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新华文摘
CSSCI南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新华文摘杂志

主管单位:新闻出版总署  主办单位:人民出版社
  • 创刊时间:1979
  • 国际刊号:1001-6651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100706
  • 国内刊号:11-1187/Z
  • 邮发代号:2-243
  • 全年订价:¥ 580.80
  • 发行地区:北京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政法·社会
  • 哲学
  • 经济
  • 历史
  • 文学艺术
  • 漫画之页
  • 美术作品
  • 人物与回忆
  • 把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作为医改工作的重心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2009年4月开始实施,初步实现了开好局、起好步,但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2010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十分关键的一年,有必要认真总结医改的进展和成效,深入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扎实做好医改各项重点工作,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

  • 公民参与与公共民生问题的解决:对杭州实践的研究和思考

    公民参与,就是公民依法以各种形式参加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决定和管理。科恩说:“民主决定于参与——即受政策影响的社会成员参与决策”。因此,可以说推进公民参与也就是实行民主政治。在人民当家作主已成为政治学公理的今天,公民参与的政治正当性是毋需赘言的。

  • 政治学视野下的民族群体性事件及治理机制

    中国正处在体制变革、社会转型的时期,各种利益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表现为群体性事件的频发。民族问题与社会的深层次问题交织在一起,引发矛盾的因素有所增加。因此,将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纳入到转型中国的大背景考察,

  • 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

    一、认真落实各项安排,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做好准备 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组成之初就明确提出,确保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并不断加以完善。围绕实现这一目标,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一系列安排,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理论的总结与反思

    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执政党和政府从中国的法治建设实践出发,在充分吸收法学界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步提出并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理论。这一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真正指导和影响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理论。

  • 中国量刑程序改革:误区与正道

    当下,以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为中心、包括量刑程序在内的量刑制度改革正自上而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量刑程序的对抗化是改革理论与实践的重要面相,从实践情况看,对抗化改革的效果相当有限。

  • 妇女进步与我们的未来

    非常高兴踏上香港热情似火的土地,领略东方之珠浪漫依然的风采。这里不仅有“旗山星火”的繁华,还有“浅水丹花”的秀美,不仅有“宋台怀古”的情致,还有“快活蹄声”的潇洒……传说中的香港八景早已耳熟能详。记得在香港回归之前,我们曾经一起许下宏愿,香港的明天更美好。

  • 中国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将是发展中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短短30多年,中国国民经济进入世界经济前列,成为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载人航天三大国之一、世界最大出口国、最大汽车生产国、最大外汇储备国……于是,不久前还在炒作“中国即将崩溃”、“谁来养活中国”的一些西方媒体,

  • GDP总量与有意义的国际比较

    2010年8月16日,日本内阁府公布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日本国内生产总值(CDP)为12880亿美元。而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二季度中国GDP为13390亿美元。从数据看,中周经济规模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我国应急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所谓规模经济,是指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减少每单位产品生产的直接和间接费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收益。最新的贸易理论证明,假定两个国家资源禀赋相同,但经济规模不同,那么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规模较大的国家将处于优势地位。

  • 马克思哲学历程的深刻启示

    马克思作为千年伟人,集思想家与革命家于一身,但他首先是旷代的伟大哲人。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中总结了他一生的两大发现,其第一大发现就是创立了哲学唯物史观,列宁说,这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人们过去对于历史和政治所持的极其混乱和武断的见解,为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

  • 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统一性

    无论是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区别,还是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统一胜,都内在地包含在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历史和概念规定性之中。在我看来,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统一性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 生态文明的人学思考

    “生态文明”的提出,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升华,又是人的自我认识的飞跃。生态文明的倡导与实施,对于人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观念、行为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从人学的视角来看待生态文明,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的人文内涵。

  • 关于我国现代化面临形势和任务的若干思考

    我国现代化新的历史起点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 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视角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等等及其各种关联活动的集合,具体可分为核心层(新闻、出版、广电和文化艺术等)、层(网络、娱乐、旅游、广告、会展等)与相关层(提供文化用品、文化设备生产和销售业务的行业)。

