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文物鉴定与鉴赏
省级期刊

影响因子:0.02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

主管单位: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 创刊时间:2010
  • 国际刊号:1674-8697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230041
  • 国内刊号:34-1312/K
  • 邮发代号:26-228
  • 全年订价:¥ 820.00
  • 发行地区:安徽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亮鉴
  • 稽古
  • 学术研究
  • 博物馆学
  • 文化遗产
  • 考古研究
  • “金陵三杰”之柳子谷书画精品赏析

    柳子谷先生是20世纪著名的书画家,享有"板桥第二""画竹圣手"的盛誉,与徐悲鸿、张书旂一起并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2016年是柳子谷先生诞辰115周年,也是他逝世30周年。为隆重纪念这位杰出的艺术大师,先生的家乡——江西玉山在县博物馆内设立了柳子谷纪念馆,收藏、展示、研究先生经典的艺术作品及其传奇的艺术人生。文章遴选了纪念馆收藏的...

  • 复旦大学博物馆馆藏铜镜精粹

    复旦大学博物馆以收藏中国古代陶瓷器、青铜器、甲骨、台湾原住民文物以及现当代书画为特色。馆藏的47面铜镜涵盖了中国铜镜发展史的各个时期,不乏各时代标准器乃至精品。这些藏品一方面能够满足教学需求,为培养文博专业学生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教学标本;另一方面则可用于向大众进行展览展示,发挥其文化价值。

  • 明祖陵神道石刻设置年代的探索——兼议洪武朝石刻的龙凤纹样

    文章根据明代诸陵神道石刻及史籍方志记载,探讨了祖陵神道设置年代,并分析了明洪武朝早、中、晚三期神道石刻的龙凤纹样。

  • 《龙藏寺碑》的艺术风格及其历史启示

    隋代书法以《龙藏寺碑》为代表,其融会南北书风之众长,开初唐一代书风,有"隋碑第一"之称,艺术魅力影响深远。《龙藏寺碑》南北书风融合的特质,启示着当代书法仍然要以碑帖融合为书法学习和创作的至上之路。

  • 广西考古发掘8万年前旧石器时代遗址

    广西百色市凌云县百门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工作目前正在紧张进行。6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向外介绍称,通过发掘和比对,初步推断遗址距今8万至10万年。百门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凌云县百门屯,发掘面积约200平方米,出土少量打制石制品,主要为砍砸器。该遗址为凌云县首次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遗址的年代对凌云县历史年代的重新确...

  • 安丘石刻

    安丘石刻艺术历史悠久,自汉代开始,董家庄汉画像石墓雕刻艺术让世人惊叹。石刻的种类按照用途大致可分为陵墓石刻、宗教石刻、建筑石刻、民用石刻。陵墓石刻在古代是按照级别严格划分的,墓室以及地表墓碑、石人、石马等都有迹可循。董家庄汉画像石墓的墓主是东汉青州刺史孙嵩,刺史相当于现代的省部级,丧葬制度必须严格遵守规制。安丘城西南明代...

  • 清官楷模施世纶

    文章介绍的施世纶,在清初收复宝岛台湾的这一历史大业中,是完成祖国统一的参与者。施世纶为官后,为民着想,勤于政事,廉洁清正,深受百姓的爱戴。文章探讨了其在诗文方面的影响及历史定位。

  • 若干金朝宫廷(制造册宝所)玉项饰的考证与鉴赏

    文章从累丝工艺、银鎏金编织、锤揲工艺、多层透-镂空玉雕工艺以及烧蓝纹饰、玉雕纹饰图案和鎏金成色、玉饰的沁色等方面考证了三组十二件玉项饰为金朝宫廷(制造册宝所)玉饰,填补了我国金朝宫廷(制造册宝所)玉项饰的空白。首次发现并定义了春水-秋山玉,即既有春水玉的水(湖)和水禽(偏左边),也有秋山玉的山和鹿羊(偏右边)。以银鎏金锤...

  • 清宫玻璃底版的玻璃及药膜的科学分析

    清宫玻璃底版是重要的历史文物,不仅其本身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底版中记录的历史内容更是历史和文物研究的重要材料。然而由于时间久远、存放环境不理想等原因,清宫玻璃底版受损严重,需要科学有效的保护方案对其进行全面防护。文章以科学地保护清宫玻璃底版为目的,通过对清宫玻璃底版的玻璃材质及玻璃表面药膜的科学分析,发现清宫玻璃底版的玻璃...

