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南大期刊

影响因子:1.22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现代教育管理杂志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辽宁教育研究院
  • 创刊时间:1981
  • 国际刊号:1674-5485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10034
  • 国内刊号:21-1570/G4
  • 邮发代号:8-581
  • 全年订价:¥ 264.00
  • 发行地区:辽宁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决策咨询
  • 热点研究
  • 教育政策
  • 教育发展战略规划
  • 院校改革与发展
  • 教育督导与评价
  • 教育法制建设
  • 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
  • “个人主义”抑或“整体主义”:当代教育的路径选择

    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是两种彼此相对的价值取向。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主导观念,它强调以学生需要为本、学生个性化与儿童的个人理解;整体主义是东方文化主导观念,它强调以社会需要为本、学生社会化与强制性灌输。当前,无论个人主义还是整体主义都陷入了困境,需要得到整合和超越,即纳入集体化内容,丰富和充实当代语境下的个人主义内涵,从而...

  • 从“知识人”到“素质人”: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价值定位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存在过多强调培养“知识人”的倾向,对获取具体知识及在学科考试中获取高分的片面追求给基础教育学校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使基础教育迷失了应有的价值目的,失却了道德追求和审美意义。基础教育应当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着眼点,社会公众、学校、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以及教师自身都应秉承培养“素质人”...

  • 也论教育学研究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

    近些年来,教育学研究中发生了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激烈论争,其根本原因在于混淆了二者的本质属性。本质主义教育学研究属于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而反本质主义教育学研究属于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二者不是同一层面的概念。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在教育学的研究中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同根共生”,共同担负着丰富和完善教育学研究范...

  •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观的演变与启示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伴随着社会与文化变迁、政治变化、科技发展,人才培养观经过了清末“维新”人才观、民国时期“通才”人才观、新中国“社会主义”人才观的演变。人才培养观的演变体现出高等教育与政治体制的关系,为研究现代大学精神提供了依据;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经过碰撞和摩擦逐步由分离走向融合,推进“专”、“通”相融的人才培养观形成...

  • 模仿趋同与特色发展:新建本科高校发展路径分析

    新建本科高校缺乏举办本科教育的经验,以同类本科高校为楷模,学习、模仿它们成功的经验与做法,既可以避免少走弯路,减少自己探索发展道路的成本,又可以尽快地提高办学水平,增强竞争力。因此,模仿具有合理性,一定程度的趋同也不可避免。但趋同只是发展的一种手段、一个过程,在趋同之后应是求异,追求个性的充分发展,最终目标是特色发展...

  • 走向学校深度变革的思维转向

    学校教育需要深度变革才能使我国的教育真正面向未来。而在当前,因深受政治化思维和经济化思维的影响,使具体的学校教育陷入效率主义的泥潭而难以实现深度的变革。要走出这一困境,迫切需要教育实践主体实现内在的思维转向,用教育思维引领具体的学校教育实践,借此才能真正推动学校的深度变革。

  • 个人教育产权与大学治理

    教育产权包括权能和利益两部分,本质上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个人教育产权是以自然人为主体的教育产权,教育产权的人性基础扎根于经济人的自利和理性特点,大学作为一种社会联系机制也是由于人的自利和理性而产生和维系的。机构教育产权和国家教育产权也具有深刻的个体性特征。个人教育产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宏观管理瓶颈导致的权能和利益...

  • 学校变革的特征分析——基于复杂性理论的思考

    在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盛行于我国的近代工业时代的学校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学校就必须进行转型性的变革。在转型性变革过程中,学校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分析视角,学校在转型性变革中呈现出如下的特征:学校变革的整体涌现性、学校变革的依赖的自主性和学校变革的动态生成性。

  •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的工科院校人才培养途径

    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依据,将CDIO-CMM能力成熟度模型引入工科院校人才培养之中,并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特点相结合,从而提出加强校企合作、更新教师理念、健全评估与反馈机制与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的人才培养途径,以期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建构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的建立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也是社会进行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基于系统论、反馈控制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应是多元的回路系统,不但重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而且重视在校学生、辅导员、专业教师及社会的反馈。

  • 理性对待和使用“学生评教”的结果——基于国内外学者的文献分析

    “学生评教”已经成为国内外高校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高校对于“学生评教”的结果过于非理性并过度使用在各种人事决策上。基于我国当前各高校学生评教的指标体系科学合理性不够、学生评价时受主观因素和个人因素影响较大、不同课程不存在原始的可比性以及评价本身应重在改进等四大原因,我们应该理性、合理地对待、评价和使...

