名字,是因为古人(严格说一直到建国以前)中凡有文化者,几乎都是既有“名”又有“字”。如司...

  • 《圣经》汉语译本的历史

    《圣经》的翻译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密切。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圣经》在中国的翻译历经变化,一方面这与长期以来传教策略的转变有关,另一方面中国近代以来汉语处于不断的变化进程中,加之中国地域辽阔,方言迥异,因此《圣经》在中国被反复翻译,历经波折。

  • 论唐朝的佛教管理

    佛教、道教在唐代十分发达,国家如何对它们实施管理,史载有文,但并不清晰。本文通过新近发现的吐鲁番出土文书,论证唐朝政府管理佛教、道教的具体措施,使得这个问题终于明晰起来。把原有编户齐民的方法运用到佛教、道教的管理,厉行人身管理,从而完成了对佛教的全面控制。

  • 一代词宗与一代词的综合——民国四大词人之一:夏承焘(三)

    (二)词学论述 A君:论述之事,是否即为思想、艺术的批评?或者是对于豪放、婉约的判断?就词学本体而言,应当未必。正如吴宓在《文学与人生》课程之目标与目的所言:师者,个人之贡献,在于“以我一生之长给予学生”。一生之长,即其成长与进步所取得的经验。

  • 海源阁旧藏珍本入藏国家图书馆经过

    海源阁是山东聊城杨氏的藏书楼,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它的第一代主人杨以增(1787-1855),字益之,号至堂。道光二年(1822)进土,官至江南河道总督。杨以增任江南河道总督时,正值著名藏书家汪士钟艺芸书舍藏书散出,遂极力购求,所得宋元善本为数不少。汪氏藏书主要源自清代乾嘉时期苏州“藏书四友”黄丕烈士礼居、

  • 清华简《保训》与《易经》的形成

    《尚书》中没有文王的训诰,《逸周书》中文王的训辞也多与《周易》无关,清华简《保训》是周文王临终前对周武王的遗训,中道是其核心思想,具体体现就是仁与义的融汇、刚克与柔克的合一,与《周易》中对“得中”、“中正”、“刚中”的提倡有了一致性.柔与刚的结合、仁与义的搭配,《保训》与《周易》具有相同的中道操作运行模式,这就明显地...

  • 汉字、汉文与书法

    “汉字”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 知书法,必先懂汉字。近代以来,汉字曾受到过一些误解。以为耽误了识字和书写的速度,制约了文化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研究的深入,认识逐渐公允了。现在大家都认识到,汉字是了不起的创造。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中流传使用至今的只有汉字,这是因为她从一开始就抓住了各种有利的...

  • 《世说新语》里的英雄

    在魏晋文学中,《世说新语》是一部具有经典性的志人笔记小说。鲁迅先生曾说,魏晋是文学自觉的时代。所谓“自觉”,指的是人性的复苏,精神的觉醒,思想的解放,重点是在写人。《世说新语》的艺术重心,同样是在人物的创造上,通过诸多英雄形象,传达了时代精神及作者的艺术思考。它网罗了许多魏晋士人的遗闻轶事和文坛佳话,在历史动态中活脱...

  • 从出土文献看先秦时儒家学说在楚地的流传

    在韩非所讲的“儒分为八”及其他传世先秦典籍中,都未记载《诗》学在楚国的流传情况。但近年出土的大量楚地文献,却较为清晰地说明了这个问题。郭店楚简中的《缁衣》、《性自命出》、《五行》、《穷达以时》、《六德》、《成之闻之》、《尊德义》、《武王践作》、《鲁穆公问子思》、《语丛》,和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中的《缁衣》、《子羔》、

  • 说“鬼木”——“鬼话连篇”之七

    话说从前有一位秀才,临近岁考,却不思闭门用功.只跟朋友在外面闲溜达,风雅一点说.也算是一种“游目骋怀”。不经意间,秀才看到路边有两棵槐树,中间围着一口井,他饶有兴趣地端详了半天,然后指着槐树和井对朋友说:“明天上考场,我就用这个典故了。”朋友只当他是说笑,自然没有把这话儿放在心上。

  • 《论语》“学而时习之”章解读(一)

    今天我要用两三个小时讲解《论语》“学而时习之”章的三句话,主要有如下目的:第一,从训诂学与哲学、经学、史学相结合的角度解读这一章。第二,是想借此说明读书之不易。

  • 经典是这样铸成的(七)——《论语》编辑、流传小史

    四 学术研究中的《论语》 上面拉拉杂杂所谈的《论语》编纂过程及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地位,自然也就涉及到《论语》的研究状况,这里总结一下,并做些补充。

  • 中国少数民族戏曲

    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内蒙、东北占全国面积60%的土地上。这些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生活地域、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 吴中与明十三陵

    历任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工部尚书的吴中,主持北京长陵、献陵、景陵的规划设计和施工营建,对明代陵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山陵建筑艺术的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对明十三陵中后十个陵墓的营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民族偶像的现代审视

    中国民众的历史知识,一般来自小说、戏曲以及各种各样的艺术。时至今日,情况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一些学者,也都将《三国演义》、《水浒传》当史料来看待,更不必说一般的民众了,有位环保专家就根据《水浒传》而得出宋代的时候山东有老虎的结论。惟其如此,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偶像的形成,实赖于小说和戏曲的传播。

  • 中国文化史上的鸠摩罗什

    中国佛教史上著名译师鸠摩罗什对于大、小乘教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均有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他全面传译当时外来佛教大、小乘“三藏”重要典籍,符合中国学术“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精神,有力地推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及其“中国化”进程。他的译场更开创自由讲学之风,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