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艺术教育
部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艺术教育杂志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主办单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
  • 创刊时间:1979
  • 国际刊号:1002-8900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00013
  • 国内刊号:11-1188/J
  • 邮发代号:82-109
  • 全年订价:¥ 560.00
  • 发行地区:北京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专家论坛_艺术与经济:艺术经济学之建构发展
  • 问学
  • 艺术学理论
  • 音乐与舞蹈学
  • 戏剧与影视学
  • 美术学
  • 设计学
  • 审美与教育
  • 艺术广角
  • 艺苑长廊
  • 回望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电影发展历程 从建设电影大国到开启电影强国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40年的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中华民族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沧桑巨变,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持续高速发展的历史景观。

  •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主流文化的变迁

    改革开放40年的电影发展史,就是一部电影观念革新、电影文化此消彼涨的历史。根据这一点,陈旭光将40年的中国电影从不同文化话语权的强弱上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到1989年,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占主导地位。第四代导演的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确立自我,第五代导演则反思民族文化,这一时期以第四代、第五代导演为主体。

  • 中国新文艺片:思想和实验的边界和空间

    1978年以后,国产文艺片虽然没有恣肆,但也是电影文化的魂魄所在,形成当代电影史的主屏景观,它们直喻社会生活的变迁、世道人心的复杂,精神张力十足。周安华表示,影片《城南旧事》《苏州河》等,有满满的人生况味隐喻,但表达的是知识阶层的审美旨趣和价值判断,往往走入玩味沉闷的误区,其着重于电影技巧的革命性创制,与现实的勾连较为浅薄,因而与大...

  • 讲好转型过程中的中国故事

    对于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电影,陈犀禾表示,《芙蓉镇》是引起社会最大关注的影片之一,反映了""后艺术家对中国历史所承受的社会沧桑的反思。这种思考在第五代的影片中延续下来,并延伸至对中国历史的思考,如《黄土地》《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20世纪90年代横空出世的第六代导演被一些海外学者称为都市的一代。

  • 新时代,西部电影如何弘扬改革精神?

    40年来,中国民族电影的代表力量就是中国西部电影。在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时候,西部电影恰恰能折射出中国电影民族化表达的发展。对此,张阿利从五个方面将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西部电影进行了梳理和概括。第一,改革开放的时代语境与中国西部电影的诞生密切关联。时代的思潮使得中国电影在新时期形成了新的崛起,它为西部电影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和文艺...

  • 重返20世纪80年代

    40年来,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似乎被研究透了,但是还有一些很重要的研究领域被遮蔽。陈晓云认为,当代中国电影的结构其实在80年代就已初步形成,今天所有的电影类型在那个年代都有,只是不同类型在不同年代的定位、功能不一样。1988年前后,中国电影基本形成了所谓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和类型电影的格局,"主旋律"这一概念是1987年提出的。

  • 中国电影如何进入新时代

    中国电影事业与产业在改革开放40年间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从纯粹到复杂,从国内到国际的伟大历程。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电影的产业布局与整体格局均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40年中国电影与时代互动方式的变迁

    电影和时代之间有紧密联系,这种联系是非常复杂的。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影的发展和改革进程从某些方面看是同步的,从某些方面看也是不同步的。对此,钟大丰指出,不仅要看到这40年的成就,也要看到其中的问题。基于此,他将40年来的中国电影分成三个时期,分别明析其和时代、国家之间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非常辉煌的时代。

  • 中国电影再出发三思

    “20世纪80年代,曾经有很多现实题材的电影都是触及时弊的,但是这些年来这个势头相对是较弱的。最近有两部热门电影是跟教育有关的,即泰国的《天才》和印度的《人生起跑线》。看完以后观众反映:这明明都是我们的菜,怎么先跑到别人的碗里去呢?我们的编导上哪去了呢?如影片《人生起跑线》放映时反响特别好,上海一些小孩正处于幼升小阶段的家长...

  • 继往开来,开创中国电影新局面

    谈及中国电影的发展,路海波颇为沉重地说道:"1973年,拍《大白鲨》的斯皮尔伯格27岁。1975年《大白鲨》公映,改变了整个好莱坞电影的面貌。现在的年轻导演,三十多岁才有可能拍第一部长片。去年十月,《大象席地而坐》的导演胡迁发生了悲剧,今年他的电影入选柏林电影节的论坛单元,大家非常为他惋惜。"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影的进步和成就大家都...

  • 在电影中融入中国智慧和东方文化风骨

    从2012年到现在,中国电影产业一直持续以30%左右的平均增长率领跑全球市场。特别在2017年,中国电影年度总票房已经近560亿元,在全球电影市场起到一种主引擎作用。但是中国在文化走出去的工程上显然存在短板。长时间以来,中国电影跨出国门与世界对话的步履并不大。

  • 40年来中国内地与香港电影的合拍流变

    赵卫防将40年来中国内地电影与香港电影的合拍流变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9年到1989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内地电影人亮明姿态要与香港合拍电影,让世人看到改革开放的决心。当时,廖承志重建福建电影制片厂,与中国香港一个非左派公司合拍影片《忍无可忍》,并在1979年成立中国电影合拍公司。但《忍无可忍》拍完以后并未取得较大反响,因为导...

  • 全球化中国电影的进程

    20世纪80年代,还是大学生的冯应谦第一次看到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这对一直在海外看好莱坞电影的他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当时,冯应谦对中国电影的印象多为艺术电影,其对商业性比较浓厚的中国香港电影产生了一定影响。80年代流传于海外的中国电影,多是以《红高粱》为代表的改革开放时期的艺术电影,这也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开端...

