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期刊

影响因子:2.7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杂志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
  • 创刊时间:1994
  • 国际刊号:1009-9603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邮政编码:257015
  • 国内刊号:37-1359/TE
  • 全年订价:¥ 400.00
  • 发行地区:山东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油气地质
  • 油气采收率
  • 综合信息
  • 西湖凹陷平湖地区平湖组沉积相的再认识

    以断坡控砂为指导,结合层序地层分析,综合应用地震和钻井等资料,对西湖凹陷平湖地区平湖组沉积相进行了系统分析,确定了其主要发育的沉积相。扇沉积主要为洪积扇、近岸水下扇和浊积扇,在断陷期早期、中期发育。三角洲沉积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在断陷期中期、晚期发育。潮坪沉积以改造陆源沉积为主,在断陷期早期、中期发育。建立...

  • 葡南油田薄层河道砂岩体分布规律及预测

    葡南油田主力油层葡萄花油层以发育大型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为特征,薄层水下分流河道砂岩体是其最重要的储层。油田开发已进入晚期阶段,但在后续加密钻探中不断钻遇新油砂体,现有开发密井网并不能很好控制油区内油砂体的分布。从构造发育史和地质演化角度分析,研究区水下分流河道砂岩体具有在断块低部位且南北向发育的规律;从地震资料角度分...

  •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原油中性含氮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油气运移

    利用长7-长10油层组原油中性含氮化合物的分布特征探讨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运移问题,以期为该区进一步的勘探决策提供油气运移方面的依据。结果表明,延长组原油的中性含氮化合物在平面和剖面方向均存在着明显的运移分馏效应。咔唑类化合物总含量等含氮化合物的运移参数值表明,研究区原油在平面上由峰2井和白165井向元城地区运移,盆地中心原油向...

  • 鄂尔多斯盆地子长油田安定区延长组长6段沉积微相

    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钻井和测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子长油田安定区长6油层的地层特征、沉积微相类型及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段为湖泊三角洲相沉积,其中长6^4-长6^2为三角洲前缘亚相,长6^1为三角洲平原亚相,前三角洲亚相不发育。长6^2和长6^3是研究区的主要含油层,其分布受沉积微相的控制,在水下分流河道及分流...

  • 灰色关联分析在储层潜力区划分中的应用

    储层潜力区划分是气田科学布井的依据,用传统分类方法对储层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出现评价结果重复矛盾现象。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储层评价及分类进行了定量研究,提出了评价的指标,利用综合评判数学模型确定了储层潜力区的划分标准。以西部某气田为例,通过相关参数计算对储层的潜力区的进行了划分,得到了该气田的潜力开发有利区域,为该气田的合...

  • 车镇凹陷地层压力结构体系

    车镇凹陷普遍存在异常高压,凹陷内不同次级洼陷压力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利用钻井泥浆、测井和试油等资料,分析了车镇凹陷不同洼陷的地层压力结构特征。在单井垂向上,地层压力系统可划分为上部静水压力系统、中部异常高压系统和底部常压系统。在二维剖面上,根据压力的分布可划分为外环常压系统、中环异常高压系统和内环超压系统。结合点面体...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9年第4期要目

    王瑞菊等珠一坳陷古近系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 潘伟义等应用多点测压法研究弱凝胶深部调剖性能 孟庆芬等黄骅坳陷羊三木油田河道砂储层的动态模型表征

  • 博兴洼陷沙四段滩坝沉积体系及其主控因素

    博兴洼陷在沙四段沉积时期是相对独立的断陷湖盆。应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原理,将沙四段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和2个三级层序。在三级层序SI中识别出5个四级层序,下部3个四级层序构成低位体系域,上部2个四级层序分别对应于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三级层序SI以砂质滩坝沉积为特色,可形成于沿岸、湖湾或生长性较弱的断裂下降盘。以四级层序为基本...

  • 滑塌浊积砂体精细地层划分对比方法——以大芦湖油田樊107块沙三段中亚段为例

    大芦湖油田樊107块沙三段中亚段滑塌浊积砂体纵横向上连通性差、相变快,咖大了小层对比的难度。综合地质、测井和地震3方面的资料,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等时沉积的观点,建立了适合研究区的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法。首先在区域不整合面识别的基础上,划分了长期基准面旋回;在井震精细标定标志层的基础上,在标志层的控制下,建立了中期基准...

  • 中下扬子区海相中-古生界烃源岩评价与潜力分析

    依据新建立的有效烃源岩评价标准,对中下扬子区中-古生界的烃源岩进行了评价,分析了烃源岩的分布层位和岩性,详细论述了各层位烃源岩的特点,提出了烃源岩分布的有利层位和有利区块。中下扬子区震旦系-三叠系可划分为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下寒武统、上奥陶统顶部五峰组-下志留统底部、下二叠统、上二叠统和下三叠统共6套主力烃源岩。其中下...

