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文物鉴定与鉴赏
省级期刊

影响因子:0.02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

主管单位: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 创刊时间:2010
  • 国际刊号:1674-8697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230041
  • 国内刊号:34-1312/K
  • 邮发代号:26-228
  • 全年订价:¥ 820.00
  • 发行地区:安徽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亮鉴
  • 稽古
  • 学术研究
  • 博物馆学
  • 文化遗产
  • 考古研究
  • 后蜀赵廷隐墓出土戴冠女伎乐俑与道教女冠文化

    2011年,后蜀赵廷隐墓出土20余件立式伎乐俑,其中有5件女俑头戴高冠,异于同类女乐俑。文章通过列举四川省仁寿县牛角寨摩崖造像及河南省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文博机构所藏道教文物,与赵廷隐墓5件戴冠女俑进行对比,确认其为道教冠式,即莲花冠(或芙蓉冠)、并桃冠及覆斗形道冠,并结合文献印证了五代时期蜀...

  • 嘉善县博物馆馆藏张天方先生捐赠的良渚文化玉石器鉴赏

    张天方先生是嘉善市历史文化名人,生前热爱考古研究,留下许多珍贵的资料和藏品。嘉善县博物馆馆藏的良渚文化玉器、石器许多是张天方先生生前的收藏,为其后人根据其遗嘱所捐赠。张天方先生捐赠的良渚文化玉器、石器具有较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其中不乏二级、三级文物。现将这些玉器、石器资料予以整理和公布,以供学者研究与鉴赏。

  • 凝寿寺五代塔的砖雕研究

    古塔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亦是佛教文化传播的典型物证。历史悠久的庆阳境内有众多的古塔,凝寿寺砖塔是保存较好的五代砖塔之一。其造型美观,风格质朴,塔体砖雕装饰以万字纹和菊花纹为主,装饰纹样造型异彩纷呈,内容千变万化,为研究五代砖塔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 《武希玄墓志》考略

    墓志是我国古代丧葬礼俗中重要的随葬品之一,是专用于记述死者的姓名、家族、籍贯、生卒年月和生平事迹等内容的丧葬器物。墓志是古人生死观和丧葬礼俗的重要体现,为历史研究与艺术研究留下了珍贵的史料。墓志的形制经过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基本定型,定型后的墓志以石质为主,形制多为盝顶式。唐朝时期墓志更为普遍。文章从《武希玄墓志》的形制、志...

  • 天津博物馆馆藏功臣像

    乾隆皇帝为了宣扬"十全武功",表彰在战役中功勋卓著的将士,命人绘制功臣像,并把它们悬挂在紫光阁内。随着清朝的没落,这些功臣像或被战火焚毁或被掠夺出宫,国内仅存的两幅现收藏在天津博物馆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 鉴定所见饶州镜札记--从饶州镜看宋镜合金成分

    铜质是铜镜鉴定的重要因素,鉴定所见宋代饶州镜质地精良,既有饶州镜自身的因素,也具有广泛的社会工艺背景,可让我们反思历来对宋镜质地、成分、锈蚀的认识。而宋镜成分存在多种合金配比,值得注意和考虑。

  • 立身须谨重文章且放荡--张瑞图草书《何景明清溪草堂诗》轴赏析

    张瑞图与董其昌、米万钟、邢侗并称"明末四家",有"南张北董"之誉,对明末书法风格的变化具有深远影响。其典型代表作为草书,用笔方折,一意横撑,突破"二王"窠臼,继承创新,影响着晚明书法审美的变化。然因其依附阉党,身负污名,书法艺术被低估,是中国书法史上因人废书的典型代表。

  • 游智开《游石臼坨》诗文碑刻拓片浅析

    游智开是晚清的一名普通官员,咸丰元年科举中举人。文章中涉及的拓片,内容是一首长诗,碑体现存于乐亭县博物馆。诗文内容是一篇游记,是游智开任永平知府期间游玩乐亭一座小岛-石臼坨岛时所作。现针对碑文内容进行浅析,请方家指正。

  • 器以藏礼--馆藏祭器刍议

    古人对于器物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规范,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一升为爵,二升为觚,三升为觯。"器以藏礼""物以载道",器的背后蕴涵着丰富的礼制及自然观。