  • “量控”或“质控”——对推进中央级高校项目预算执行管理新政策的思考

    2011年我国相继推出了加强中央部门项目预算执行管理的新政策和新办法。这些政策对中央级高校项目预算管理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因为过于强调量化的预算执行率指标,所以忽略了对高校项目预算执行的质量控制,随之带来弱化质量管理的隐患。因此,我们建议通过建立“质控”定量考核指标体系,完善绩效奖励与预算执行挂钩办法,优化“直接支付”申请...

  •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审计制度的建构:英国的经验与启示

    高等教育质量审计制度起源于英国,是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项制度。结合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审计制度的经验,我国建构高等教育质量审计制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着重“质量提升”的质量审计文化建设,建立适应国情的质量审计体制,完善强调常态的质量审计运行机制。

  • 我国大学学术权力合法性的历史流失与现实建构

    我国大学学术权力合法性流失集中发生在建国初的大学改造过程中。随着社会发展和转型,这种学术权力受到挤压、学术权力合法性缺失的状况严重阻碍着我国大学改革和发展进程。于是保障学术权力合法性地位成为近年高校发展的普遍诉求,也是现阶段我国大学改革实践无法回避的课题。增加主体权力、加强相关法规建设、培育共有信念是推动高校学术权力...

  • 民办学校破产退出的若干法律问题

    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相关法律对于民办学校破产退出问题规定得不明确,导致司法实践中产生诸多的问题。对于民办学校因资不抵债而被中止办学的,应属于破产清算,具有破产能力。破产程序的申请主体一是民办学校,二是一定范围内的债权人。破产财产的分配清偿顺序应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剩余财产应视资产来源方式分别做出规定...

  • 政府与民办高校的行政合同法律制度

    民办高校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负有监管民办高校的法定职责。传统的单方性、强制性、命令性的行政手段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有必要探求一种更民主、更高效的途径。引入行政合同理论解决政府与民办高校的法律关系是可行的。适用行政合同理论,由政府与民办高校订立教育行政合同可以促进政府对民办高校依法实施管理,充分...

  • 教师权威的社会学分析

    教师权威是一种关系性权威、异质性权威、由文化资本支撑的权威;教师权威的形成主要是传统尊师文化、社会法律制度和学生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运用权威的主要手段是控制、分层和互动。

  • 2011年大学校长全球峰会达成之“清华共识”启示录

    “清华共识”是在特定时代与特定时空场域中的大学发展主体共同拥有的大学发展价值取向和认可的大学发展准则。此共识一定程度上是对全世界大学未来发展的重新估价与对大学作用的重新把脉,是对现代大学价值的重要补充,把大学的社会责任排到了第一位序,具有一定的内涵与价值。但在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责任作为大学未来发展行动指南的第一价值位...

  • 导师冷暴力:另一种形式的规训权力

    冷暴力是一种规训权力,导师运用知识权力行使冷暴力以达到管教目的。它往往给学生造成一定心理伤害,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从作为与不作为两个维度来看,可以表现为“语言冷暴力”和“态度冷暴力”两种普遍形式中的隐性规训。为远离导师冷暴力,应从反思教师权威、审视规训心理以及重建导学关系来解决。

  • 国际化背景下私立高校的课程建设

    市场机制作为私立高校办学行为的自觉法则,主体课程作为高校反思传统课程观念的课程视界,二者之间无论是在理论逻辑还是在实践营运中都具有高度的适切性。市场机制之于私立高校课程建设的意义体现为:市场机制下的学生课程建设,高校要树立顾客满意意识;市场机制下的教师课程建设,高校要树立知识资本意识;市场机制下的学校课程建设,高校要...

