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戏剧之家
省级期刊

影响因子:0.2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戏剧之家杂志

主管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湖北省戏剧家协会;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 创刊时间:1991
  • 国际刊号:1007-0125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430077
  • 国内刊号:42-1410/J
  • 邮发代号:38-321
  • 全年订价:¥ 720.00
  • 发行地区:湖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特别关注
  • 戏剧研讨
  • 音乐研究
  • 影视论坛
  • 舞蹈世界
  • 教育天地
  • 文化广场
  • 剧本新作
  • 悬疑之外的奇谲

    最开始在教学楼门口看到了话剧《八个女人》的喷绘宣传板:充满法国贵族风情的房间里,八个形态不一的女人,或站或坐,其中一个眉眼竞与《金陵十三钗》中的玉墨有几分相似。看到这道具服装的架势,心里就隐约觉得值得一看。开演第一天,刚到珞珈山剧院门口,就被长龙似的队伍吓了一跳,离开始还有一个多小时,队伍就已经排到了台阶下面。

  • 让人性之光温暖苍凉人生——论沈虹光话剧的美学风格

    读沈虹光的剧作,我强烈地感觉到两种戏剧要素的内在冲突:一是人生的苍凉,二是人性的温暖。这是一代人在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变动后开始回望人生时的真实感受。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心有不甘但很无奈,如《临时病房》《同船过渡》《幸福的日子》。但作者关注的重点并非那些重大历史事件本身的悲剧性,

  • 《情殇钟楼》的审美文化特质略说

    审美文化特质是对艺术个性的追问,也是表征作品价值的重要尺度。《情殇钟楼》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凸显了以下质素:深邃丰饶的精神内蕴、形神兼备的舞台呈现、富于华彩的“角儿”表演。在戏曲艺术创新和跨文化戏剧交流的视域中,《情殇钟楼》的建构价值和探索意义值得珍视。

  • 《回乡过年》谱楚剧华章

    剧情简介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总是在这样的童谣声中,新岁,一天天远了又近;年昧。一回回淡了又浓。也是踏着童谣的节拍,张小满们回乡过年了。他们揣糍粑。剪窗花,沽米酒……渴望祖辈沿袭的年俗扫去岁月风霜,然而那些曾经的印痕却始终抹不掉,填不...

  • 武汉楚剧院简介

    楚剧,形成于清末湖北黄陂、孝感一带,原名“黄孝花鼓”,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楚剧以表演质朴、诙谐机趣、着力刻画小人物见长,其剧目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声腔分为“迓腔”、“小调”、“高腔”三大类,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是湖北地区具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2006年,楚剧入选国务院颁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别样周娟:痛并快乐着

    一声声余音绕梁的咏叹,一回回爱恨悲欢的悱恻,一次次含笑洒泪的感恩,一个个痛并快乐的日子……从9岁登台到现在的三十多年时光里,周娟已记不清描画了多少回浓淡相宜的彩妆,登上了多少次规格各异的舞台,更记不清拥有了多少鲜花和掌声。她只知道,这样的场面已成了她生命中不变的姿势;

  • “磨戏”杂谈

    在庆祝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之际,修改后的大型现代民俗楚剧《回乡过年》在武汉剧院隆重上演,该剧以其新颖别致的舞台样式和浓郁的民俗特色受到省、市领导和观众的赞赏,从首演至复排后再上演,匆匆三载时光,感触良多。2009年大年初七,春节假后第一天,原武汉市委宣传部朱毅部长和局领导来楚剧院看望大家,

  • 花鼓戏的宝

    很长时间里,提到潜江花鼓戏,只知胡新中,不知杨礼福。知道胡新中是看了他的戏,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看,那是《平原作战》。当时京剧《平原作战》已经拍了电影,“披星戴月下太行”先声夺人家喻户晓,又贵为“样板”,一个小地方的花鼓戏怎能敌得过呢?当年才21岁的胡新中出场了。嗓子真亮啊!用那样的嗓子唱出来的一段段花鼓腔也真好听。我是...

  • 河南曲剧大初探

    上世纪20年代,在老汝州一带活跃着一批“高跷班”,有人称“高桥戏”、“高桥曲”。早期伴奏乐器只有坠胡、三弦,无打击乐。无论什么戏,开场曲都是“十八板”,只要开戏,演员就踩着“十八板”上场。他们常常都是由七八个人组成一班,演唱的内容多是“公子”、“小姐”、“大头和尚”、“老翁”、“媳妇”、“窑婆”、“瞎子”等角色组合而成...

