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文物鉴定与鉴赏
省级期刊

影响因子:0.02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

主管单位: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 创刊时间:2010
  • 国际刊号:1674-8697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230041
  • 国内刊号:34-1312/K
  • 邮发代号:26-228
  • 全年订价:¥ 820.00
  • 发行地区:安徽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亮鉴
  • 稽古
  • 学术研究
  • 博物馆学
  • 文化遗产
  • 考古研究
  • 小议闽台匾额的文化内涵

    匾额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匾”字也作“扁”字,《说文解字》释:“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额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也就是说,用以表达经义、感情之类的属于匾,而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则属于额。因此,匾额悬挂于门屏上作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

  • 上海博物馆馆藏佛教雕塑鉴赏

    佛像雕塑是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雕塑馆”的重点内容,观众可以从陈列的历代佛像雕塑展品中了解到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最终与中华民族本土文化融为一体的渐进发展过程。

  • 北响堂文官洞石作考

    北响堂第十窟(文官洞)被学界认定为明代窟,作者观察发现该窟存在北朝元素与明代风格混杂的现象,继而通过对数处碑刻题记的解读,推测文官洞开凿于北齐,明代改建。然而经过现场的再次勘查,又否定了之前的推测,并就窟内明代石作复古摹古与保守“当”代特色并存的情况,提出疑问与思考,再根据“创建北堂碑记”碑文,复原了文官洞明代石作的营造流程,阐...

  • 外销荣光 广东制造——东莞市博物馆馆藏清代外销艺术品

    广州地处南海之滨,对外通商的历史源远流长,尤其是明清时期,曾一度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窗口。东莞作为广州外港,粤海第一门户,也是中外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枢纽。文章选取南京市博物馆展出的“海丝路上的广东制造——东莞市博物馆藏清代外销艺术品展”中的广彩瓷、铜胎画珐琅器、外销画、外销扇、广绣、外销漆器等种类进行考察,管窥清代广东外...

  • 白衣寺塔

    白衣寺塔修建于明代中期,是喇嘛式和阁楼式两种佛塔建筑艺术风格的融合。砖塔上的浮雕体现了明肃王对佛教的崇拜,塔藏文物的放置形式丰富了中国古塔塔藏文物的掩藏制式。该塔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考古价值。

  • 关于青海藏医药文物博物馆馆藏织锦的探讨

    青海藏医药文物博物馆馆藏的团窠联珠孔雀含绶锦,经研究发现,此织锦与唐朝初期的波斯、粟特织锦在纹饰、编织工艺等方面极为相似,根据对比研究发现其更接近于粟特锦。

  • 文华书院建筑形制与艺术考

    这是一座集儒学、新学、红色文化于一体的书院。其保存完好的建筑形制和艺术价值是当代研究湖湘县制书院建筑的珍贵文物。

  • 异兽与神力:瓷器中的摩羯罗纹

    清时期,瓷器上开始出现一种异兽的身影,其被称作“摩羯罗”。清代的摩羯罗纹通常绘制在瓷质贲巴壶的长流底部,与明清香草龙纹有近似之处。摩羯罗纹之所以大量出现于藏式瓷器贲巴壶之中,源于其在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种来源于印度的异兽在藏人心中神力无穷。另外,在内地摩羯罗纹也发展出了独特的造型及内涵。透过摩羯罗纹,可以看到古代各地区不...

  • 徐楼青铜敦铸镶红铜工艺赏析

    文章通过对徐楼出土的一对青铜敦红铜纹饰的分析,解析了这种红铜纹饰“铸镶”工艺。

  • 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室壁画砖艺术特色之研究

    墓室壁画源于我国封建社会的殉葬传统。这艺术一形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极为多见。它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是某一历史时期特定区域文化及习俗的直接反映。上世纪70年代,嘉峪关新城的魏晋壁画砖群落被牧羊人发现,其极具特色的表现形式与高超的绘画技艺,生动地展现了我国古代艺术的价值。文章以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室壁画砖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

