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影响因子:0.47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艺术设计研究杂志

主管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北京服装学院
  • 创刊时间:1992
  • 国际刊号:1674-7518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邮政编码:100029
  • 国内刊号:11-5869/J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北京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科学·艺术·时尚
  • 理论前沿
  • 服饰研究
  • 设计与文脉
  • 学术立场
  • 美学思想
  • 书评
  • 教学园地
  • 《时尚的美学经济》前言(下)

    本文译自乔安妮.恩特维斯特尔撰写的《时尚的美学经济》一书的前言。包括高级时尚的世界、审美市场、审美知识以及模特、经纪人和买手等文化中介人方面的内容。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时尚问题,提出新的研究角度和方法。

  • 身体风格(下)

    风格通常与实质对照,因而被视为表面的方式而不是真实的内容。本文挑战了这种风格观,认为风格不仅仅是表面修整或外观技巧,而是深深地植根于自我与社会的表达。身体风格特别容易被视为表面现象,所以,身体本质上通常被描述为表象。本文首先考察了身体风格在传达哲学观念和表达伦理特质方面的功能,然后考察了风格观念内部所隐含的五种逻辑歧义,最...

  • 西方时尚的起源

    西方时尚的产生既非单纯阶级区分可以解释,也非夸耀性消费可以阐明。中世纪晚期个体主义美学和诱惑美学的出现,产生了崇尚新奇和变化的时尚。个体主义美学指中世纪晚期个体意识的觉醒使得贵族阶层特别重视外观的个性化;而诱惑美学指随个体意识觉醒以及对于现世欢乐的追求而形成的男女两性吸引的新观念,随这种新观念而产生的身体外观成为诱惑的力...

  • 为世界提供中国创意

    由《服装设计师》杂志主办的时装艺术沙龙针对当下艺术设计和时尚领域的热点及争议问题广泛召集意见领袖进行交流。

  • 波希米亚精神的产生及其内涵解读

    作为一种审美文化现象,波希米亚精神是浪漫主义思想的延续。立足于审美文化的视域,将波希米亚精神的内涵概括为两个方面:反叛意识和审美意识,本文就此进行论述和分析。

  • 梅赛德斯—奔驰中国国际时装周在京开幕

    梅赛德斯—奔驰中国国际时装周(2012/2013秋冬系列)于2012年3月24日至4月1日在北京举行。在为期九天的时装周中将在751D.PARK、北京饭店等地举办60余项活动。其中,来自国内外的46家品牌和机构、30余位中外设计师以及近400位设计和模特新秀将参与41场时装、6项专业大赛总决赛,

  • 说“窥窗”

    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提到西汉宫殿装饰中有"窥窗"的图像。本文汇集汉唐墓葬中有关的考古发现,分析了这一母题的传承,是关于图像形式研究的一项尝试。

  • 净土信仰衍生图像实例三则——以大势至菩萨的图像学特征为中心

    净土思想是中国佛教中流行长久且深入人心的一个宗派,其中西方三圣是这个信仰的典型图像,对于阿弥陀佛和观音图像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三圣之一的大势至菩萨,学者关注的相对少些。本文拟就大势至菩萨在佛教信仰,特别是在净土信仰中出现的规律进行描述,以期找出大势力至菩萨的图像学特征。

  • 明代的服饰时尚与审美心理的转变

    明代时尚的形成,得益于时尚人物的大量涌现,而苏州更是从整体上引领着当时的生活时尚。就服饰时尚而言,南曲名姬的服饰取向,与代表苏州生活样本的"苏意"、"苏样"相合,成为被大众所模仿的时尚范本。明代服饰时尚有其内在的演变理路,诸如服饰从淳朴转向好美;服饰厌常斗奇,服务新巧;发髻式样随时风而变,出现流行假髻的现象;崇尚奇装异服,进而形...