  • 元代瓷器赏析

    纵观我国陶瓷发展史,瓷器工艺在元朝有非常重要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陶瓷史发展的转折点。元代瓷器具有草原民族的独特风格,在器形上新创烧了许多蒙古族特有的器物类型,文章选取部分元代瓷器,以飨读者。

  • 巴蜀铜尖底盒小议

    铜尖底盒属于巴蜀文化范畴的青铜容器,出土数量极少,与陶尖底盏、尖底罐有渊源关系。作为盛物的器具,与铜鍪的实用性相比,铜尖底盒更侧重礼仪性。铜尖底盒在春秋末期至战国早期的巴蜀地区出现,主要流行于较高等级的墓葬中,至战国中期基本消失。

  • 论吴昌硕绘画中的金石意味

    清末民初,金石气作为一种艺术表现语言和审美取向在书画作品中十分兴盛,并在海派艺术作品中有着尤为典型的表现。文章对金石气和金石意味进行归纳界定,结合相关诗文评述,从吴昌硕绘画的笔法、题跋等方面探讨其绘画中的金石意味。

  • 传倪元璐《淇园清趣图》辨伪--驳俞建良先生“《淇园清趣图》为真迹论”

    2017年3月25日,俞建良先生发表于《美术报》的《倪元璐及其〈淇园清趣图〉考》…一文中,将《淇园清趣图》定为晚明倪元璐的传世佳作,俞先生对此作褒嘉赞扬,从章法、技法、款识等处进行考订、鉴赏,并称故宫博物院杨新先生曾为此作题签、盖审定印,言外之意,此作必为真迹。而仆以为俞先生所做出的考证甚为荒唐,《淇园清趣图》根本就是一副拙劣的伪...

  • 河南三门峡发现西周虢国邦墓出土随葬品上千件

    礼器、车马器、兵器……一处虢国邦墓日前在河南三门峡市义马市上石河村被发现,百座墓葬出土随葬品2000余件,穿越千年时空,向世人讲述这一中国西周时期重要诸侯国的过往兴衰。“义马上石河春秋墓地的墓葬形制、器物组合及纹饰等与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相似,结合出土铜鼎铭文‘虢季氏子虎父作鼎’和史料记载,它可能是虢国东逃的贵族及家眷和护卫...

  • 桐梓人牙齿形态研究新进展

    《人类进化杂志》日前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邢松与西班牙同行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桐梓人牙齿形态。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显微断层扫描(micro-CT)、几何形态测量、非测量性状对比等重新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贵州桐梓发现的4颗古人类牙齿进行了综合形态学研究。研究发现,桐梓人牙齿形态相对直立人表现出进步趋势,但仍然...

  • 重庆市南川区来游关宋代墓葬考古发现与收获

    重庆市南川区古称隆化。据文献记载,唐代贞观十一年(637年)分渝州地置隆化县(因县西永隆山得名),并改属涪州。先天二年(713年)因避李隆基讳改名宾化县。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复名隆化。熙宁七年(1074年)熊本平木斗之乱后始建南平军,以涪州隆化县属之。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南平军治所从铜佛坝(今綦江区赶水镇)迁至隆化县。元至元二十三年(1285...

  • 内蒙古发现距今约4000年的“生育庆祝图”岩画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文物部门近日在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苏木新发现一处内容丰富、画面生动的岩画。文物工作人员初步判断,这处岩画的凿刻年代距今约4000年,岩画内容反映了部落成员庆祝新生命诞生的情景。

  • 西藏考古学文化序列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年度业务工作公众分享报告会上获悉,2018年该所在西藏阿里、山南、那曲等地开展了联合考古发掘工作,相关成果为构建西藏考古学文化序列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填补了西藏区域性考古学文化的年代数据。

  • 中英联合考古发现“海上丝路”终点在唐代已延伸至西欧

    英国杜伦大学28日向新华社证实,该校考古系与中国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的联合考古研究证明,“海上丝绸之路”终点早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而非此前认为的晚至明代。这一重大发现将中欧陶瓷贸易起始时间向前推进了500年。

  • 新疆史前保存最完整的石构建筑遗存现身伊犁河谷

    考古工作者在伊犁河谷发现了新疆史前时期面积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石构建筑遗存。记者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境内的吉仁台沟口遗址,考古工作者清理出房址17座、窑址2处、墓葬2座,另发现灶址、灰坑、冶炼遗迹、煤堆等200余处,采集遗物标本1000余件。在房址区南约1000米处新发现了一处大型石构高台遗...