  • 对储层大孔道识别方法的再认识与构想

    储层大孔道的存在对油田注水开发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改善高含水期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实现稳油控水,提高水驱效率,就必须加强对储层大孔道的识别。在研究大量中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地概述了现有储层大孔道识别方法,分析了当前识别方法各自的优越性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现代油藏描述发展要求提出了全新的储层大孔道识别构想——颗粒示...

  • 油田水化学研究在油源分析中的应用——以梁家楼油田和胜坨油田为例

    以东营凹陷的梁家楼油田和胜坨油田为例,探讨了油田水化学研究在油源对比和油气运移研究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这2个油田的水化学分区和油源分区较为一致,油田水以较低矿化度NaHCO3型为主的区块,其原油主要源自沙三段下亚段烃源岩;而油田水以较高矿化度CaCl2型为主的区块,其原油主要源于沙四段上亚段烃源岩。根据构造和断裂发育特征分析...

  • 川东南-黔中及其周边地区下组合烃源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川东南-黔中及其周边地区自晚震旦世早期以来沉积环境受后期构造运动改造的影响很大,对该区下组合烃源岩沉积古环境进行恢复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对研究区样品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泥岩和页岩的稀土总量最高,(∑LREE/∑HREE)和(La/Yb)N及(La/Sm)K等显示,烃源岩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的配分型式,整体上随地层时代变新陆...

  • 泌阳凹陷油田水化学特征及水-岩相互作用

    根据测试资料,泌阳凹陷油田水主要为重碳酸钠型水,有少量硫酸钠型水、氯化镁型水和氯化钙型水。总体上,油田水分为2类:一类为经过水-岩相互作用改造过、矿化度较高的同生水;另一类为被大气降水稀释过、矿化度较低的同生水。泌阳凹陷在2900m处存在一个化学分异面,即在深度小于2900m的地层中,油田水中过剩的Na^+与HCO3^-的物质的量呈近1:...

  • 青城凸起地层不整合油藏分布规律及勘探方法

    青城凸起北部斜坡带古近系与上覆馆陶组为不整合接触,形成了一系列地层不整合圈闭和油藏,但油藏成因、油气分布和勘探方式尚不清楚。通过对地层不整合成因、油气运移和油气分布规律的综合研究,认为地层不整合油藏平面上沿地层剥蚀线呈条带状分布,纵向上各个砂体呈叠瓦状分布。提出井震结合、地层倾角计算和立体几何法计算地质储量等方法描述...

  • 鲁西中新生代盆地充填序列及盆地类型

    针对鲁西中新生代盆地的沉积特征,结合野外地质露头调查及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对中新生代盆地充填序列及盆地类型进行了研究。盆地内的侏罗纪-白垩纪沉积序列是一套以河流相为主的碎屑岩沉积组合,新生代古近纪沉积序列则以湖相为主,河流相为辅。中生代沉积序列形成于低角度拆离断层的上盘,物源主要来自断层下盘,具有轴向和径向水流特征;新...

  • 渤南洼陷沙三段中亚段9砂组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

    沙三段中亚段9砂组是渤南洼陷的重点勘探和含油层系之一。其储层在整个洼陷内分布广泛,含油气性较好,该区义601、义285、义65及义173等井,在沙三段中亚段9砂组试油均见到良好的工业油流,但不同区块储层沉积厚度、物性和油气充注程度不同,成藏条件复杂。以实钻资料为依据,对沙三段中亚段9砂组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及横向变化特征进行了分...

  • 大牛地气田沉积相类型与岸线控藏特征

    为明确大牛地气田砂体的分布规律及天然气藏南北差异分布的控制因素,对大牛地气田沉积相与气藏控制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研究区内存在大量的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确定大牛地气田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平原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在成藏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岸线控藏规律:岸线控制气源分布,岸线控制砂体分布,岸线控制储层分...

  • 胜利油区基岩潜山储集体分布预测技术及应用

    胜利油区基岩潜山储集体发育的控制因素较复杂,造成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空间非均质性极强,分布预测研究难度很大。目前主要应用的预测技术有:基于控制因素分析的地质预测技术、应力场分析技术、相干体分析技术、地震测井联合反演技术和多尺度边缘检测技术等,其原理与适用条件有较大的差异。在对技术进行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针对基岩...

  • 井震约束下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方法及其应用

    为了解决油田内、油田间、洼陷间、凹陷间的地层划分和对比问题,针对地震资料纵向分辨率低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难以在平面上进行连续追踪的缺点,提出了井震约束下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方法。该方法共包括5步:进行研究区地震反射界面的研究;建立地质分层与地震反射界面的关系;地震层序的划分及地震层序对比;在井震约束下进行层序划...

