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文史知识
部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文史知识杂志

主管单位:中国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中华书局
  • 创刊时间:1981
  • 国际刊号:1002-9869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00073
  • 国内刊号:11-1358/K
  • 邮发代号:2-271
  • 全年订价:¥ 264.00
  • 发行地区:北京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笔谈
  • 文史百题
  • 诗文欣赏
  • 文物与考古
  • 古代科技漫话
  • 文化史知识
  • 民俗志
  • 人物春秋
  • 近代小说中的"乡下人进城"

    近代以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农村人口开始涌入城市,“乡下人进城”也成为控小说关注的题材。在小说中,乡下人虽然无知愚昧,遭受城市的讥笑,但小说家的叙述乐观而富有激情,

  • 1911:革命、秩序与社会阶层之异动

    1911年,对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不同的学者显然有不同的看法。然而,大多数人从未怀疑过革命的正义性。此间要点在于对革命性质与意义的判别上,也就是说,大家都在争论这次革命算不算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对其给社会结构带来的实际影响,却缺乏深入的探究。

  • 挣扎在社会的底层 城市下层民众的生存策略

    在20世纪初的中国城市,街头经常是各种力量争夺的对象,人们不仅为利用和占据街头而发生冲突,当下层民众为生计而挣扎以及维护日常生活中的权利时,他们形成并运用一些独特的策略,来保持他们在不平等社会里对公共空间的使用权。

  • 欲把西湖比西子--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历代吟咏西湖的诗歌,数以百千计,其中有不少名篇佳作。最精美、传诵最广的,应当是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诗云:

  • 高适《燕歌行》的主题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也是脍炙人口的盛唐边塞诗名篇。但是关于此诗的主题,后人的解读颇有出入。明人唐汝询认为这是泛咏征戍之苦:“此述征戍之苦也。……既苦征战,则思古之李牧为将,守备为本,亦庶儿哉!”(《唐诗解》)清人陈沆则认为与张守硅有关:

  • 李贺与姜夔

    王国维有首词令我记忆深刻:草偃云低渐合围。飞。笑呼从骑载禽归。雕弓声急马如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书帷。万事不如身焉能白首下

  • 武净宗匠钱金福

    清季同、光年间,京剧武净行名角辈出,不可胜纪。洎乎鼎革,遂渐零落,惟钱金福尚存,“算留得、灵光鲁殿”(张伯驹《春游琐谈·赠钱金福金缕曲词》)。苏雪安《京剧前辈艺人回忆录》云:“在(民初以还的)四五十年中,京剧界谈到武戏,尤其是武花脸,

  • 翁心存日记中的名人佚闻

    翁同龢(1814—1877)的《翁文恭公日记》、李慈铭(1830—1894)的《越缦堂日记》、王闿运(1833—1916)的《湘绮楼日记》、叶昌炽(1849—1917)的《缘督庐日记》号称晚清四大日记,其实还有一部日记堪与这四大日记媲美,

  • 家法与“官经”

    家法一词,在汉代是经学门派的代称。《后汉书·儒林传》说,光武时“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就是按照门派将经学的各家立为官学,以使之相沿系。有时也被泛指家传学问,包括律法、书法等都在内。不过到了魏晋以后,

  • “阀阅名家,不以再嫁为耻”范仲淹家族再嫁所折射的宋代风俗

    清代文人王士祯在他的《香祖笔记》卷11中有如下一段议论:宋世士大夫最讲礼法,然有不可解者二:仕宦卒葬,终身不归其乡,一也。阀阅名家,不以再嫁为耻。如范文正幼随其母改适朱氏,遂居长山,名朱说。既贵,凡遇推恩,多予朱姓子弟。其长子纯祜与王陶为僚婿,纯祜卒,陶妻亦亡,

  • 《红楼梦》真假答客问

    客:《红楼梦》中“真”与“假”谈的人不少,说法不尽相同;这个问题重要不重要?我们读《红楼梦》,不管它真与假行不行?

  • 服饰饮食上的人性密码

    什么阶层人穿什么样服装,用什么样饮食,服装和饮食有时还左右人物间关系甚至命运,是人情小说构思章法之一。贾府钟鸣鼎食,大观园吃一次螃蟹,惹出刘姥姥够庄稼人吃一年的感叹;贾宝玉穿俄罗斯国雀金裘,相应有了晴雯补裘的行为艺术;王熙凤“哭向金陵事更哀”时,还能不能穿得像初见黛玉时的彩绣辉煌、恍若仙子?

  • 漫话明清家将小说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及明末清初,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的交互影响下,产生了不少描写家将英雄及其后代的小说,清人俞樾曾评:“衍义家所称名将,在唐曰薛家,皆薛仁贵子孙也;在宋曰杨家,皆杨业子孙也。”(蒋瑞藻《小说考证》,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 著述动机的制约与汉魏六朝小说的写作

    汉魏六朝小说在小说系统中最为特异。究其原因,则在于著者的著述动机不同,即著者非“作意”或“有意”为小说。

  • 编读往来

    “文史知识·历史之友”小组成立以后,受到了网友们的关注。不少朋友加入小组,纷纷留言,有敝刊多年的老读者,也有新近关注改版后期刊的新读者。大家在小组讨论中谈起自己的阅读感受,也认真诚挚的建言献策,

  • 中国词学文化学的奠基人——民国四大词人之四:詹安泰(四)

    二、洞晓音律,精别雅郑:由寄托说到词学文化学 A君: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今词学的创造期,民国四大词人,当时得令,其进入学界,也正好在这一时段。其中,龙榆生于1929年3月1日撰成《周清真评传》一文,刊载于《南音》第3期(1929年7月5日出版)。这是龙氏学问成立的标志。

  • 本是同根生,同曲又同情--篥、胡笳、羌笛、芦管在唐诗中的同质化

    觱篥(bili)、胡笳、羌笛、芦管等吹奏乐器有一定的亲属关系又存在细微差别。

  • 反左书的惊怪

    南朝梁庾元威《论书》:“反左书者,大同中东宫学士孔敬通所创。余见而达之,于是座上酬答诸君无有识者,遂呼为‘众中清闲法’。今学者稍多,解者益寡。”(张彦远《法书要录》卷2)钱锺书说:“(庾元威)所称孔敬通创‘反左书’,

  • 训释字/词义的方式(一)--说“义界”(之二)

    二义界的类型 “义界”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这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必然规律。比如“人”,我们可以分为男人、女人,这是按性别;也可以按年龄、国别、知识层次、工作等标准进行分类。“义界”可以按照形式分,也可以按照方法分。

  • 杖藜

    杜甫《暮归》:“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短短两句诗,大有说头。“年过半百”即人到中年,也正是孔子所谓“知天命”之年,心知天命,身却不比从前,所以须“杖藜”——此其一;而更重要的缘由,“杖藜”乃是一份礼仪和象征。《礼记》载: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