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戏剧之家
省级期刊

影响因子:0.2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戏剧之家杂志

主管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湖北省戏剧家协会;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 创刊时间:1991
  • 国际刊号:1007-0125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430077
  • 国内刊号:42-1410/J
  • 邮发代号:38-321
  • 全年订价:¥ 720.00
  • 发行地区:湖北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特别关注
  • 戏剧研讨
  • 音乐研究
  • 影视论坛
  • 舞蹈世界
  • 教育天地
  • 文化广场
  • 剧本新作
  • 再焕光彩的山乡戏剧——郧阳二棚子戏

    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省级稀有剧种郧阳二棚子戏,因其独特的声腔艺术、较高的艺术感染力和鲜明的地方戏曲风格,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流传于鄂西北郧阳一带,曾巡回4街23个县演出,红极一时,但如今随着一批批老艺人的相继谢世,这一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山乡土调郧阳二棚子戏曲却濒临绝唱近年来,郧县(现已撤县,更名为郧阳区)县委...

  • 郧阳现代二棚子戏《我的汉水家园》寻找情感契合点

    郧阳二棚子戏的代表作《我的汉水家园》,是郧阳区委、区政府倾力打造的戏剧,展现了一部移民搬迁的壮阔史诗,是一张宣扬郧阳精神和风貌的亮丽文化名片。剧中家国情怀、儿女情长的戏剧冲突,强烈感染着现场的每一名观众。它根据南水北调源头郧阳移民外迁的故事为创作背景,以女副镇长尹思媛劝说娘家人、婆家人外迁为情节主线,在浓浓的乡情中,...

  • 我的汉水家园——一部歌颂南水北调移民工程的壮阔史诗

    2012年,郧阳大型二棚子戏《我的汉水家园》获得首届湖北艺术节暨第十届楚天文华大奖,同时获得包括编剧、导演、音乐、舞台美术、灯光等8个奖项,也是此次参评剧目中唯一一台荣获所有单项最高奖的剧目。

  • 郧阳民俗文化展演中心

    郧阳民俗文化展演中心(原郧阳艺术团)成立于1953年,经过了60年风雨历程,为郧阳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来自两会的文艺之声

    两会已经结束,但委员们许多振聋发聩的声音还时时回响在我们的耳旁。在全国上下学习和贯彻的文艺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大背景下,两会上那些从事文艺工作的代表和委员又会提出哪些议案,哪些看法呢?

  • 灵魂之邀第二属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潮涌来袭

    继2014年首届曹禺国际戏剧节落下精彩帷幕后,2015年3月14日至6月28日,天津大剧院将再掀戏剧狂潮,届时,20部大戏、59场演出、18场活动共计77场戏剧之旅将依次闪耀登场,一系列由国外顶尖级戏剧大师创排的重磅新作、国内部级院团带来的经典名作及多场行业论坛、大师课、工作坊,将为天津观众带来一场场令人心醉的艺术盛宴!

  • 北京人艺国话推戏剧电影

    由何冰、韩童生等13位北京人艺及国家话剧院演员主演的戏剧电影《十二公民》2015年3月3日晚在首都剧院举行首场特映,:影片通过一所政法大学模拟法庭上陪审团的案情争论,探讨了司法的严谨性和严肃性.

  • 梅葆玖献综艺首秀《叮咯咙咚呛》任安七炫老师

    央视首档明星跨界体验类真人秀节日《叮咯咙咚呛》正在热播,在娱乐大环境下,这样一档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另类真人秀,一经播出就立即在综艺界掀起了一股新风。节日不但吸引了金钟国、熊黛林、安七炫、郭京飞等十位中韩明星的热力加盟,就连从未在综艺节目露面的“京剧大师”梅葆玖先生也献出了自己的综艺首秀,在节目中担任起了安七炫、...

