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文物鉴定与鉴赏
省级期刊

影响因子:0.02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

主管单位: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 创刊时间:2010
  • 国际刊号:1674-8697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230041
  • 国内刊号:34-1312/K
  • 邮发代号:26-228
  • 全年订价:¥ 820.00
  • 发行地区:安徽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亮鉴
  • 稽古
  • 学术研究
  • 博物馆学
  • 文化遗产
  • 考古研究
  •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馆藏(传)程淓《桃花源图卷》辨疑

    文章对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馆藏(传)程淓《桃花源图卷》进行分析,从画卷本身的技法及时代风格深入探讨,并对卷后吴宽、文徵明、王宠、程淓的题跋进行考辨,得出此卷作者非程淓所绘,乃晚明人无款画卷,吴、文、王三家为后人所添的伪跋的结论.

  • 辽宁大连庄河海域发现甲午海战沉舰--经远舰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7月至9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在辽宁大连庄河海域开展水下考古调查工作,搜寻、发现并确认了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沉舰--“经远舰”.这是继“致远舰”之后,我国甲午海战遗迹水下考古工作获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藏未刊蒋益澧咸同书信六通考释

    蒋益澧乃清代湘军重要将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了湘军将帅及地方督抚曾国藩、左宗棠、劳崇光、刘典等人于咸丰、同治年间致其书信六通.该六通信稿内容主要涉及蒋益澧在广西与农民起义军作战事、经奏受封浙江布政使并调援浙江事,内含诸多历史细节,真实地反映了该时间段内的天下大势及蒋益澧乃至整个湘军的军事动态.

  • 考古数字化记录系统支持下的肥东刘小郢遗址发掘

    刘小郢遗址位于安徽省肥东县店埠镇光大社区刘小郢村民组南50米,遗址为一不规则形状台地,相对高度约1米,台地的西部和南部有废弃的古河道.为配合肥东县基本建设需要,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自2018年1月起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布设10×10米探方16个,并在发掘中根据需要对部分探方进行了扩方.

  • 情系故土 画魂尤生--潘玉良作品中的东方情缘

    著名旅法女画家潘玉良,是近代中国较早走出国门、学习西画且卓有成就的杰出代表.她出身贫微,却志存高远,一生致力于“合中西于一冶”的艺术探索,其作品中展露出的东方韵味成为其艺术特色中最独具魅力的标签.她将对祖国的深情倾注于画作,正是因为这种情愫,潘玉良的作品拥有着浓浓的艺术感染力,可谓“情系故土画魂尤生”.文章从安徽博物院藏潘玉良...

  • 椀见宜男--一件红绿彩瓷器及其蕴含的传统文化

    河南省许昌禹州市发现一件“椀见宜男”铭红绿彩瓷碗,碗心以生动的萱草图样配合碗口的四字铭文,体现着宋金时期“宜男多子”的生育文化.萱草作为祥瑞植物,寓指母亲、宜男、无忧.魏晋及至明清,萱草既是农业社会生育文化的体现,也承载着人们“多子多福”“椿萱并茂”“无忧无虑”的生活愿望.笔者通过对瓷器与书画中萱草形象的描绘,通过对魏晋、宋...

  • 浅谈铜陵顺安镇出土的白陶文吏俑

    1988年9月,铜陵市义安区顺安镇出土了一组陶俑,共计9件.该组陶俑头部着帻帽,脸部五官雕刻洗练,眉毛眼睛用轻挑的三道线条刻画,鼻耳用刀削、手捏贴塑,服饰刀法寥寥几刀.其中3件刻有连鬓胡须,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宋代铜陵顺安设临津驿,商贾多在此云集,游客多在此留步,是水陆交通的枢纽,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据铜陵市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表明,...

  • 新乡市博物馆馆藏陶瓷器中的传统吉祥纹饰

    新乡市博物馆馆藏陶瓷器近三千余件,这些陶瓷器种类多,时代跨越长.其中带有传统寓意纹饰的陶瓷器,纹饰图案各具特色,精彩纷呈,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与底蕴,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文章主要选取部分馆藏瓷器,浅谈陶瓷器的传统寓意纹饰.

