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影响因子:0.47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艺术设计研究杂志

主管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北京服装学院
  • 创刊时间:1992
  • 国际刊号:1674-7518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邮政编码:100029
  • 国内刊号:11-5869/J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北京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科学·艺术·时尚
  • 理论前沿
  • 服饰研究
  • 设计与文脉
  • 学术立场
  • 美学思想
  • 书评
  • 教学园地
  • 根在传承 重在创新——由博士项目看服装设计教育未来人才培养趋势

    本文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首批博士生毕业为契因,通过梳理与探讨以项目形式培养服装设计高端人才的创新型教育模式在各阶段的推进工作,分析项目培养博士的开拓性和探索性。同时,文章指出北京服装学院博士人才培养的先导性与独特性体现在其以文化传承为根基,重在创新应用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最后...

  • 为什么时尚很重要

    衣服是我们向世界展现自我的一个基础,时尚反映了人性中对突出和融入的基本需求。全球时尚产业代表世界第七大经济体,在2016年,这个行业在总产值曾预估到了难以置信的2.4兆美元。“为什么时尚很重要”已经变成了一个更加重要的话题。围绕时尚的环境、种族、社会和经济问题变得非常重要。文章涉及了时尚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些问题,并且列举了许...

  • 合“礼”性技术:《考工记》与齐尔塞尔论题

    作为体系性的技术文本,《考工记》意味着东周齐国工匠文化思想正式出场,也标志着侯国官方舍“礼”性技术渐趋成熟。《考工记》详记齐国6种官营手工行业及其30类工种,或率先创构了侯国官营工匠文化体系,这包括诸类工种的行业结构、社会职能、造物技术、生产规范、营建制度以及考核评价等早期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元。连同《考工记》的技术体系本...

  • “海派”妓女服饰文化探微——清末民初娱乐文化、“舶来”的摩登与审美情趣

    清末民初的上海是一个“五口通商”的商埠,是西方文化的输入地、中西文化的交汇点,是集娱乐文化、世俗文化、商业文化等于一体的大都市。娱乐空间的建构和娱乐方式的多元,拓展了妓女的生存和活动空间。“舶来”的西式时尚和审美情趣改变了妓女的消费理念和着装心态,成为了清末民初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妓女服饰文化作为一种边缘性文化,以...

  • 合卺之礼——《中华婚俗文化》

    中华民族婚俗之起源、发展与演变,是一个长期且缓陵的过程。而鉴于“合卺礼”是人类生理本能与礼仪文明的完美结合,所以古人则以“合卺礼”作为婚姻的代称。《合卺之礼》包括:缔约之礼、女红嫁妆、婚仪礼俗三个板块。其形式上是一种模拟交合的“合二为一”仪式。“合卺柑,呈现着古人的原始哲理与模拟巫术观念。无论从哲学概念,还是从美德角...

  • 1927—1937年上海地区女子服饰与新女性形象

    本文以民国时期1927-1937年十年间上海地区女子服饰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上海画报》《良友》《玲珑》刊载的1927-1937年的女子服饰图像为主要参考资料,将上衣下裙和旗袍两种主流女子服饰的发展进行分析,进而讨论在这十年间新女性形象是如何塑造的,并最终确立知识女性,尤其是女学生是推动中国近代女子服饰变革的主体,也是塑造近代新女性形象...

  • 南宋女装“大袖”形制特征及符号价值考

    目前学界对宋代服饰文化的纵深研究仍有待展开。大量宋辽金时期的典章制度、笔记小说、绘画图像,以及经考古发掘出的古代服饰实物等资料为宋代服饰的形制文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以四座南宋墓葬出土的服装实物为依托,辅以文字史料及图像考据,从南宋女装“大袖”的称谓考辨及服饰等级、“大袖”的形制特征、形制语言的文化符号价值等三...

  • 鸾凤穿花纹织金锦姑姑冠罩初探——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古116姑姑冠罩研究报告

    本文围绕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鸾凤穿花纹织金锦姑姑冠罩”,梳理对比现存有关姑姑冠的图像和实物资料,就姑姑冠罩的形制、纹样、组织结构展开三方面的研究。经过分析观察测量得到第一手资料,完善藏品信息,并对姑姑冠罩的形制、年代及组织结构做出合理的分析。

  •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近代中原地区儿童云肩艺术探析

    近代中原地区儿童云肩造型别致、装饰精美,用色活泼大胆,民俗意蕴浓厚且极具观赏及研究价值。其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深受中原地区文化的影响,体现出物法自然的实用思想、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祈福求祥的护生意识,是地域文化作用于儿童服饰上的体现,是中原地区传统女红技艺的典型代表,也是母爱文化内容与情感的寄托。

  • 北京服装学院摄影系教师作品选

    我校摄影专业自2004年至今已培养了八届,共计160余位毕业生。他们活跃在纽约、米兰、伦敦等国际一线时尚都市;任职于时尚摄影、广告公司、新闻媒体、影视公司、门户网站、互联网公司、大型图片社、企事业单位摄影部门以及相关高等院校或教育机构。

  • 江浙沪馆藏《鲁班经》十一行本溯源及刊印时间研究

    《鲁班经》作为我国古代民间流传的木工匠造用书,其版本流传过程比较复杂。十一行本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类,与其它版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着明显的区别,且此类版本出现的时间,学界尚未确定。本文通过对江浙沪馆藏十一行本《鲁班经》的版本特征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出版时间进行了推断.

