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文物鉴定与鉴赏
省级期刊

影响因子:0.02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

主管单位: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 创刊时间:2010
  • 国际刊号:1674-8697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230041
  • 国内刊号:34-1312/K
  • 邮发代号:26-228
  • 全年订价:¥ 820.00
  • 发行地区:安徽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亮鉴
  • 稽古
  • 学术研究
  • 博物馆学
  • 文化遗产
  • 考古研究
  • 明宣宗皇帝《敕赐宝觉寺碑记》蕴含的历史信息考述

    《敕赐宝觉寺碑记》是明宣宗朱瞻基为"承祖宗之鸿业",对他祖父成祖敕赐的甘州弘仁寺卧佛殿进行全面维修后于宣德二年(1427)而御制的。该碑文详尽记述了西夏乾顺敕建甘州卧佛寺(即今张掖大佛寺,下同)这一历史事件。可惜原碑已失,但庆幸的是其碑文完整保存在清顺治十四年重刊的《甘镇志》①中,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文献。文章据史志文献资料录出《...

  • 庆阳市博物馆馆藏西夏画像砖赏析

    藏于庆阳市博物馆的14块西夏时期画像砖均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它们有着独特的艺术风貌、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表现题材直观地反映了西夏劳动人民根深蒂固的求吉纳福的思想,其艺术表现手法有着独特的形式美。文章从表现题材与艺术特点两个方面对馆藏西夏画像砖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

  • 沁阳市博物馆馆藏汉代陶明器赏析

    汉陶明器是汉代用于陪葬的陶土制品,沁阳市博物馆馆藏汉代陶明器种类繁多、功用齐全。文章通过图文形式介绍了部分馆藏汉代陶明器,以飨读者。

  • 和谐之美——仰韶彩陶的纹饰浅析

    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其纹饰主要以象形动物为主,后逐渐转化为几何纹饰。这些纹饰在彩陶中的大量应用直观展示了史前人类使用符号的能力。这一变化也可以理解为象形向几何形式的转变。基于此,文章主要介绍彩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鱼纹饰、鸟纹饰,以及由此演化而来的人面纹饰,并围绕仰韶文化彩陶纹饰审美开展了探讨,希望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示...

  • 一组馆藏藏式铜佛造像研究初探

    陇西县博物馆馆藏铜佛造像有佛陀、菩萨、罗汉、护法、供养人等题材。文章论述其中一组藏式佛造像的细节特征,兼及部分造像的定名探讨。造像特征呈现鲜明的藏传佛教特色,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在陇西的兴盛和影响力。

  • 馆藏铜镜装饰中的道教文化

    铜镜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重要的器类之一,是古代青铜艺术的一朵奇葩。在其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铜镜不仅作为照面饰容的日常用器,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背面的纹饰和铭文也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装饰艺术的重要资料。文章通过馆藏古代铜镜的装饰,探求古代铜镜中蕴含的道教思想与文化。

  • 北魏《张玄墓志》鉴赏

    《张玄墓志》是诸多北魏墓志中风格独树一帜的碑帖。它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风格在诸多北魏墓志中鹤立鸡群,堪称墓志书法之精品,自面世以来它就被众多文人、书家所推重。文章以先鉴后赏的方式,对其志石的出土和拓片的流传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并对此志的艺术之美进行了赏析。

  • 《节孝祠部文碑》考释

    忠孝节义自古以来是中华传统美德。“节行为风化之首”[1],明清时期为激扬风化、教化民众,统治阶级旌表节孝妇女,对其进行嘉奖,加以彰显。贞节作为一种世俗观念,成了衡量女性人生价值的标准。文章对《节孝祠部文碑》进行了考释,结合清康、雍两朝海宁地区妇女节孝事迹,来阐明节孝旌表制度。

  • 明嘉靖二年《增修有虞士师庙记》碑考析

    近阅《洪洞金石录》[1],一块石刻碑文引起了作者的关注。作者前往洪洞县士师村华夏司法博物馆考查,在碑厅内见到了这块明嘉靖二年(1523)刊刻的石碑。碑为青石质,额跌已失。碑板为长方形,碑高2.5米,宽1.3米,厚0.3米。碑题“增修有虞士师庙记”。碑文详载了扩修皋陶庙事宜,高度赞扬了法圣皋陶“慎厥身、修思永、敦叙九族”。