  • 浅谈张掖大佛寺馆藏佛经

    佛经是构成张掖大佛寺佛教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佛教文化的传播中起到了传承和中转作用.张掖大佛寺馆藏佛经法度严谨、内容繁多,清晰地反映了张掖佛教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

  • 肃府遗珍--明石榴花珍珠串珠头饰

    明石榴花珍珠串珠头饰,1986年出土于白衣寺塔刹内,由铜丝、珍珠、珊瑚穿缀而成,是现存明代头饰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文章基于此,首先对明石榴花珍珠串珠头饰的来源做了简介,然后从用料珍贵、造型独特、做工精细三个角度分析了头饰的特点,最后从白衣寺塔和多子、富贵的寓意等出发,深入探讨了头饰的文化背景.

  • 陕北洛川宋代《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碑考

    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厢寺川林场发现宋代《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石碑,碑刻资料未见有关文献资料的记载.通过对宋碑及相关问题的考证,让我们对宋代宝峰寺和开抚古城的相关历史问题有所了解.

  • 若干汉代出廓玉璧的考证及其二级断代的量化标准

    文章介绍林氏科学快速鉴定真假汉代玉璧的化学方法“白色碎米苔藓丝”和快速鉴定真假古玉(战汉至清中期)的物理方法“沙底竖纹鬃麻丝”.从出廓的相对高度、兽首形体的归类出发,提出了基于汉早期、汉中期和汉晚期的汉代出廓玉璧二级断代的林氏量化标准.从材质、工具特征和沁蚀等方面考证了来自民间的21件汉代出廓玉璧,并进行了二级断代分类.这...

  • 考古学家解密匈奴“龙城”猜想

    近日,中国与蒙古国联合考古团队宣布,在蒙古国中部地区发现距今约2000年的疑似匈奴单于庭“龙城”遗址.这个“龙城”是什么样子的?和传说中的“龙城”有哪些异同之处?中国与蒙古联合考古队人员近日消息说,在蒙古国中部地区发现距今约2000年的疑似匈奴单于庭“龙城”遗址,即匈奴人的统治中心和重要礼制性场所遗址.

  • 清代《张又良墓志》考释

    黄骅市博物馆馆藏一合清代张又良墓志.张又良是段庄(今河北省黄骅市羊二庄回族镇段庄村)人,是黄骅市目前发现的已知的品级最高的官员.他任职石泉和崇庆,颇有建树,虽史书记载很少,但其墓志的出土为研究清初石泉(今陕西省石泉县)、崇庆(今四川省崇州市)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可补相关史志记载之不足,史料价值颇高.

  • 馆藏清金漆镂雕戏剧人物长方供盒赏析

    文章从选材、造型、工艺、装饰、用途以及流传经过等方面对漳平市博物馆馆藏的清金漆镂雕戏剧人物长方供盒加以赏析介绍,通过审视这件精美绝伦的珍宝,可以让这件充满古代艺术光辉的民俗文物被更多的人研究和认识.

  •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丝路沿线国家考古取得阶段性成果

    今年6月至8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相继与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历史与文化遗产研究所、哈萨克斯坦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联合组建考古工作队,分别在吉尔吉斯斯坦红河古城西侧佛寺遗址和哈萨克斯坦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区拉哈特遗址顺利完成本年度的考古发掘研究工作.

  • 清古刻本《毕节杨氏试卷》的考证

    毕节杨式家族文化的兴盛.家族组织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础,对传统中国的社会变迁、经济变迁、文化变迁均有深刻的影响.本文就贵州毕节杨氏宗族的入闱情况,乡试、选拔贡、会试的科举场目等等进行一一剖析,以供后代人们参考与研究.

  • 古滇国女性社会分工及其地位探究

    作者通过青铜贮贝器、铜鼓等器物的纹饰中古滇国女性的场景分类,分析了古滇国女性在宗教祭祀、农业生产、商品交易、歌舞娱乐等社会活动中的具体分工,探究了古滇国女性的社会地位.

  • 金石慈悲--水月观音铜像的图像与风格演变

    水月观音是中唐时期中国自创的观音形象之一,之后历代均留下大量绘画和雕塑艺术品.文章聚焦以铜为媒材的水月观音造像,探讨了在晚唐五代、辽宋、元明清等几个历史阶段,其在图像与风格等方面,由雍容富贵至简雅素净,后又在藏传佛像影响下再次繁复华丽的演变历程,并以此为据,对两例仿古作品进行了鉴别.