  • 浅析孟臣壶的艺术形象特征——以闽南地区发现的“孟臣”款紫砂壶为例

    惠孟臣作为我国紫砂史上重要的制壶艺人,占据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对后世尤其是闽南粤东影响甚为久远,甚至成为闽南地区对紫砂壶的代称;但文献资料对其人记述甚少。文章从搜集整理的闽南地区100多件"孟臣"款紫砂壶的标本资料入手,对其特征和艺术形象进行归纳和整理,并对闽南孟臣壶盛行的原因进行探究,以此分析惠孟臣制壶风格特点及存在的社会背...

  • 青铜阳燧的衍变:从祭祀取火到风水吉祥物

    阳燧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这类器物比较少见,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常被误为铜镜、器盖,甚至直接称之为铜弧面形器。目前关于阳燧的研究集中于技术层面,如阳燧的合金成分、光学原理、铸造技艺等,至于阳燧文化内涵则少有涉及。文章将已命名为阳燧的器物进行对比分析,并与历史文献相结合,尝试对阳燧的衍变历程以及文化内涵进行粗浅的探讨。

  • 浅析莱州南五里村墓室壁画的艺术特色

    文章以2012年于莱州南五里村出土的墓室壁画为研究对象,结合壁画的传统表现方法,深入分析了该组壁画在造型、线条、构图等方面的特点,反映出该壁画独特的艺术价值,以期引起更多美术工作者对于这组墓室壁画绘画方面的研究与分析。

  • 建宁元年诏书作环耳鼎鉴赏

    "物勒工名,以考其诚"是中国古代社会手工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相当于现在的实名制。它以"物"为载体,"名"为媒介,整合社会资源,确立了制造者、监造者以及各生产机构之间对产品的质量责任关系。从战国中期开始,各国普遍在器物上实施刻记制作者名字的勒名制度,一直被历代所传承沿用,这是我国封建社会早期手工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具体体现,对提...

  • 千年珊瑚万年红——红珊瑚鉴赏

    红珊瑚历史悠久且被中国人广泛使用,是佛教"七宝"之一,按等级分为阿卡、莫莫、沙丁。红珊瑚属于钙质珊瑚,其独特的生长纹路与其他角质珊瑚和仿品有着本质区别。由于对生长环境要求严格,因此具有珍贵性、稀有性以及较高的收藏价值。

  • 国家名片上的安徽风光

    安徽,简称"皖",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历史悠久,风光秀美,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行了多套包含安徽名胜的邮品。这些邮票向全国人民展示了安徽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带动了安徽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兼具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非常适合集邮者收藏。

  • 夏家店上层文化祖式玉人考证

    文章通过介绍夏家店上层文化出土的部分玉人,结合具体情况,指出该类玉人样式是属于特定类型中的生殖崇拜的祖器,从而命名为祖式玉人。

  • 瓷器的盛装——从釉的变化看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中国被誉为瓷国,丰富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伟大发明之一,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一大贡献。中国瓷器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其不仅种类繁杂,而且工艺独特。从东汉早期出现的青釉瓷器,到隋唐时期的青瓷、白瓷,从宋代"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再到元明清时期的青花瓷、五彩瓷、粉彩瓷,中国古代瓷器经历了从无釉到有釉、从素瓷...

  • 浙江衢江区庙山尖土墩墓发掘取得重大收获

    庙山尖土墩墓位于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云溪乡棠陵邵村,2017年9月接群众报警在庙山尖山顶发现盗墓,经衢江区文物部门实地调查,在山顶发现多个盗洞,并发现有木炭、印纹硬陶片、原始瓷片等遗存,确认庙山尖土墩墓被盗。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衢江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于3月21日起对庙山尖土墩墓进行抢救性发掘。该墓为熟土堆筑的...

