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学术论坛
CSSCI南大期刊

影响因子:0.63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学术论坛杂志

主管单位:广西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广西社会科学院
  • 创刊时间:1978
  • 国际刊号:1004-4434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530022
  • 国内刊号:45-1002/C
  • 邮发代号:48-35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广西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政治学研究
  • 行政学研究
  • 哲学研究
  • 法学研究
  • 经济学研究
  • 文艺学研究
  • 历史学研究
  • 行政学研究
  • 后人类的超限人性——《西部世界》的叙事“套路”与价值系统

    《西部世界》电影版和美剧版共有一些叙事程式,可称之为叙事"套路",它保证了原版和改编版的连续性,同时,叙事"套路"也是一种互文性,它强调其中的程式化挪用因素。在科幻文本中,"套路"不仅存在于叙事程式层面,还存在于价值系统层面,它们都可能是陈陈相因的。科幻文本中所展现的后人类状况并不意指未来现实,它只是借助一种未来的关切展现当...

  • 机器,技术与AI写作的自反性

    现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技术增速加快,同时造成人之心智主体地位的迫降。作为人类特有文化行为的写作由此遽变,AI写作正在蔓延成新的异化力量。然而,人工智能写作与人类写作的本质是迥异的,前者看似自由转换大数据,实质上只是编程规定内的仿制。随着智能写作程序从单纯的速度算法逐渐改变为体现出深度学习能力的新个性经验化定制,重思包含着人之...

  • 文学的新危机——机器人文学的挑战与后人类时代文学新纪元

    随着后人类时代的来临,机器人写诗、写小说已经成为客观存在的一种事实。机器人写诗是以逻辑的观念意象替代诗歌的隐喻意象,写小说则匮乏细节的刻画与修辞,机器人文学因此在完美的技术上置换文学的深度语言成为平面化的语言。机器人文学同时伴随图像、媒介、新闻、数字的非语言的蔓延之势,再度加剧文学的语言危机,严肃文学的全盛时代似乎正在宣...

  • 反思与承继:后人类时代重启人文主义传统

    有关"后人类"的表述和阐释依循着不同的视域和立场,呈现出多样化的言说方式和话语形态。不过,可以确知的是,"后人类"之前缀"后",绝非是线性时间链条上的延续和承继,意指"人类的后代";也非是对"人类"这一命名的彻底否决抑或两相对立,指涉某种"非人"。毋宁说,"后人类"关联着人类立基于整体生存和共同未来时,所想象和召唤的某种自由...

  • 中国商法四十年(1978-2018)回顾与思考——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主体与行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过去四十年,中国改革开放前行步伐镌刻的烙印是对"商事",即"营利性活动"的重新认知。中国商法经历了探索与徘徊、争议与创制,逐步走向了肯定与发展。中国商法独创性地构建了多元化的商事主体制度:以"两权分离"为原则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制度;以破产、重整、和解等为内容的企业维持制度;兼顾自身与公共利益的企业社会责任制度。中国商法开拓...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回眸及未来走势——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不断深化,主要表现为制定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形成了执政党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策,构筑了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多元一体的完整格局,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发展的总目标,运用法治思维推进和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铸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国家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

  •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当代中国人的全球意识培育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唤起当代中国人对于人类命运的情感认同和对于共同体的理性认知,也需要激励中国人参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实践中。鉴于历史传统、文化观念与国情现状,当代中国人需要增进对当代世界发展的了解,特别是对人类作为共同体的命运纠葛和利益参差,需要增强世界眼光,培育全球意识,提升共同体观念,以开放的视野、包容的心...

  •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两个决不会”的创造性发展

    马克思"两个决不会"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表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时间和空间上长期并存的客观事实,从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了条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危机和挑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科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的重大问题,在深化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引领世界历史发展方向、推...

  • 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的多维考量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新时代打造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彰显了对人类命运的现实关切,为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和世界秩序变革提供了新思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生成是应对国际话语格局中中国话语缺失的迫切需要,是把握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战略机遇期的必然选择,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彰显中国自信的现实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依靠其鲜...

  • 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的内在逻辑和时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提出并广泛应用于不同场合,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在此过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逐渐形成。梳理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的生成过程,分析其所蕴含的内在逻辑和时代价值,对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升全球治理水平,促进人类和平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有重要的理...

  • 新工业革命进程中中国先进制造业的格局与调整路径

    新工业革命进程和中国制造强国建设过程中,中国先进制造业中电子设备及通讯设备制造业顺应全球产业发展大潮一直有良好发展态势,规模指标、效益指标以及出口指标都有上佳表现,而其他几类先进制造业则表现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出货值方面。东部地区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良好,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企业的技术水平、品牌竞...

  • 制造业升级视角下环境规制对区域绿色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是基本方针,为深入研究制造业升级视角下外商直接投资(FDI)在环境规制影响区域绿色创新能力过程中的传导效应,文章选取2005—2015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西藏和港澳台除外)的面板数据对这一作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来看,随着环境规制力度的提高,区域绿色创新能力整体呈现上...