  • 浅析三明地区宋元时期陶瓷装饰工艺及其成因

    文章梳理了三明地区考古发掘出土的宋元时期陶瓷资料,进而分析宋元时期陶瓷装饰工艺特点,归纳总结其装饰技法与纹饰的演变.认为宋元时期三明地区形成了以胎体装饰为主的装饰工艺,刻花、划花、印花、剔花、堆塑、捏压、贴花、镂空等多种技法广泛运用,题材丰富.彩装饰以及釉装饰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它们共同构成了三明地区宋元时期装饰工艺的风貌.

  • 试析曹魏时期豪族势力成长的历史背景--兼评“豪族共同体”理论

    曹魏时期频繁的灾荒和瘟疫造成了北方地区人口的锐减和物质财富的重大损失,使这一时期豪族地主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步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谷川道雄、川胜义雄等学者提出的“豪族共同体”理论在分析上述问题时体现出了巨大的学术价值,但这一理论也存在一定缺陷.其一,在分析“豪族”发展为“门阀贵族”的原因时,该理论忽视了...

  • 海内外专家探讨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研究成果

    9月19日,曾侯乙编钟出土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湖北省博物馆召开.来自海峡两岸以及美国、韩国、德国的考古、音乐专家与会,探讨40年来曾侯乙编钟等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研究成果,结合近年来古曾国考古新发现,展望未来古曾国历史、考古、文化研究趋势.

  • 万州天生城布局结构与沿革变迁新探

    通过对考古学材料的分析,天生城并非孤立的单一城圈,而是由山顶台城、东城和北外子城组成的内外双重城圈的布局结构.宋代以降城址范围收缩,山顶环城继续作为城址重心,北外子城基本废弃不用,而东城则在原址上局部扩建与重修.

  • 浅议元代民窑青花瓷与官窑青花瓷的差异

    萍乡博物馆收藏的14件青花瓷,分别为1985年9月和1992年出土于今安源经济开发区硖石和市区鹅湖公园内,整体而言这些青花瓷属于元代中晚期民窑作品.1980年11月,在江西第二电机厂扩建工程中,高安市博物馆挖掘出的19件青花瓷被认定为元代中晚期官窑作品.文章以元代民窑青花瓷和官窑青花瓷之间的差异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萍乡博物馆元代民窑青花瓷和高...

  • 论汉初的“复封建”

    自春秋以降,封邦建国的社会逐渐瓦解.秦的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时期,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格局由此开始.汉承秦制,皇帝制度更为成熟,但在开国之初,却有分封诸侯的举措,与西周分封类似.文章结合汉之前的历史背景,试图对汉初分封做出一些解释.

  • 度量衡与近代营口经济发展研究

    度量衡器是营口市博物馆的系列藏品之一,基本上来源于当地的历史遗留.经过长期的征集,营口市博物馆馆藏的400余件度量衡器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近代营口市场度量衡的使用状况.这些度量衡器是历史的遗珍,也是历史的见证,它们会真实告诉人们昔日“关外上海”“东方贸易良港”的繁荣和辉煌.

  • 浅析鸡冠壶型制的演变

    鸡冠壶是契丹族最具代表性的生活用具,而其型制随着契丹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而发生着改变.文章主要对鸡冠壶的型制演变进行分析,并探究其型制演变的原因.

  • 唐宋时期的徽墨

    有观点认为中国墨的发展在唐、宋、元时期还是较为分散的,并没有一个较为集中的制墨中心.笔者通过对传世和出土实物的形制、材质和制作工艺等方面综合观察,结合前人研究资料,认为徽墨自诞生后就占据了中国墨业的前沿,引领了中国墨的进步历程.这对徽墨制作技艺发展的研究极有帮助,对于中国制墨史和徽墨发展史的研究是也大有裨益的.

  • 探究契丹族金银器的动物纹饰的含义

    文章主要简述了契丹族金银器皿动物纹饰的特点、种类,阐述了它与其他纹饰如辽、匈奴、鲜卑族金银器皿纹饰的不同之处,论证了契丹族金银器皿所体现出的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证明了契丹族文化在我国草原文明历史上存在的重要意义.

  • 馆藏纸质文物保护环境中的现状和问题

    一个博物馆的藏品量是博物馆的根基所在,藏品的库房管理是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的重点.藏品的科学管理、应用、研究是我们亘古不变的话题,它关系到藏品的安全,关系到藏品社会效益的发挥.纸质文物是天水市博物馆藏品的一大类,管理和研究好纸质文物显得尤为重要.藏品的科学管理是延长藏品寿命的关键.藏品进入库房后,加强对它的保护管理,防止有害物质...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