  • “世界一流”艺术学科离我们还有多远

    在"双一流"学科建设的背景下,进入"一流大学"建设的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和进入"一流学科"建设的独立艺术院校的学科建设需要在学科语言、哲学语言、人文语言基础之上,加强同世界学术界的对话,建设与时俱进的国际标准的高校文化、思维观念和学科环境,使中国的艺术家和艺术学者在更自由、更广阔的学术大潮里奋勇搏击、争创一流。

  • 与世界对话的中国陶瓷——“讲好陶瓷上的中国故事”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7年12月30日至2018年1月1日,“第二届陶瓷与文化论坛——讲好陶瓷上的中国故事”学术研讨会先后在南昌、景德镇两地召开。本次会议由江西师范大学叙事学研究中心、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叙事学研究中心、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文博学院和景德镇学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联合主办,由江西师范大学叙事学研究中心承办,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瓷文...

  • 上海美术学院联手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以设计思维促动创新培养

    2018年5月2日,上海美术学院特邀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教师Bahbak Hashemi-Nezhad开设的设计思维RCA IN SAFA研究生创新课程在上海美术学院南院正式开讲。

  • 以高科技开启艺术教育新的未来——高校远程艺术教育联盟启动

    在"互联网+"时代,慕课、微课在各大高校遍地开花,远程艺术教育也借助高科技开启了新的征程。 2018年5月17日上午,"高校远程艺术教育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启动仪式在中央音乐学院圆满落幕。"联盟"的启动,旨在通过高科技互联网钢琴共享"联盟"院校优质资源,通过远程互联网设备,实现联盟院校之间的远程大师课、远程师资培训,以及远程...

  • 新时代一流设计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

    为落实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加快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时代一流设计专业及其课程、教材、人才建设研讨会"于2018年4月14日至15日在全球创意城市"设计之都"武汉成功举办。

  • 略论新时代中国绿色设计育人体系架构

    文章指出,将绿色设计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培养设计人才的课程、教学过程乃至整个教学环境中,从设计价值观、设计思维模式、设计行为方式等方面教化学生,让其具备绿色设计素养与能力。16年来,四川美术学院经过协同研究和深入的实践,在探究新时代中国绿色设计育人体系架构、创建有特色的中国方案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 高校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与实践

    当下设计教育要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需要,需强调转型、提质并存,并加强与各专业的融合。在追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综合价值时,创新性地将设计与其他学科进行衔接,于众多学科中找到平衡点。通过实施创新策略、协同策略、服务策略,形成校内协同、校校协同、校企协同的"专业、行业、企业、职业"立体化设计教育布局,践行多方位、多样化、多领域、...

  • 艺术创作题材与创作者心理情结的关系

    艺术创作的主体是艺术家,而艺术家本身的个性、情绪、情感以及内心深处的情结都会影响到创作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文章从艺术创作题材的社会性、形象性、生活性、塑造艺术典型的情感表现以及创作者的情结对创作风格的影响等方面加以分析,认为艺术创作者敏感的心灵与后天的影响对艺术创作有很深的影响。

  • 论艺术的选择及其对艺术史的影响

    当代对艺术的价值判断是一个多元发声的场域,将艺术放入艺术史范围考察,资本、权力、意识形态、知识型构、文化传统等因素对艺术史的书写和选择评价标准都会造成影响。文章从这些因素出发,分析其对艺术创作及艺术史的叙述造成的影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 为艺术而艺术——基于刘勰《文心雕龙》对克莱夫·贝尔《艺术》的思考

    文章基于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目中,讨论文学(艺术)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思考英国视觉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艺术》中的论断——"艺术本质的属性乃有意味的形式",并提出几点思考。

  • 汉字蛋形说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汉字在过去亦称"方块字",但多年前即已有学者对此论调提出质疑和反驳。文章梳理以往学者如熊秉明、谷岳、章健、符君健及苇白等人的见解,并阐释"汉字蛋形说"的合理性,以期为相关研究的发展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 美术鉴赏教学之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授鱼"式的美术鉴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时代的需求。文章提出批评范式、专业范式、心理范式三种行之有效的美术鉴赏路径,旨在以最简捷的路径引导当代大学生进入美术鉴赏的高级层次。

  • 艺术博物馆的家庭教育项目探讨

    文章通过论述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及作者任职的广东美术馆的家庭教育项目,探讨艺术博物馆作为亲子关系的环境支持系统,应具备的认知、功能和价值,以期使之成为经营亲子关系的理想地。

  • 新时代艺术工作者的使命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呼唤艺术事业的大繁荣,艺术工作者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以强大的文化自信,对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对外以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独特优势,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魅力;对自身要努力做到德艺兼修,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以文化艺术的繁荣兴盛助推中华民族的伟...

  • 艺术类大学生创业倾向的调查研究

    研究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倾向可以为高校有效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依据。文章通过自编问卷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倾向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当前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倾向总体水平较高,在性别、年级、父母是否创业、家庭经济情况方向存在显著性差异,并结合研究结果为高校针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提出建议。

  • 海丝精神融入艺术院校校园文化的实践路径探究

    海丝精神融入艺术院校校园文化,与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具有重大积极意义。实现两者的相互融合需要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制度,使之在相互作用下发挥积极效应,为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提供行之有效的途径。

  • 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传播

    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文化为艰苦的抗战生活增添了色彩,救亡歌曲之所以能够在祖国大江南北迅速传播,得益于作曲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对本民族音乐特色的深刻理解。文章分析了不同时期的抗战形势及其音乐文化,归纳了抗战时期的音乐传播形式。我国抗战时期的救亡歌曲体现了民族精神,凝聚了强大的力量,音乐创作者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自身的贡献。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