  • 彝族松树崇拜及其文化意义——以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

    彝族松树崇拜的习俗有着久远的历史积淀,在当今彝族人民的生活中仍有所表现,通过各种民俗活动,寄予着彝民的朴素信仰及消灾祈福等美好愿望,是彝民传统信仰与当代生活融合的写照。

  • 宋代北方瓷窑内部结构的平面布局及其规律

    文章基于宋代北方部分窑场内部结构平面布局的材料,综合分析窑场原料区、作坊区、烧造区、仓储区四个功能分区之间的布局及其规律,紧密联系聚落考古的理念,形成此文。初步研究表明,各窑场之间的内部布局既有共性亦有各自的特点,窑场四个功能分区不是孤立存在的,布局总体呈现分布密集、布局规律、组织严密、生产清晰的特点。

  • 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辽代彩塑服饰研究

    华严寺建造于辽代重熙七年(1038),今天,华严寺内的薄伽教藏殿和大雄宝殿依旧保存完整,二者分别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和金天眷三年(1140)。今天的薄伽教藏殿内共有29尊辽代塑像,包括主尊佛像3尊,弟子4身,还有其余塑像数目不等,他们的服装都各有各自的特点。文章对这些服饰纹样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让大家对辽代佛教的服饰纹样有一个简单的认识...

  • 探究鸡首壶的渊源与衰败

    鸡首壶是魏晋南北朝至隋朝常见且独有的器物。文章根据目前所发表的考古资料,探究鸡首壶的渊源,并认为其经历了"实用器→明器→实用器"三段式的发展,试从器形演变、社会历史因素两方面分析鸡首壶走向衰败的原因。

  • 创造与传承——论黄宾虹、溥儒对传统山水画的贡献

    文章以文人画体系中的传统山水画的创造与传承为主题,结合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从画家的生平背景入手,比较分析了黄宾虹和溥儒对文人画体系发展的不同理解和创造、传承,揭示二人在西方艺术冲击背景下恪守中国绘画传统的艰难创新历程,从而加深对两位杰出画家艺术作品及理念的理解以及对文人画体系发展历程的认识。

  • 从文化遗产的视角来认识哈剌和林的历史价值

    文章从文化遗产的视角来认识哈剌和林作为蒙元帝国第一座都城所呈现的物质载体和社会政治的价值,由此来探讨哈剌和林在蒙元时期都城的建造条件、规划布局以及历史地位的变迁。

  • 北朝青州及其他地区佛教造像的彩绘问题

    论及北朝佛教造像上的彩绘,引起学界较多关注的是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造像,尤其是其东魏北齐时期保存较完好的彩绘贴金造像。北朝时期其他地区的彩绘造像,虽然出土材料零散或者有较大损毁,但也值得留意。文章就这些造像上的彩绘工艺进行了对比观察,并就一些造像彩绘的共性问题展开了讨论。

  • 法必师古 意从我出——浅谈中国古代书论中的“通变论”

    中国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艺术,从一定程度上说,是因为人的情感的融入,而情感的融入必须要借助"通变"这一手段。在中国古代书法创作论中,"通变论"也是重要的规律之一。从中国书法字体的不断演变,到技法体系的不断完备、流派的形成,再到书法家个人风格的确立,无不是在"通"与"变"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中来实现的。一部中国书法史就是不断...

  • 论抢救搜集红色革命口述史的重要性及其征集方法

    文物征集工作是博物馆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革命类博物馆亦然。如何才能开展好红色革命口述史的征集工作?革命类博物馆的实物史料征集和广泛收集老战士口述史对于保护红色革命遗址起到关键性作用,红色革命口述史也是革命类博物馆的灵魂。广泛搜集红色革命口述史,既能真实、全面、客观、有效地反映革命战争时期的史迹,也能在不同历史节点加强...

  • 广州黄埔甘草岭遗址发现良渚文化玉琮

    2017年9月初,为配合中新广州知识城狮龙大道市政道路项目建设,在报请国家文物局审批发掘申请的同时,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成立考古工作队,对工程范围内调查发现的甘草岭遗址展开了抢救性考古发掘。甘草岭位于广州市黄埔区九龙镇汤村盘铭里的西边,与茶岭隔水塘南北相望,原地表被硬化水泥砖路面覆盖,对遗址原有的文化堆积造成相当程度的破坏,文化...

  • 试析博物馆数字媒体技术中的艺术设计运用——以“智慧武博·数字武汉博物馆”为例

    数字媒体技术是当代各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科技能量,为新时代博物馆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文章以"智慧武博·数字武汉博物馆"建设为例,对如何将艺术设计运用到博物馆的数字媒体设计中,以及拓展博物馆功能进行了探析。

  •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研究探讨

    数字化博物馆是信息时代的崭新成果,文章探讨了数字化博物馆的概念与特点,指出了博物馆数字化需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一套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模式。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