  • 漫画的分格方式———对思维模仿的呈现

    格子,常被漫画的研究者所忽略。在漫画最早出现时,格子作为漫画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便存在了,但直至90年代,漫画家才真正认清格子对漫画的意义。本文以单页漫画的格子为研究对象。探讨漫画格子的美学含义,以漫画作为案例分析,对漫画格子在今天的理解及使用做了较为深入地解读。

  • “耳挖”与“耳挖簪”研究:以魏晋至明考古发现实物为核心

    “耳挖”与‘耳挖簪”均为清洁耳朵的工具,而“耳挖簪”又兼具发簪的功能,考古发现的这类实物以金、银、铜质为主。本文通过对魏晋至明的实物梳理,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这一时期“耳挖”及“耳挖簪”形制演变的规律与特征,并阐述其所反映的造物观念及社会审美风尚,在此基础上,论述魏晋至明挖耳工具演进的文化背景,以期发现这一时期日用器物...

  • 融契之美——高端船舶设计艺术中蕴含的美学精神

    基于船舶的物质层、学理层、精神层的“融契”特征,对高端船舶设计艺术中的功能与形态、创新与创意、船型与结构、工艺与材料、整体与意韵的“融契之关”进行了美学剖析;提出了高端船舶设计艺术“以美驭形”的美学观一以“融契之美”统领并驾驭船舶造型、功能、工艺、技术等限定因素,并融汇自然、人文、环保理念驱动设计创新;为中国高端船舶...

  • 浅析互联网环境下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

    科技促进文创产业向纵深发展,在互联网技术持续创新的背景下,中国的动漫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以客观务实的态度,通过详细的数据和案例整理来分析互联网对动漫产业各个环节的影响。从互联网动漫的发展理念、产品迭代规律、传播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对我国互联网动漫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客观地反映我...

  • 日本出土的吴越国钱做造铜阿育王塔及相关问题研究

    五代吴越国(907~978年)国王钱傲所造铜阿育王塔在东亚诸国的传播,是10世纪佛教艺术交流的重要物证。佛教艺术在传播过程中,形制、图像、意义和功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本文基于日本出土的钱傲造乙卯岁(955年)铜阿育王塔和镰仓时代的金铜宝箧印塔等实物考察所得的第一手材料,对钱傲造塔流传日本的历史过程,抵达日本之后如何与本土信仰结...

  • 《红楼梦》雕版插图的图像叙事塑造

    “图像叙事”的研究方法源于艺术史家潘诺夫斯基提出的“图像学理论”,即透过图像的表层探究其背后深层的人物身份、故事内容、历史背景甚至于文化脉络,被广泛的运用到视觉艺术解读与西方美术史研究中。《红楼梦》代表中国古典小说创造的最高水平,300多年来。从版本、诗词、工艺、饮食等多个研究视角始终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实际上,从印本出...

  • 日本近代画坛之外的艺术巨匠——谈竹久梦二及其艺术

    竹久梦二(1884~1934年)是日本家喻户晓的明星画家,在民众中拥有着极高的人气。作为日本明治末期和大正时期的著名的画家、装帧设计家、诗人和歌人,他创作了从油画、水彩画、钢笔画到挂轴、屏风式日本画等许多作品,还开办了“港屋”这一旨在提升生活艺术品质,吸引大批崇尚新生活、新时尚的市民眼球的体验店。为此,他被称为“漂泊的抒情画...

  • 文化迁徙语境下的中国传统建筑研究——析《盛大的记录:鲍希曼与中国宗教建筑(1906~1931年)》

    本文对爱德华.克格尔博士的专著《盛大的记录:鲍希曼与中国宗教建筑(1906~1931)》选行了评述,试图对该书的研究背景、主要内容、研究视角和特点进行揭示和分析,进而指出,在“文化迁徙”语境之中,对德国建筑师、汉学家、艺术史学者鲍希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年)中国建筑考察和研究的历史遗产再发现的价值和意义。

  • 俄国近代陶艺设计教育与莫斯科高等艺术与技术学院陶艺系

    本文简要回顾了俄罗斯沙俄时期陶瓷工艺美术教育的起始与发展过程,以及在前卫艺术影响下的莫斯科高等艺术与技术工作室(Bxytemac)陶艺系(1920~1930年)10多年的艰苦历程。希望通过对陶艺系教学体制的分析以及学生作品的研究,回顾莫斯科高等艺术与技术学院陶艺系的历史,并呼吁应正视其对世界现代陶艺设计的重要贡献.

  •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镶珠嵌玉、雕龙刻风的苗族银饰极为精彩,宛若流银泻玉,与苗族彩色衣裳相映成趣。苗族银饰种类繁多,全身上下,无所不饰,根据装饰的部位可以分为头饰、胸颈饰、手饰、背饰、腰坠饰、脚饰等。苗族银饰不仅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艺术的物质世界,更是反映出苗族图腾崇拜、宗教巫术、历史迁徙、民俗生活等文化本质。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