  • 清鎏金嵌宝蝶鸟赶花银钗简析

    中国古代传统的簪钗,其典型样式或雍容华贵,或简洁大方,或制作繁复,或点珠缀翠。文章介绍的清代鎏金嵌宝蝶鸟赶花银钗,造型别致,工艺精湛,设计匠心,堪称佳品。

  • 韩城市博物馆馆藏明根雕巨型山子赏析

    根雕艺术是中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元、明时期,女真人就有用树根做台、架摆放什物的先例。后来,一些人便把那奇形怪状的树根,随形就意雕琢成独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并逐渐形成了根雕艺术,一直流传至今。根雕艺术讲究的是"三分人工,七分天成",韩城市博物馆中就收藏有一件明根雕巨型山子,文章就以该明根雕巨型山子为例,来赏析、解读根雕艺术。

  • 馆藏财神庙佛神像画(部分)赏析

    内蒙古包头博物馆馆藏八幅清代财神庙佛神像图,皆为工笔人物画,内容包括佛、菩萨、天王、神像。构图比例准确,人物造型优美,用色绚丽丰富,以精湛的画工和深厚的内涵,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包头地区的民间习俗以及佛教文化多元融合的情况。

  • 方寸之间的雅趣风流——品扇面书画艺术之美

    扇面书画是中国传统书画创作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古时往来应酬互赠扇子,以及在扇面上合作书画,是中国文人之间的雅趣,也是文士地位、人格、品位的象征。文章以扇面与书画的缘起展开论述,从扇面书画的风格形制、构图章法和神韵意境品味了扇面书画之艺术美。

  • 力拔山兮气盖世——张锦龙油画《霸王别姬》赏析

    无论是艺术鉴赏,还是现实哲思,霸王别姬的历史典故均能给人以思考。文章就张锦龙的油画作品《霸王别姬》进行了赏析,近距离欣赏这幅油画,狂妄的心总能沉静下来。

  • 宁波“小白礁I号”沉船船体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日前,在经过最后数个周期的纯水浸泡后,宁波“小白礁I号”船体构件浸泡液的电导率趋于稳定,这标志着由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牵头组织实施的“小白礁I号”沉船船体保护工作完成了第一阶段——脱硫脱盐的处理,取得重要进展。宁波“小白礁I号”沉船遗址发现于2008年。2013年,国家文物局对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报的“小白礁I号”船体保护方案(I期)...

  • 陕西石峁遗址发现30余件精美石雕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公布了石峁遗址2018年考古工作重大发现,在该遗址核心区域皇城台的“大台基”南护墙区域,发现了30余件精美石雕。据了解,这些石雕作品绝大多数为雕刻于石块一侧的单面雕刻,以减地浮雕为主,雕刻内容可分为符号、人面、神面、动物、神兽等,有一些画面长度近3米,以正脸的神面为中心,两侧对称雕出动物和侧脸人面,体现出成熟的艺...

  • 内蒙古发现约2000年前的鲜卑族墓葬群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考古人员在锡林郭勒草原上发现一处距今约2000年的东汉末年到北魏时期鲜卑族墓葬群,发掘清理13座古墓。这处古代鲜卑族墓葬群位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草原上,被命名为阿拉腾沟墓地。据了解,在辽阔广袤的锡林郭勒草原上发现鲜卑族墓葬群较为罕见。考古人员日前完成对这处墓葬群的考古发掘工作。在此次发...

  • 中沙联合考古队开展对沙特塞林港第二次考古发掘

    由中国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沙特国家考古中心组织的中沙联合考古队29日开始对红海之滨港口遗址——沙特塞林港遗址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工作。本次考古发掘由中沙双方各选派6人组成联合考古队,将持续一个月。据悉,中国考古队一行于24日抵达沙特首都利雅得,并向沙方提交了第一次考古工作的资料档案和塞林港现场拓制的40余方碑铭拓片。...