  • 服务学习——大学素质教育的课程化模式研究

    大学素质教育的落实离不开课程教学的主战场,换句话说,素质教育的理念只有与大学的课程教学核心任务结合起来才真正具有生命力。因此,研究和借鉴美国高校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化的范例——服务学习模式,其不仅能丰富我国现有的素质教育理论体系,而且有助于大学教师将素质教育落实到日常课程教学中去,让素质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并得以深化。

  • 高职院校“四轮并进”课程体系改革模式与运行机制

    我国高职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学科体系”、“宽基础活模块”、“项目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四种课程开发模式既有优势也有不足。技术研究、技术服务、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四轮并进”的新型课程体系改革模式和运行机制,突出解决了学习内容与职业行动联系不紧密、课程项目与师资队伍难满足教学要求、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及内部运行不良好等难...

  • 我国探究教学研究中的“四多”现象反思

    我国的探究教学研究从起步到成长,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现正逐渐走向深入,但还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不足之处:移植研究多、定性研究多、经验总结多、重复研究多。在探究教学研究过程中,重视本土建构、方法多元、理论提升、视域拓展,这样将有助于探究教学研究持续、有效地开展。

  • 和谐校园语境下高校学生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研究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高校的和谐稳定,就必须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机制,尊重高校学生的主体地位,畅通高校学生的利益诉求表达,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首先要从高校学生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的价值分析入手,搞清高校学生利益诉求的内涵和形式,在对现状进行缺陷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的高校学生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 新制度主义视角下大学生伤害事故的应对机制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逐年增加,严重影响着高校的稳定以及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有效防范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新制度主义中历史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的视角,大学生伤害事故频发既有正式制度的缺陷,也存在非正式制度的不足。建立高校学生伤害事故防范的新机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强化高校管理者的...

  • 大学生网络利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网络利用问题一直被社会所关注,对辽宁省5所高校1071名在校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网络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注重自我的表达,缺少对政治参与的热情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具有一定盲目性,对网络信息缺少辨别性接受;网络使用过度并疏于网络新技术的认知和运用;网络使用缺少诚信,网络伦理现状令人忧虑。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网上培...

  • 生命周期视域下的本科生学业生涯阶段演进研究

    生命周期理论是非常实用的理论工具,从本科生学业生涯的外部环境、发展脉络和内部发展动力等角度分析,生命周期理论适用于学业生涯问题的研究。根据生命周期理论,本科生学业生涯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根据格雷纳组织成长与发展五阶段模型,可以构建本科生学业生涯成长与发展四阶段模型,不同的学业生涯发展阶段应采取不同的对策。

  •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认知的变迁——基于社会与制度演进的视角

    大学生就业认知与社会环境、就业制度环境紧密相关。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是当代大学生就业认知生成的经济社会背景,从政府主导到“自主择业”则是其制度背景。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竞争环境,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形塑理性化就业认知凸显重要。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自主择业”就业制度的确立,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积极转变传统就业观念,确立面...

  • “全程化”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路径选择

    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向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模式提出了挑战,现行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在工作定位、指导内容、队伍建设等方面尚存不足。学生对就业指导期待高,但满意度相对较低。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将职业生涯规划、学业指导、择业指导、创业指导等内容整合成为一个系统的整体,针对不同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需求,在就业...

  • 美国研究型大学教师队伍管理的制度化效用

    正式的组织结构的兴盛是理性化的制度规则的反映。师资队伍的管理是大学内部治理的重要环节,事关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美国研究型大学雄厚的研究实力和丰硕的研究成果得益于由教授终身制、教师聘任制、教师考核机制等理性化的管理方略。探索建立以竞争、流动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形成创新、交叉、开放和共享的制度化组织是建立高水平...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