  • 边疆稳固之印——青海西左前旗扎萨克银印探析

    青海西左前旗扎萨克银印是青海省博物馆收藏的一方清代官印,该印材质精良,器形规整,铸造工艺精细,堪称印中精品。该印是研究清政府对青海地区蒙古族的统治的不可多得的实物佐证。

  • 婺州窑的釉色及装饰初探

    众所周知,我国是制作瓷器的大国,就连我们国家的英文China都有着瓷器的意思。可以说瓷器是我们国家的一大特色,也是我们传统美学的一朵奇葩。古代瓷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古人无论是吃饭睡觉亦或是伏案工作都有瓷器身影的存在。文章讲述的就是在我国瓷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一笔的婺州窑。婺州窑在我国瓷器历史谱系上算不上是特别突出的瓷器类型...

  • 社旗山陕会馆木石雕刻“八仙庆寿”探析

    社旗山陕会馆作为天下第一会馆,无木不雕、无石不刻。其木雕石刻工艺堪称一绝,雕刻画面美轮美奂,雕刻内容涵盖中国民间故事及神话传说。其中八仙庆寿的雕刻场景尤其让人过目不忘、拍案叫绝。文章围绕八仙故事、八仙雕刻、八仙文化呈现出中国古人雕刻艺术之高超、文化文明之灿烂。

  • 沈周山水扇面赏析

    扇子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宋代开始流行圆形纨扇,明代开始流行折扇。明代中后期,文人墨士、达官贵人、名家流派都擅长绘画折扇,其中沈周创作了很多扇面,而且大多数都流传至今。文章以沈周的山水扇面为对象进行赏析,描述沈周山水所表现的内容情感以及沈周的艺术生涯。

  • 浅析大足石刻博物馆展陈的青花瓷枕

    大足石刻博物馆展陈的两件青花瓷枕,是2014年大足区修建双桥至邮亭高铁站公路时发现的两座清代墓葬出土器物,瓷枕器型为蝴蝶、蝙蝠形。在大足境内清代墓葬中出土青花瓷枕尚属首次。

  • 河南南阳黄山遗址石雕研究

    近一年多来,我们在对河南南阳黄山遗址第三次现场考古发掘现场关注研究的同时,与文物考古专家一起,在遗址周边发现近百件疑似史前石雕作品。研究后认为,这些石雕与遗址同一个时期。

  • 浅析明清瓷器体现的教化思想

    明清时期,教化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教化思想反映在各个领域,也包括作为物质载体的瓷器。瓷器上蕴含的教化思想有儒家的伦理道德、崇文重农、神道设教等。这些教化思想借由瓷器的纹饰和功能得以充分体现。

  • 新木刻版画的兴起与发展

    文章通过介绍20世纪30年代因新木刻运动兴起而发展的新版画艺术在其萌芽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艺术表现,揭示了新木刻版画在我国现代美术历程中的演变,开创了新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为我国群众艺术美术的产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美术风格奠定了一定基础。

  • 唐人饮茶的审美文化

    文章从文化分层概念出发,分别讨论唐人饮茶中茶器具、茶礼仪和审美文化的三个递进层次。唐人饮茶实质上是审美文化的表达,当茶被赋予高雅精神与人格魅力,饮茶就成为一种审美化的活动,从而形成唐人在饮茶过程中产生以精行俭德的人格感、养志怡情的愉悦感及礼敬中和的和谐感为主的审美文化。

  •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

    梳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种中国传统艺术,它已成为一个既使用于日常生活中,又与艺术有着密不可分关系的遗产项目。梳篦的存在,可呈现其使用材料和发展历程的演变,也是梳篦文化的积累。文章以中国传统梳篦多种方面及不同角度的分析为研究对象,参考历史文献,结合当代梳篦的发展传承,对梳篦艺术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 刍论吴江与水的关系

    吴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临上海,西濒太湖,南接浙江。水域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吴江河道纵横,水系发达,湖荡星罗棋布,被誉为“鱼米之乡”。吴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水乡古镇文化、千年运河文化、蚕桑丝绸文化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

  • 唐朝服饰特点及南北方差异

    唐朝为中国封建社会辉煌时期,具备雄厚的经济及政治基础,加之文化与艺术的繁荣,对当时的服饰产生一定影响。唐朝的服饰除雍容华美外,所产生的进步服饰文化更是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文章针对唐朝服饰特点及南北方差异展开讨论,对唐朝服饰所具备的开放性、包容性、功能性及个性等特点予以分析。同时从服制形式、足衣、佩饰等方面对南北方所存...