  • 解放后乌鲁木齐秦剧团传承发展考略

    本文以乌鲁木齐秦剧团解放后的传承发展为研究对象,对该剧团每个时期的发展特点做了分析,真实阐述了秦腔在乌鲁木齐传承发展的地域丰富性。

  • 唱腔情真意自深--论老旦"以情驭声"的声腔艺术原理

    “以情驭声”是戏曲演员在声腔方面要达到的最高艺术境界。本文以老旦行当声腔创作的三个维度,即一度“文本”,二度“展现”,三度“创作”(演员同演出现场观众共同完成)作为切入点,探索老旦“以情驭声”的声腔艺术原理,并在情感与技术的结合方面进行专业论证,试图对京剧老旦声腔艺术的创作规律进行一次全新的理论升华,开拓京剧老旦专业...

  • 人偶剧表演中的肢体语言应用

    人偶剧表演中,演员自己的身体成为重要的创造工具,他们需要大量运用身体动作来体现角色特征,用接近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肢体语言来创造人物形象。

  • 从"意境"之美的女人到"异化"之美的女鬼和女妖们--探秘中国戏曲中具有女性意识觉醒特质的经典角色的塑造

    本文将从《西厢记》中崔莺莺写起,经由《倩女离魂》中的张倩女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再到《雷峰塔传奇》中的白娘子,来探析剧作家们在描写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中,是如何从用意境之美的手法描写女人,流交到将这些女性形象变形和异化成女鬼和女妖来描写的过程。

  • 论当代文化格局下的中国戏曲传播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是认识中华民族悠久传统的符号。面对目前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中国戏曲应在当代环境下进行深刻探索,保留精华,与时俱进,才能不断传播发展。本文试从传播学角度,探讨中国戏曲的生存应对。

  • 演员与角色

    本文浅析了一个演员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如何去塑造舞台形象并给人们留下深刻的艺术形象。

  • 《哈姆雷特》的新时代解读——从林兆华到谷亦安

    新时代的话剧舞台,对经典的解读更加大胆,并在其时代多元状貌的基础上添加了更多的异变阐释,给观众带来极大的接受体验。林兆华《哈姆雷特1990》与谷亦安《谁杀了国王》是中国舞台对《哈姆雷特》新时代解读的两个代表。这两部作品对哲学命题的关注,一面表现为对经典内容的直接改变与深入演绎,另一面表现为对经典的打碎与重构,同时这也是新...

  • 传统的发明与经典的制造:刘三姐传说的重建

    刘三姐传说一直在我国岭南民间流传,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彩调、歌舞剧《刘三姐》的上演,特别是电影《刘三姐》的问世,刘三姐传说才开始声名远播,一时国人皆知,域外有闻。从此,一提到刘三姐,人们就会想到那个勤劳美丽、勇敢机智、嫉恶如仇的壮族歌唱能手。然而实际上,地方传统中的刘三姐形象和传说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

  • 自我的搏击:论桂剧《大儒还乡》的悲剧精神

    本文认为,桂剧《大儒还乡》成功的关键之一是作者对“自我冲突”的着力烘托。桂林籍清朝官员陈宏谋在告老还乡之前的陕西之行,发现自己极力倡导并因此得以加官晋爵的秦桑政策其实只不过是一场坑农害农的骗局。主人公由此经历了一场场自我的抗争。他面对的敌人是亲情、荣誉以及物质。最终他战胜了自我,冲破了层层的阻力,然而却在即将抵达故乡...

  • 越剧《陆游与唐琬》意蕴解读

    越剧《陆游与唐琬》对“陆唐之恋”进行了一次凝聚着悲剧情怀的诠释。本文从爱情悲剧、伦理困境及对社会文化的反思三个方面来解读《陆游与唐琬》的意蕴。

  • 用心血浇灌戏曲奇葩——《馨香的山茶花》编后语

    《馨香的山茶花》是国家一级作曲、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采茶戏部级传承人李家高心血之作的结集。收入其中的121首曲目,是他众多创作成果中的代表性作品,体现了他为在鄂东南等地流传的戏曲奇葩——阳新采茶戏的传承所作的突出贡献。李家高是一位充满血性的戏曲音乐人。生活中李家高大声说话及“形于色”的举止言谈,