  • 宽方位三维地震采集设计技术及应用

    随着宽方位采集方法在海上的成功应用和实施,宽方位采集观测系统在识别裂隙的能力、成像分辨率、空间连续性、衰减相干噪声和多次波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是陆上岩性、振幅变化、各向异性和小断裂油气藏地震勘探首选的采集观测系统。通过对当前宽方位地震采集方法的文献调研和分析,以及对当前沙特阿美公司野外地震陆上、过渡带宽方位采集所采...

  • 弱边水普通稠油油藏蒸汽吞吐转氮气泡沫辅助蒸汽驱技术界限——以孤岛油田中二北Ng5为例

    通过分析胜利油区弱边水普通稠油油藏处于蒸汽吞吐中后期所面临的问题及转常规蒸汽驱的不利因素,着重剖析了氮气泡沫辅助蒸汽驱的驱油机理,即泡沫不仅能够封堵蒸汽窜流通道,抑制蒸汽超覆,还能提高洗油效率。以孤岛油田中二北Ng5为例,利用CMG数值模拟软件,在室内物理实验的基础上,优化了在井距分别为141m×200m和100m×141m反九点井网的条件...

  • 石油磺酸盐复配体系改善低渗透油藏注水效果室内研究

    针对胜利油区油田部分注水井注入压力高和注水驱替效率低等情况,开展了石油磺酸盐复配体系降低注水井注入压力室内实验研究。对于低渗透油藏来说,由于油藏条件和地层流体性质的差异,使胜利石油磺酸盐在油水两相界面的活性大幅度下降,因此,必须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建立以胜利石油磺酸盐为主体的复配体系。室内实验结果表明,添加少量表面...

  • 涩北气田疏松砂岩气藏原始气水分布的影响因素

    柴达木盆地涩北气田是典型的疏松砂岩气藏,该类气藏为边水驱动,气藏内含有零星分布的夹层水(层间水和层内水),其原始气水分布关系较为复杂。通过对涩北气田疏松砂岩气藏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的研究,分析了储集空间形态、岩石润湿性及气藏成藏机理对原始气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储集空间形态通过毛细管压力对原始气水分布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 复杂小断块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以杨家坝油田为例

    复杂小断块油田具有面积小、断层发育、构造破碎、油水关系复杂以及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复杂等特点。通过对杨家坝油田资料的分析,提出了水淹层测井解释、矿场测试资料分析、动态分析以及数值模拟等多种剩余油研究方法。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滩坝、河口砂坝微相中,其他砂体剩余油分布较少;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含油面积较大的主力油层...

  • 黑油高压物性参数模拟方法及应用

    高压物性参数是评价储层流体性质、计算储量、开发设计、预测油田动态及三次采油不可缺少的资料。根据工程热力学原理,建立了适用于油藏烃类气-液-固三相相平衡的热力学方程,模拟计算黑油高压物性参数,并确定了气、液、固各相逸度的计算方法。胶质和沥青质是复杂的混合物,其化学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目前尚不完全明了,其物性参数在一定范围内...

  • 含CO2原油体系粘度测定与预测

    通过实验和模型计算,研究了CO2对原油的降粘效果,结果表明,CO2对原油有很好的降粘作用;在泡点压力以上,原油粘度随压力的减小而减小,在泡点压力以下,原油粘度随压力的减小而迅速增大,同时,随着CO2注入摩尔分数的增大,原油粘度随压力的变化幅度减小;对于特定油田油样,饱和压力下相对粘度与CO2注入摩尔分数成近线性关系,且对不同油样...

  • 考虑水侵强度的裂缝性水驱气藏物质平衡方法

    在研究非均质水驱气藏水侵模式和机理的基础上,对气藏物质平衡方程进行深入研究,建立了裂缝性水驱气藏的新型物质平衡方程,引入非均质参数和水侵强度系数,提出了裂缝形成早期水侵速度预测方法。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可正确反映裂缝性非均质有水气藏的开采动态,在核算气藏储量的同时,利用早期试采数据可合理有效地预测水侵速度、估计弹性能...

  • 胜利油区新区产能建设特点分析与应用

    新区产能建设在油田开发投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十五”以来的新区产能建设在储量构成类型、油藏类型、品位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有必要对“十五”以来的新区产能建设特点进行分析,为新区产能方案的编制、方案优化、方案经济效益分析等提供决策依据。提出了新区产能建设成效量化分析的新指标——产能系数;以其作为衡量标准,在对...

  • 流动单元约束的剩余油微观物理模拟实验

    在应用相似理论的基础上,将流动单元与模拟实验相结合,对剩余油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机理进行了微观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流动单元之间及同一流动单元内部驱替液总是沿优势渗流通道优先推进,水驱油过程主要存在稳定渗流和涌流2种形式;剩余油分布特征与流动单元类型有关,总体趋势为流动单元物性越好水淹程度越高,剩余油饱和度越低...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