  • 龙泉青瓷茶具烧制不理想问题的初步探析

    龙泉青瓷茶具业蓬勃发展,形态各异,琳琅满目,有独特的高品味审美价值,但艺术人文底蕴深厚的茶具依然不多。文章结合龙泉青瓷茶具烧制的实际情况,从四个方面进行理性研究分析:龙泉青瓷茶具的制作工序复杂,烧制难度大;胎土釉矿的提纯及配方研究比较难;设计创新型人才缺乏;青瓷茶具的设计创新理念不足。

  • 13张民国时期银行票据的保护修复与研究

    收藏于重庆韩国临时政府旧址陈列馆的13张民国时期银行票据是珍贵的纸质文物。由于文物材质脆弱及保存不当等因素,文物出现了酸化、折痕、残缺、字迹模糊等病害。根据这13件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的要求,对其进行了去污、脱酸、修补、平整等保护修复操作,使得文物病害得以消除或控制,文物寿命大大延长。同时,文物上的信息显示出国民政府对韩国临时政...

  • 碎片、失忆与综合知识、再现方式——基于边缘视野下文物修复的技术与风格关系研究

    文物修复是一种风格意识的再现,将碎片失忆之中的思维通过技术逻辑进行恢复,文物在修复过程中其风格再次完整呈现,初始阶段修复师需要思考器物的本质问题,站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中思考,一个清晰广阔的视野轮廓和自然本体指示着对破残件自身的研究。在破残件的真实身份失忆且信息遗失后,其本质的主导作用渐渐消弱或者消失,依靠遗存和文献研究,修复师...

  • 南越国宫署遗址水井展示区木暗渠的分析与保护

    位于南越国宫署遗址水井展示区内的木暗渠由于遗址保存环境的因素,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腐蚀病害,因此对其本体实施搬迁保护,通过取样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并通过模拟样品试验确定本体保护方案,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脱水加固保护,保证了木暗渠的完整性和观赏性,对遗址内木质文物的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 古建筑档案利用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意义、现状和对策

    古建筑档案是对古建筑的构成、现状、使用情况等多种信息的采集、分析、研究与评估。采集真实完整的古建筑档案信息、科学管理利用古建筑档案对促进古建筑修缮及保护工作的开展,对推进我国的建筑文化、历史文化、人文思想、科学技术的研究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简述了古建筑档案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管理、高效利用古建筑档案应采...

  • 新时期基层文物保护的路径研究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为世人留下了大量的遗址和遗物,而这些遗址和遗物大都坐落于村镇中。文物的不可再生性使文物保护工作处于重要位置。但从基层文物保护现状分析来看,保护意识低下、执法不严格、经费欠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文章首先分析了文物的价值,并对其保护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新时期下基层文物保护的路径进...

  • 浅谈城市建设中的文物保护——以福州市“三坊七巷”为例

    古老的城市中最具代表性和具有规模的历史文化遗产就是老式建筑,这些曾经普普通通的房屋,往往代表着过去一段时期的文化,或者拥有特定时期的历史背景,甚至建筑物本身就有一个古老的故事,特别是承载着历史意义的地标性建筑,更是一个城市生命的象征与城市过往的记忆。这些象征与记忆承载着过去的风俗人性和历史文化,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文章以...

  • 基于显微分析对明清书画及装裱用纸的研究

    书画文物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对还原过去人类社会历史、艺术、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线索。文章通过对64件明清时期书画作品的书画用纸进行纤维检测和显微观察,一是可以为制定科学的保护修复方案提供依据,同时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明清时期书画用纸原料及造纸工艺等信息特征。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