  • 拷问人性:《萨勒姆的女巫》析论

    阿瑟·米勒是一位关注现实的剧作家,他的作品着重描写人性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在《萨勒姆的女巫》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萨勒姆的女巫》是阿瑟·米勒根据1692年发生在马萨诸塞州萨勒姆镇的一桩“逐巫案”而创作的伟大剧作。这部借古讽今的社会问题剧,影射了上世纪50年代在美国大行其道的麦卡锡主义,折射出阿瑟·米勒的价值观念。

  • 歌剧《螺丝在拧紧》简析

    对于音乐剧爱好者来说,故事情节怪诞、离奇的歌剧并不在少数,但是从头到尾都在讲述鬼魅故事的歌剧屈指可数。《螺丝在拧紧》作为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的一部另类室内歌剧作品因此而长久不衰,并永远在观众中保持着新鲜与神秘感。本杰明·布里顿的歌剧《螺丝在拧紧》在1954年的威尼斯音乐节上诞生,

  • 简新《樱桃园》的喜剧性

    《樱桃园》作为契诃夫最具代表性的剧作,它究竟是一出喜剧还是一出悲剧,或是一出正剧,人们一直争论不休。细读《樱桃园》我们会发现,正如契诃夫自己所言一般:“最后一幕戏必然是欢乐的,而且整个剧本就是欢乐的、轻松的。”①《樱桃园》弱化情节,展示生活主流,似乎不像喜剧,

  • 古典与前卫,传承与创新——World’sEndGirlfriend前田胜彦音乐作品中的多元素并存

    电子音乐是人类历史走向信息时代的产物,它作为音乐发展的新生事物,不仅在创作上为未来音乐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而且对传统音乐欣赏模式和音乐创作、表现体系也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它对声音资源的划分没有界限,技术创作手段多样。因此,当作曲家将多种音乐元素用于音乐作品中时,怎样将它们组织并融合起来,

  • 论道教文化的艺术特色——以崂山道教音乐为例

    道教是几千年宗教文化发展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在道教音乐的形成、发展、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崂山道教音乐有着深刻的文人内涵及历史情趣,散发着浓郁的传统文化韵味,对当今道教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 职业教育中音乐表演的发展前景与方向

    高职教育在构建新时期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通过音乐表演的各种方式感染和熏陶学生,培养高雅情趣,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音乐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审美性,以各种表演方式作为载体,构建独特、流动的审美过程。音乐能以真挚、生动的感情形象触动人的心弦,在学生感受音乐的同时也经历了各种情感体验,有利于理解他人,构建良...

  • 以《水姑娘》为例谈苗族民间舞蹈的发展

    由贵州大学组织演出的苗族女子群舞《水姑娘》,是苗族民间舞蹈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水姑娘》呈现出来的是一幅幅贵州山水的美景图,苗族姑娘如水般柔媚。该作品在形式和意蕴上都有其独到之处。群舞《水姑娘》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给人较为幽静的感受,像开头的场景,三个俊秀的姑娘,

  • 舞蹈与生活

    一、舞蹈的诞生来源于生活:关于舞蹈的起源,中国神话告诉我们:夏禹的儿子启曾三次乘飞龙上天庭,到天帝处作客,把天乐《九辩》和《九歌》偷偷记下,带回人间,改成《九韶》,在高一万六千尺的大穆之野,叫乐师演奏,并吩咐歌童舞女拿着牛尾,在大运山北方的大乐之野表演起来。而古希腊的神话则告诉我们:宇宙之王宙斯和女神曼摩辛生了九个女...

  • 从元杂剧到电影——谈电影《赵氏孤儿》对传统复仇故事的解构

    元杂剧《赵氏孤儿》抒写的一个传统复仇故事在陈凯歌导演的影片《赵氏孤儿》中进行了全新演绎,本文主要通过两部作品在人物、主题方面的比对,评述电影《赵氏孤儿》在改编中的缺失。

  • 浅谈香港“卧底”题材影视作品中的身份探寻——以《潜行狙击》为例

    近年来,香港“卧底”题材的影视作品如TVB制作的《潜行狙击》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根据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以及“双面效忠”文化的观点,香港“卧底”题材影视作品的背后隐含着港人对于自我身份的探寻。无论是从微观角度对影视角色的心理塑造,还是从宏观角度对“九七”之后自我身份的群体探索,都反映着港人在特殊历史阶段的身份挣扎以及...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