  • 生产性服务业技术进步推动广西制造业升级的传导效率研究

    文章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技术进步推动制造业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和非参数指数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及分解,从技术进步的视角探寻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的深层动力源。运用传递效率方程对生产性服务业技术进步的传导效率进行测算,探讨是哪些因素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进步,又是哪些因素影响了生...

  • 国家整合与乡村回应——以1961—1965年统购统销制度调整为中心的考察

    统购统销制度在其发展演进历程中,曾面临""时期的危境,国家与农民关系呈现出"失衡"的异动。而这种平衡的打破源于粮食问题和购销政策的嬗变。有鉴于此,国家通过对统购统销政策进行多重调整,实现了对危机的化解。而农民和乡村社会对此既有积极的互动,又有消极的抵制。在这种博弈中,虽未形成国家与农民在这一领域关系的根本良性互动,但使该制...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利用外资思想刍探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利用外资思想,大体经历了萌芽(1927—1934年)、初步形成(1935—1936年)、成熟(1937—1945年)以及继续发展(1946—1949年)四个阶段。其基本内容主要为:利用外资是发展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的正确途径;基本方式是"订立契约";不应受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束缚;应积极灵活地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引资活动等。利用外资...

  •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经济制度研究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条件下实行的以中国特殊实际为基本出发点,以新民主主义理论为依据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综合"联合"与"斗争"的两重性,坚持和维护了统一战线,保证了民族解放运动的伟大胜利。在极其复杂艰苦的环境里,中共以非常务实的方针、政策调整不同经济主体间的利益,实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战时财经工作总方针,明确...

  • 民间法的地理分层与民间法研究的学理架构

    民间法具有地域性已是学界共识。在民间法地域性特征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研究民间法的地理分层特性。在地理分层模型中,民间法规范集合体以及国家法都是由处于不同地理层次的规范所构成的。分层模型的建立,可以为我们的民间法规范考据工作、民间法规范位阶研究以及民间法与国家法关系论研究提供适当的学理架构。

  • 乡规民约的社会治理功能研究——以福建仙游县家训族规为例

    由于乡规民约的理念蕴含于传统文化而内生于乡村家族社会,具有不同于国家制定法的文化特质,而且许多乡规民约的形式往往是家训族规,所以从家训族规以及传统文化的视角来研究乡规民约的社会治理功能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性。在当前开拓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的新境界下,有必要对乡规民约社会治理功能的含义、特征和类型,以及功能...

  • 论新时代制度性话语权的双重维度建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新时代制度性话语权,旨在统合全球与本革发展的双重语境,确立和完善本土治理的话语体系。基于全球语境,西方自由主义民主的价值逻辑在21世纪的全球治理危机中难以自圆其说,主要体现为自由主义民主的先验性与治理危机的现实性难以统合、内部改革的桎梏与后现代主义的双重"迷思"、自由主义民主在国际冲...

  • 需求识别、数据治理与精准供给——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之道

    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治理推动了治理理念、治理制度和治理技术的革新。当前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困境,实质在于缺少对公众基本公共服务真实需求的识别。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导向,在于实现满足公众真实需求的精准供给。数据治理有助于树立深入公众行为的需求识别理念,畅通双向的需求表达与识别制度,提供对差异化需求的精准识别技术,从而实现...

  • 心理资本对公众参与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研究

    文章构建了以心理资本和公众参与认知、参与态度、参与行为为核心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成都市城镇居民1359份有效问卷的实证分析,运用多元回归和路径分析等方法,探索并检验了在公众参与的认知和态度之间心理资本所起的作用。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心理资本在公众参与认知对公众参与行为的影响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不存在调节作用,这为科学引...

  • 论民法典编纂中我国婚姻协议的立法规制

    我国婚姻协议立法应当跳脱大陆法系的法律制度框架,充分发掘、兼收并蓄域外法先进理念及其制度,既应扩张婚姻协议的约定事项范围,充分发挥约定财产制的权利配置和资源配置功能,又应加强对婚姻协议的形式要件和程序要件的规制,保障当事人审慎权衡缔约的法律后果,同时确立蕴涵实效性平等含义的公平原则,保护弱势配偶利益。婚姻协议登记制度的增设...

  • 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司法改革的合法性控制

    党的报告提出"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的战略目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司法改革进行合法性控制,主要是基于法治改革理念和法律保留原则的要求。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司法改革进行合法性控制主要有五种方式:批准、授权、监督、确认、立法。通过这五种方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效地控制了司法改革的合法性...

  • 中美刑事判决书的修辞论证比较

    法律与修辞相伴相生,修辞不是调整语辞的努力,在某种程度上,修辞建构了法律。刑事判决书的修辞论证手段包括理性论证、情感论证和人格论证,其中,理性论证是判决书说服力的主要依托,情感论证和人格论证则是必要凭靠。三者有机结合以寻求判决书最大限度的可接受性是中美判决书共同的修辞目的。但由于受不同法律体系、社会文化传统、语言习惯等因素...

  • 传承 开拓 创新——《学术论坛》改版、改革敬告作者、读者

    《学术论坛》是由广西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辟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文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学科栏目。2017年起由月刊改版为双月刊,每双月10日出版。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