  • 一部名不副实的“戏剧电影”

    2014年,北京人艺引进了英国国家剧院制作的《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让京城无数观众见识了所谓“戏剧电影”这样一种艺术形式,也让职业戏剧人感叹,原来戏剧无可替代的剧场性也可以以这样一种蒙太奇影像的方式呈现,原来借助电影拍摄手法的多机位、多景别的剪辑与后期制作,也能让以舞台为载体的戏剧焕发出毫不逊色的戏剧张力。

  • 川剧《金子》将拍戏剧电影

    作为一名来自文化界的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近年来一直关注文化的发展。

  • 国话导演田沁鑫:戏剧家要有自己的文化态度

    “我觉得现在是形式大于内容。”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田沁鑫2015年3月18日在天津接受记者专访时,谈及现在全国各地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戏剧节,她直言不讳。

  • 戏剧电影《山村母亲》在运城开机预计4月份完成拍摄

    2015年3月18日,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演员优秀剧目数字电影工程、戏剧电影《山村母亲》在运城开机。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季国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于波出席开机仪式并讲话。副市长陈竹琴主持开机仪式。

  • 扎根“汉水家园”——访郧阳艺术团团长崔英杰

    记者:很高兴能有机会采访到崔团长!二棚子戏是湖北省特有的戏曲剧种,可能很多读者对这个剧种都不是很了解,所以能否请您先为我们介绍一下二棚子戏的主要特点,包括二棚子戏的起源、分布范围、行当、声腔、乐器、表演等、

  • 用曹禺的创作理念弄戏——荆州花鼓戏《玉堂春》导演手记

    曹禺先生曾多次强调:“戏是为观众写的。”“写戏的人要时刻想着观众,想着观众是否爱看,如果我们写的戏观众不理解、不欣赏,不来看你的戏,那什么都完了。”

  • 濮存昕:不能因为票房高了就去搞戏剧商业化

    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期间,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濮存昕很忙。2015年3月8日他刚刚结束了《茶馆》在新加坡的演出工作,3月i0日就匆匆赶回了政协会场。为了赴狮城演出,濮存昕不得不向政协会务组请了7天假,会程过半后才姗姗来迟的他,反而更加有表达的欲望。

  • 海南公仔戏与台湾布袋戏的历史演进与生存现状之对比

    本文通过对比海南公仔戏与台湾布袋戏的历史起源和演进以及二者的生存现状,为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之路探寻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同时也为在市场化潮流的冲击下,传统民间艺术的自我适应与再生提供一种更加宽阔的眼光。

  • 青春版《牡丹亭》票房夺冠白先勇分享成功秘诀

    2015年3月19日晚,随着永嘉昆剧团《张协状元》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结束,由北京市文化局和国家大剧院举办的“昆曲艺术周”也随之落幕。在这次艺术周中。全国七大昆曲院团竞相争艳,买票走进剧场观看昆曲的大多是年轻观众,而连演三天的青存版《牡丹亭》依旧最火爆。

  • 《牡丹亭》的观众演员都年轻了

    这次参加国家大剧院昆曲艺术周的演出,是青春版《牡丹亭》的第257场演出。从2004年台北首演至今,该戏己悄然走过十年。去年这个时候,白先勇曾在北京师范大学有过一次演讲,专谈十年的艰辛与经验,这篇演讲收录在傅谨主编的《白先勇与青春版》这本书中。

  • 老剧种的青春传承

    “案头”的文学本编好后,还得经过“场上”表演的试验。我们的总导演是有“巾生魁首”之誉的浙昆名演员汪世瑜,他有五十年的舞台经验,由他逐出排演过后,几经修改,我们的演出本终于定稿。

  • 音乐剧《PANDA》重装上阵演绎不一样的熊猫世界

    音乐剧《PANDA》2015年4月12受邀在天津津南剧院举行2015年首场演出。音乐剧《PANDA》是个美丽的奇异故事,讲述一个小女孩的神奇经历。整部音乐剧融入大量中国元素,舞台布景中融入了大量古典元素:竹林、园林建筑、杂技、梨花木等。