  • 陕西关中地区首次发现仰韶晚期环壕聚落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8日透露,考古人员对西安马腾空遗址部分区域进行抢救性发掘,首次发现关中地区仰韶晚期环壕聚落。马腾空遗址文化层堆积可分六层,从仰韶文化晚期开始,经东周延续到隋唐及以后明清等不同时期。考古人员在遗址区北部发现了一段残存的仰韶晚期聚落环壕,环壕以内发现有同时期房址、灰坑、陶窑、墓葬。房址均为半地穴式。房址周围发现...

  • 西藏阿里发现青藏高原首个史前洞穴遗址

    记者近日获悉,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西藏阿里发现了青藏高原科学考古迄今为止发掘的首个史前洞穴遗址——梅龙达普洞穴遗址。梅龙达普洞穴遗址位于阿里地区革吉县,海拔约4600米,由一字排开的两个独立洞穴组成,其中一处洞穴面积1000余平方米,另一处约250平方米,保留有丰富古人类文化遗存...

  • 《花瓶与果盒》

  • 从馆藏青铜提梁鸱鸮卣看晚商时期的鄂东北与中原地区关系

    青铜鸱鸮卣是比较少见的流行于商代晚期的一种青铜器型。文章从孝感市博物馆馆藏的一件商代晚期鸱鸮卣入手,联系到与其酷似的信阳市博物馆馆藏的同期鸱鸮卣,根据鄂东北地区出土的商代晚期青铜器,对商晚期鄂东北地区和商王朝统治的中心中原地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商晚期中原商王朝通过联盟结姻的方式对鄂东北地区进行渗透与控制。

  • 明清治印名家特点及篆刻艺术转变研究

    明中期至清晚期是篆刻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在这一时期篆刻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文章根据清代印章篆刻艺术,分析了明清时期主要篆刻流派的治印名家,包括"三桥派"的文彭、"雪渔派"的何震、"徽派"的朱简等。同时分析了印章篆刻从实用到艺术的转变以及篆刻刀法、印人、篆刻艺术思想观念的转变。

  • 地域文化对漆器纹饰的影响——以平遥漆器和成都漆器为例

    平遥漆器和成都漆器作为中国重要的漆器种类,历史悠久,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工艺特色和装饰技法,漆器装饰纹样各有特色。文章通过对平遥漆器和成都漆器的装饰纹样进行分析、比较,分析了不同地域文化对漆器装饰纹样形成的影响。

  • 古代山西壁画美术形制与艺术特色探赜

    现今山西保存可见的中国传统绘画以壁画形式为最早。文章以古代山西壁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山西壁画历史发展的梳理,总结出极具代表性的壁画形制有墓室壁画、寺观壁画、石窟壁画,并分析出壁画艺术具有经营位置与写意传神的的艺术特色。

  • 山西北齐壁画艺术特征与发展演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我国北方地区陆续发现了北齐壁画墓近20座,其中以山西娄睿墓、徐显秀墓壁画最具有代表性。这些壁画为北齐时期的经济、文化、人文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直观可信的历史依据,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流传有序的重要例证,填补了中国美术史北齐时期的历史空白,完善了中国美术史的序列。文章对这两座古墓壁画进行了分析,进...

  • 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清晰轨迹

    对旧石器时代向新时期时代过渡的轨迹展开研究,就像探究人类发源文化一般,是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课题。从众多考古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旧石器时代逐渐向新石器时代转变不仅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还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旧石器时代早期便已经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旧石器晚期愈发多样化。而新石器时代无论是地域分布,还是时间范围,都显得越发...

  • 富源文庙的前世今生

    富源文庙位于富源县城太和街中段,其建筑保存完整,是传承古代文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极其重大和深远。

  • 双墩遗址文化现象研究

    双墩遗址自发掘以来,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前后发掘多次,也开过多次研讨会,双墩遗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仍然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对双墩遗址进行探究仍有意义。从目前的双墩遗迹和遗物来看,双墩文化还有很多内容需要解读。双墩遗址文化现象复杂,受发掘面积的局限,研究者很难给予其一个确切的定性。因此,我们不仅要从宏观的视...

  • 张家口珍藏——文物背后的故事

    为了让收藏到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我们一起走近张家口文物珍藏背后令人神往的传奇故事。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