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文物鉴定与鉴赏
省级期刊

影响因子:0.02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

主管单位: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 创刊时间:2010
  • 国际刊号:1674-8697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230041
  • 国内刊号:34-1312/K
  • 邮发代号:26-228
  • 全年订价:¥ 820.00
  • 发行地区:安徽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亮鉴
  • 稽古
  • 学术研究
  • 博物馆学
  • 文化遗产
  • 考古研究
  • 鉴赏趣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夜春风,吹绿山川大地.吹开姹紫嫣红。幼小的《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踏着和风缓缓而来。似那一抹桃花,期待能带给读者内心一片春的明媚…

  • 新发现的梁楷《补衲图》面面观

    打开画面,只见一秃顶连腮胡子的和尚,身着长袍侧坐在地.聚精会神穿针引线.准备补枘。水墨画、艺术手法颇似传为五代石恪的《二祖调心图》及南朱梁楷的《布袋和尚图》.面部刻画精细入微,袈裟(僧农)则以泼墨,线条粗放潇洒.

  • 一面罕见的唐代铅质“凤凰双镜”铭冥用镜

    此镜八出葵花形。表面呈色为灰褐或棕褐,镜面锈迹斑斑.毫无光泽。直径18厘米,重达1298克。手一掂量显得特重.一般都误以为是铁镜.但承上海博物馆科学实验室熊樱菲小姐在百忙中用荧光能谱仪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为:铅占94.25%.锑占3.97%.铜占1.23%,

  • 中国美术史上的典范--《寒林对雪图》解读

    夏圭(1180-1230年),字禹玉,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南宋四大家之一。与马远齐名,史称“马夏”。他的艺术生涯比马远稍晚一些,主要在南宋宁宗(1195-1224年)和理宗(1225-1264年)年间。宁宗时夏圭任画院待诏,获皇帝御赐“金带”的荣誉。

  • 白瓷双龙耳细颈瓶考略

    年初,五千年文化公司首场大型艺术品展览会上亮相的第352号展品被定为“隋白釉盘口双龙耳瓶”,应是古代白瓷中的佼佼者。此瓶胎质纯白细洁,半挂釉,

  • 疑定窑的错误定性--定窑应为辽金官窑

    我们通过查阅陶瓷历史资料,拜访专家、学者、并先后到名窑窑址、博物馆参观见学,惊奇地发一,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北宋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

  • 绘画中的“双胞胎”现象

    在书画鉴定中,一件作品出现“双胞胎”或“多胞胎”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这往往系作伪者刻意临摹所致,遇到这种情况,判定其中必有一假或全部为假,这在书画鉴定中已是定论。但笔者近日在整理有关书画时发现,

  • 残片见证建国瓷字--矾红"政"字款斗彩瓷器

    2009年6月某一天.本人在北京市宣武区手帕口桥西北角环境改造的施工工地,从一民工手中得到一堆以前未曾见过的瓷器残片(见图一、二).据该民工讲,当时进行的施工项目是用推土机把原有的泥土路面推挖平整后铺设成砖石路面.推挖的深度大约在半米左右。残片就是在推挖出的渣土炉灰中捡到的。

  • 黑色陶俑的热释光年代测定

    2001年3月到12月间.西安东郊的汉文帝霸陵陪葬墓,发生了遭到3批不法之徒的连续盗掘、倒卖近300多件文物的特大案件。2002年初,西安市公安机关侦破此案。

  • 古陶瓷科技鉴定法

    1.原理 古陶瓷是由瓷石、高岭土等天然矿物原料按照不同的配方经过各种处理手段加工成型再烧制而成,其化学组成取决于所用的天然原科、配方、粉碎、淘洗等处理方法。

  • 论商周青铜器纹饰中的几何造形及其规律

    从商代旱期开始,中国的先民就已经可以在青铜器表面铸造出成熟的纹饰。如果当时具有一定的绘画水平,青铜器纹饰的发展就应该与同时期玉器的纹饰相一致。但从出土的情况看.玉器纹饰落后于青铜器,始终显得与其不同步。通过对商周青铜器纹饰制作工艺的研究,以及做相应的范铸模拟实验后,我们认为,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制作一般属于几何造形.是普...

  • 唐代青花塔式罐研究

    青花瓷是中国陶瓷中极富特色的传统主流产品,千百年来深受中外人士的喜爱。近年来.随着国内对文物艺术品收藏的不断升温,青花瓷已成为众多收藏爱好者关注的焦点。2005年7月,英国伦敦拍卖了一件中国“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

  • 浅析古代虎子造型装饰艺术

    虎子是一种盛器,因其形如虎而得名,至于用途,在古代文献中有多种解释,主要有两说,如东汉郑玄曾谓:“亵器、清器,虎子之属。”也就是说,虎子这种器物,既可作便溺之用的亵器.又可作盥洗之用的清水器。觋代考古资料表明,此说似有一定道理。

  • 古画重获生机再现昔日神韵--沈铨《松竹双鹿图》修复记

    馆藏文物的保护向来是博物馆职能的重要体现,其中书画的保护尤为值得探讨。古字画作为一种弥足珍贵的文物资源.由于其本身的流传经历和保存条件问题,较易出现霉变、虫蛀、脆裂、皱折等状况,令人惋惜。

  • 说八卦纹铜镜

    铜镜于四千多年前的齐家文化出现,流传甚久至明清不衰。清晚期自西方传入玻璃镜后,铜镜才被取代。铜镜历来为鉴面之物,正表冠之用。此外渐渐被赋干辟邪、厌胜之意。晋代葛洪《抱朴子·登涉》曰:“古之入山道士,皆以明镜径丸寸,悬干背后,则老魅不敢近人。或有来噬人者,则当顾视镜中.其是仙人及山中好神者,顾镜中故如人形。

  • 先秦至西汉札甲形制的继承与演变

    甲胄是古代战争中用来防护的一种基本装置。早期的甲胄,制作简陋,形制简单,因此防护能力较差。随着战争的目益频繁,社会生产水平逐步提高,甲胄的制作水平也日益提高。甲胄的形制也由整张兽皮逐渐过渡到将皮革裁剪成一定规格的革片,片上穿孔,用绳穿缀起来.