  • 京津再现戏剧热 瓶颈仍是剧本荒

    北京的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天津的第二届曹禺戏剧节,让早春这个原本舞台演出的淡季顿时火热起来。戏剧让两个城市的脉搏又一次强力跳出同一个节奏。如果说去年坐着高铁去看戏尚属反常规的突破,那么今年的戏剧联动,将有可能让两地观演变常态。

  • 天津市群艺馆“戏剧空间”上演戏剧体验课——观众登上台 过把演员瘾

    “我虽然喜欢看话剧,但之前认为表演是很专业的事。刚刚参与了戏剧体验,突然觉得我也能演戏!”这是2015年3月在天津市群艺馆“戏剧空间”参加戏剧体验环节后。90后女孩王玉茗的感悟.

  • 崛起新丝路·两会访谈: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李小峰

    值全国两会召开之际.由中国文化交流网、凤凰网陕西频道联合举办的“崛起新丝路·两会访谈”在凤凰网陕西直播间正式启动。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李小峰先生受邀作为“崛起新丝路·两会访谈”的嘉宾。

  • 京剧大咖翁国生:此次来温州演出蛮拼的

    2015年3月底的温州,下着浙浙沥沥的雨。温州市图书馆的“文化会客厅”里,时不时地传来悠扬的京剧唱腔和此起彼伏的喝彩声,鼓掌声。中国戏剧“文华导演奖”、“梅花奖”、“白玉兰主角奖”得主翁国生携两剧主创主演,与温州戏迷畅聊戏里戏外的故事。3月20日、22日,翁国生亲自导演并领衔主演《飞虎将军》及他导演的《雷峰塔》将献演温州东南剧...

  • 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金曼:唱中国歌剧需“中国美声”

    金曼是观众熟悉的歌唱家,当年因主演歌剧《江姐》而荣获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05年底,她在北京大学开始筹建歌剧研究院,经过4年多艰难的筹备,2010年1月,研究院终于成立,5年来,身为院长,她一直不忘探索中国歌剧未来的发展道路。

  • 中国剧坛的“八有”与“八缺”

    前些日子读到一篇文章,题为《戏剧编剧告急——中国剧本创作生态和剧作家现状扫描》(原载《中国艺术报》2014年9月26日大视野版),作者王新荣依据《中国戏剧创作白皮书》(季国平主编)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当代戏剧界“编剧荒”、“剧本荒”的问题作了恰如其分的探讨,看了很受启发。

  • 浅谈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之比较

    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涉及面很广,学问很深,也很有意义和价值,就目前本人所知,这是一个全新的、可以很有创建和深度的研究课题,决非一篇短文能论述的。这晕我仅就近年来对此题目的一些思考,说点拙见。

  • 珍惜那些美好的创造

    2015年3月,四川省川剧院的经典川剧《巴山秀才》登陆北京。这部由当代戏剧家“巴蜀鬼才”魏明伦编剧的经典作品,上世纪80年代首演后,曾在全国各地演出共计200余场,观众达20万余人次。这次用的是四川省川剧院2002年11月重排的版本,该版本也曾受到全国各地观众的好评。

  • “官办戏剧”未必刻板“粉丝戏剧”未必低俗

    早春的京城花枝吐露,代表委员们在两会畅所欲言。有代表提出,要改变文艺评奖“暗箱操作、利益交换”的乱象。

  • 与其规范演后对谈 不如普及戏剧常识

    “演后谈”应该怎么谈?这真是一个伪命题。戏剧是一门现场艺术,“演后谈”已经成为当下大部分观众唯一在现场学习的机会。与此同时,编导演也未必有“教育”观众的义务和能力,他们首先拥有的是艺术表达的自由。再者,“演后谈”本身也构成了“戏外戏”——观演关系在剧目落幕后,依然在剧场里延续着微妙的温度,意趣满满,有何不可?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