  • 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研究

    一、问题提出 人类经济发展可归纳为两大思路:一是就经济发展经济,即认为经济发展取决于经济要素、物质因素。例如,威廉·配第认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 增长的革命

    一引言 经济增长对于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增长意味着人们对周围环境更大范围的利用和更深刻的控制,增长所带来的各项经济指标乃至于人们收入和福利的提高,都为我们渴望增长做出了合理的解释。追求增长是一种自然的选择。因此,如何实现增长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探索的问题。

  • 他永远是他自己——陈独秀的人生和心路

    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有一位亲身参与了从辛亥革命到抗战几乎所有重大事件的大人物,他就是生于安徽怀宁(今安庆市)的陈独秀(1879-1942)。陈氏的一生,可谓命途多舛(一次被绑,四度入狱),又充满传奇色彩——他是晚清秀才,文字却偏向《文选》一脉。

  • 张居正改革,一个神话——为张居正正名

    长期以来,明代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不少学者把张居正定位为改革家。张居正作为改革家,出现在各类读物上,妇孺皆知,有口皆碑,而且,一些作者对他还有进一步美化的倾向。不过,当我们认真考察张居正的施政,特别是认真阅读明代嘉隆万以及直到明朝灭亡的那段历史时,不禁感到对张居正的历史定位有重新审视的必要。

  • “万岁”口号的由来——访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副主任张素华

    记者:最近有一种说法,认为1950年的《庆祝五一劳动节口号》中的“万岁”,是自己加上的。很多读者对此难辨真假。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您能否介绍一下,与此相关的历史文献里到底是怎么说的?

  • 梁庄

    穰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襄盆地中部偏西地区。地理坐标为北纬32°22’~32°59’,东经111°37’~111°20’之间。南北长96公里,东西宽67公里,总面积2294.4平方公里……

  • 漫画之页

  • “把世界带回家”——关于中国近代文学与文化的访谈

    关注改革者在每个历史瞬间的具体感受 风笠(以下简称“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胡老师,您好,针对中国“近代”,美国主流汉学界基本上认同1840~1919年这样一个分期,但是,近年来也有一些历史学家,比如杨念群先生,对这一公认的分期提出了挑战,而以内藤湖南为首的日本京都学派则试图讲出一个自唐宋开始的“近世”史脉络。

  • 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论与批评的当代形态”讨论【两篇】 从过程思维看马克思主义文论范畴的当代扩展

    过程思维将任何事物与活动,都看作“前后相继的过程”。在过程思维中,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范畴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永远开放的,也就是说是未完成的、不充分的,从而向不确定性和未知的事物开放着”。

  •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与出路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我们的文学、文化事业的整体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起着其他文学批评难以替代的独特作用。那么,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境况究竟如何呢?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作相关思考与探究:

  • 人物与回忆 北纬38度线的回忆——朝鲜战场上的

    在浩若烟海的朝鲜战争史料中,有一个细节也许并不那么引人注意:当年,坐着一辆小汽车孤军深入,成为志愿军真正意义的“先锋部队”;而这辆小汽车的司机刘祥、陪同的军事秘书杨凤安便成了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 青春九歌——湖北省优秀农村青年教师群像素描

    九歌,一组流传了千年的楚歌。诗人屈原上下求索,日夜吟唱。歌声穿越历史的烟尘,九月,我们唱响新的九歌,这是献给农村青年教师的赞歌。——题记

  •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三篇】 增强“非遗”保护的文化自觉

    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卓有成效地全面展开,取得了显著成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由以往单项的、选择性的项目保护,逐步走向整体性、系统性的全面保护阶段。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未来

    一个新兴的“老”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在最近十年,尤其是最近五六年,从一个陌生的名词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个过程中,从政府到学者到普通群众,都对中国的非物质文化物产抱有相当大的热情。

  •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十年回顾与理性思考

    一 我们之所以选择自2001年以来的十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术回顾,并非局限于民间习惯的十年一次的总结,而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2001年是21世纪的起始之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是一件带有新世纪烙印的文化盛事。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