  • 外来文化影响下的青岛与齐鲁内地服饰文化之比较

    德国入侵以及青岛开埠带来的对外贸易的增加,使青岛受到了强烈的影响。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到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相反,齐鲁内地由于地理、交通、文化背景等条件的限制,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小,各方面变化不明显。在这两种背景下形成的服饰文化变迁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 文脉

  • “祀天祭时则黄袍”略考

    《朝鲜王朝实录》中有大量与中国有关的记载,很多派往明朝的使臣都把在京所见所闻详细汇报给朝鲜国王,其中就包括明朝皇帝在各种场合所穿的服饰。有些属于实情描述,有些则属于使臣的个人推测。本文通过对朝鲜使臣进京期间参加的朝廷活动进行分析,认为使臣所说明朝皇帝大祀天地时穿"黄袍"的叙述并非真实情况的反映。文中还对明代"十二团龙十二...

  • 黑格尔在汉普顿:克利福德·罗斯关于摄影与世界的冥想

    "静止"的飓风、"凝固"的流动,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体验通过摄影技术成为可能,艺术家通过《飓风》这样的作品将不可视的真实转向可视的抽象。作者将罗斯的摄影作品与黑格尔的逻辑对照起来看,发现虽然摄影的本意是描述我们周围的世界,但它却具有倾向于抽象的本质。

  • 给日本画带来新风格的特异画家——谈片冈球子及其艺术

    片冈球子是日本现代杰出的女画家,她以独特的绘画形式,开创了现代日本画的新风格。本文通过对片冈球子从艺道路和绘画创作的梳理和分析,探究这位才华横溢且大器晚成的女画家的艺术人生。

  • 中国为什么这么“红”——关于中国设计的一种色彩分析尝试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红"逐渐自上而下地成为席卷中国大型会展活动与公共建筑的主要色彩。作为一种富有中国特色与政治意味的颜色,"中国红"能够轻易地渲染节日氛围与定位政治基调;但另一方面,对"中国红"进行广泛地、不加选择地运用却也导致了色彩的单一,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设计艺术的形式规律。同时,基于商业宣传与个人利益的膨胀...

  • 施华洛世奇元素的时尚魅力

    本文着重介绍了全球首屈一指的精确切割仿水晶元素制造商—奥地利著名时尚名牌—施华洛世奇的品牌概况,并分别从品牌渊源、仿水晶元素的工艺特点、产品种类、品牌的核心价值理念、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 从天德到人德——由青铜器铭文看西周“德”观念的演变

    西周青铜器因其独特的载体,保留了许多原始珍贵的文字材料。本文从西周青铜器铭文入手,结合青铜器分期断代,尝试分析西周"德"观念的发展演变轨迹。

  • 印度佛教美术系列讲座——第二讲 犍陀罗佛教美术

    2011年6月7日至9日,名古屋大学名誉教授、龙谷大学文学系教授、龙谷博物馆馆长宫治昭先生应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邀请做了三场印度佛教美术讲座。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军教授主持讲座,人文学院讲师王云担任翻译。本文根据第二讲的讲稿及录音整理而成。

  • 蝶变衣裳——评《百年衣裳》

    西方服饰史或文化史中的观念和标准,并不能全部移用于对中国历史现象的解释。《百年衣裳》是袁仄教授和胡月教授两位研究者眼中所认为的史实,是他们对这些史实进行判断与解释时的立场与观点。亲历者的历史理解包含着他/她看法形成的原因,这可以与后来者用以解释同一段历史的理由形成对峙,彼此之间构成挑战。

  • 文化传承创新职能和文化强校战略

    本文是北京服装学院院长、刘元风教授关于大学"文化传承创新"职能、大学的责任、尤其是新时期我校的文化强校战略等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思考后得出的结论,具有指导意义,值得高校领导、教职员工及相关人员认真研读学习。

  • 我的心留在RAVARY——记RAVARY国际珠宝设计工作营体验周

    2011年8月8日~8月18日,笔者有幸受世界最大的珠宝画廊—荷兰Galerie Marzee馆长Marie-José vanden Hout的邀请,参加了在比利时南部Ravary举办的国际珠宝设计师工作营活动。这是此工作营在开展了8年后第一次尝试邀请来自中国的珠宝艺术家。在历时一周的工作营中,笔者首次经历了一场完全不同的对待首饰创作的工作思路,在此愿将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