  • 唐代花鸟人物螺钿青铜镜(局部)

  • 元代景德镇民窑仿官样相关问题探析--以元代景德镇卵白釉瓷为例

    根据近几年景德镇地区元代窑址调查和发掘资料,结合新安号沉船打捞出水的元代景德镇窑卵白釉瓷,基本可以推断:元代景德镇地区民窑仿烧官样瓷器的时间应不晚于元英宗时期,又不会早于元仁宗延祐时期。文章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相关调查发掘资料,援引文献,拟对元代景德镇地区民窑仿烧官样瓷器的起始时间与其背后成因等问题进行探讨。

  • 明初文人不仕现象探寻

    历朝历代士人大多都将出仕为官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理想,以实现自身的政治抱负。但在明朝建立初年,许多文人不愿意出仕,究其原因可总结为以下几种:第一种为不忘故国,仍然忠实于元朝,虽受诏但推托不愿为官的,如丁鹤年、戴良等;第二种是因明初用重典,出仕为官稍有不慎便会遭到严惩,难以得到善终,士人心生畏惧,代表有胡翰、陈基等;第三种概因明朝建...

  • 中国古代耳饰分类及发展历程研究

    中国古代耳饰作为首饰,首先起到人体美化的功能,表现为妆点妆扮、自我炫示、吸引异性的作用。但在古代,追求美是统治阶级或极权阶级的特权,所以中国古代耳饰也具有表现社会地位、显示财富及身份的重要功能。而耳饰有损于身体,作为一种特殊的首饰门类,在中国古代首饰发展历程中,其兴衰及种类的发展是首饰中起伏最大也是最具有特色的。文章从材料...

  • 从生器到明器--浅析汉代博山炉的嬗变

    博山炉是两汉时期墓葬中众多陪葬品之一,其在两汉400年间发生了重要变化,至后世完全消失。作者以博山炉从生器到明器转变为切入点,由博山炉单一视角的变化,试窥探整个汉王朝丧葬制度的变化更迭。

  • 中国古代陶瓷窑炉结构的演变

    陶瓷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窑炉是烧制陶瓷的核心要素。陶瓷窑炉结构的变化体现了古代先民对火力的掌握程度,反映了当时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众所周知,陶瓷器皿的形成是借助窑炉内不断升高的火焰温度把泥土烧结,使其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陶瓷器。如何利用有限的燃料获得更高的温度,是我国历史上每个时期窑工们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国古代陶瓷窑炉...

  • 戏剧里的曙光--抗战期间桂林戏剧运动的贡献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时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不像前方的战士一样能够明刀明枪地奋勇杀敌,他们只有手中的纸笔和满腔的爱国热情,但是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举起了战斗的旗帜,用文化和艺术的感召力、凝聚力去激发民众的抗日激情,为战争提供精神食粮,在桂林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开辟了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 白釉凤首盖贴花皮囊壶的装饰及意义

    白釉凤首盖贴花皮囊壶运用多种装饰技法,生动表现出皮革制品的特征,是邢窑白瓷中一件既注重胎釉又注重装饰的经典作品。文章对白釉凤首盖贴花皮囊壶的工艺之美和运用到的装饰技法进行论述,印证邢窑白瓷并非只是"光素无纹",其装饰工艺对定窑和磁州窑都具有深远影响。

  • 秦直道“未就”之思

    九原郡黄河北岸至今没有发现秦直道遗迹,按司马迁"道未就"的说法结合地理环境特点,从运输便利性考虑,推测直道终点在九原郡黄河南岸,物资通过水运直达九原城然后转发各地。

  • 浅谈佛教遗存中弥勒形象演变体现的佛教中国化

    文章综述了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各阶段佛教遗存中弥勒形象的演变,并浅谈其演变体现的佛教世俗化、中国化。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