  • 说壶

    《云台治中录》记录了这样一则故事:“施存,鲁人.夫子弟子。学大丹之道。三百年十炼不成,唯得变化之术。后遇张申为云台治官,常悬一壶如五升器大,变化为天地,中有日月如世间,夜宿其内,自号‘壶天’.人谓曰‘壶公’。”(《云笈七签》卷二十八引)今天就来谈谈我国古代的青铜器壶。

  • 艺术瑰宝南阳汉代画像砖

    南阳汉代画像砖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的瑰宝,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作为一种特定时代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主要体现在多样的表现技法、构图方式以及气势、古拙和形神兼备的美学风貌等三个方面。

  • 汉代玉衣 雏形新探--由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07M23谈起

    《考古》2008年03期刊载的《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第五次发掘的新发现》一文。认为该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在巢潮流域一处十分重要的聚落,其中最重要的是遗址中的07M23。该基位于凌家滩遗址基地的核心区域,墓内。随葬的玉、石器排列紧凑而密集,局部层层叠压达2—6层”。笔者根据07M23随葬玉、

  • 清帝书法鉴藏与康熙御笔“清慎勤”

    帝王书法因书写者“九五之尊”的特殊地位一直受到人们的珍视。唐太宗、宋徽宗、宋高宗部是帝王书法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宋徽宗赵佶,创瘦金体书法,名扬四海。近些年,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清代帝王书法时有出现,且成交价不蜚,尤其是康雍乾三帝的书法更是让藏家和投资者们格外青睐。

  • “柴窑”宝鉴

    隐迹千年的柴窑.海外华人珍藏一枚。藏品保存完整,造型古典优雅.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 信手拈来 禅意自在——石恪《二祖调心图》

    凭心而论,在我心目中,石恪不是一个“专业”的画家,此人好像没有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画面上,而将心用于画面之后,就这一点来说,他真如一位深谙禅理的学人。没有离深的修养,何以能画出这般疏野露于外、静气凝于中的画作。

  • 闲话明清扳指

    说起扳指,就不能不提中国渊源流长的玉文化。从文化时期起,人类就已经认识到并使用美丽的石头作为装饰品和礼器。玉器在古代有很多种,以地方玉、和田玉、岫岩玉、玛瑙等为主。古人贵玉,玉被用于饰物、器具、乐器、钱币的制作以及礼仪、

  • 地契话英烈--房地契中的红色藏品

    又是一年清明时节,人们以各式各样的方式纪念英勇牺牲的先烈们。在本人收藏的房地契中有一些县名是以先烈的名字命名的,是当时人们对他们的纪念。这里我给大家介绍四张,以表达一个收藏人对先烈们的怀念之情。

  • 浅谈古玩收藏中的保养

    随着近几年艺术市场成交额的持续走高,全社会掀起一股收藏热,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收藏大军中来。但是因为保养不当.使古玩艺术品发生损坏.致使其价值下跌的案例时有发生,让人闻之痛心。古玩是古代人类创造的智慧结晶,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古人留下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财富,所以掌握科学的保养方法对收藏古玩的人来说是非常必要...

  • 流光溢彩说貂蝉

    貂蝉是大家熟悉的人物,名列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列。虽然正史中缺乏对这位貌美聪颖的女子的记载,但在文学作品中貂蝉则是常客。不过,“貂蝉”一词倒不是这位汉末美人的专属晶,它的本意是指古代官吏服饰上的一个重要装饰。《汉官仪》说:“中常侍。秦官也。汉兴,

  • 平和心态谈收藏

    收藏往往需要投入财力、智力和感情。而你投入的越多越深,最后可能失落感会越多。复杂的而又严酷的现实往往不会眷顾那些投入了相当财力、智力和感情的藏友。你如果没有通过收藏实现发财的愿望,而以一颗平常心纯粹将收藏看作是一种感情的寄托、学习的乐趣.那么你的收藏就会变得快乐起来。真正的收藏是一个较高的境界。

  • 人物收藏话题六谈——对话上海博物馆研究员谭德睿教授

    谭德睿,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器技术及艺术铸造研究员,为我国金属文化事业发展孜孜以求,尽心竭力地工作着。在阳光明媚的四月,记者在上海见到了年逾古稀的谭教授,开始了一段饶有趣味的对话。

  • 文博论坛

    编者按:中国文博网论坛(bbs.wenbo.co)致力于搭建学习交流型平台,她坚持坦诚开放的精神,在文明探讨的基础上主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努力打造成中国最具影响力、网发最喜爱的收藏论坛。编者特精选本嗣“淡墨轻衫”网友的主题帖“‘壁’‘环’上面的谷纹、蒲纹、乳丁纹该如何排列”,以原生态的论坛方式呈献给读者,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