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艺术与设计
部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艺术与设计杂志

主管单位:经济日报社  主办单位:经济日报社
  • 创刊时间:2003
  • 国际刊号:1008-2832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00054
  • 国内刊号:11-3909/J
  • 邮发代号:82-273
  • 全年订价:¥ 480.00
  • 发行地区:北京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设计理论·设计管理
  • 视觉传达设计
  • 空间设计艺术
  • 数字艺术
  • 服装设计·产品设计
  • 艺术
  • 传统工艺美术
  • 设计艺术教育
  • 事件

    YSL博物馆在杨树林开幕 一座专门为法国时尚风向标伊夫·圣罗兰(YvesSaint Laurent)而造的新建博物馆,致力于展出他的生活与作品,已在马拉喀什的摩洛哥城市开幕。该建筑由Studio KO设计,与圣罗兰和Pierre Bergé在1980年购买的马若雷尔花园相距不远。场景塑造者Christophe Martin为博物馆设计了大量永久展览空间,展出其同名藏品。博物馆还设有临...

  • 玩意

    巴洛克风格头饰尽显奢华剪纸艺人Asya Kozina参照了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的装饰假发的风格,创作了一系列华丽的头饰,以此向史上最奢侈、最具风格的潮流趋势致敬。艺术家在2015年时曾用纸作为创作媒介创作了服装系列作品,如今这个假发作品是他进行的第二次尝试,通过向高高的纸作品里加入工业化和社会进步的符号,艺术家增添了一种额外的艺术风格。

  • 地图

    奥地利|有一个"大头"的会议中心 位于Asten奥地利的Backaldri的客户信息会议论坛中心由包含大厅和会议厅的方形基座以及悬浮在顶层的两层楼高的自由展示空间“Wunderkammer des Brotes”组成。方形底座是现场浇注的混凝土立面,而木结构的博物馆选择在表面挂不锈钢板。展示空间的设计是基于对一个柜子产生的新奇想法,是一种起源于巴洛克时期的...

  • 设计芬兰

    对于年轻的设计国家而言,芬兰是一个富裕的设计国家,不只是得益于其高度完善的现代主义,还有战后时期其疯狂生长的原始主义。那么,到了现在,是否会有新的设计声音出现呢?芬兰的设计历史可以说是混乱的。假如你在北欧小镇一个高级商店闲逛,肯定会喜欢上带有束缚感的现代主义风格的Teema盘子或Kartio极简系列玻璃.

  • 设计未来由心伸展 2017荷兰设计周——荷兰设计总是比你想的多一层面

    从2005年开始,荷兰设计周(Dutch Design Week)在每年的十月下旬,都会在荷兰南部的科技和工业城市埃因霍温(Eindhoven)的各处举办各种不同的活动。历届荷兰设计周都会把目光聚焦于未来,这也是在这座以高科技著称的城市举办的设计周与世界上其他设计周所不同的地方。以创新驱动,并且面向未来的设计在荷兰设计周上获得了宽阔舞台。

  • 设计,应追随灵魂和感受

    交流设计向来是荷兰设计中最具实验性的部分之一,而且这一实验性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保持了超过50年的时间。一代又一代设计师从先锋成长成大师,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获得过荷兰设计奖的加冕。在今年的荷兰设计奖交流设计项目的获奖提名名单中,有传统的海报设计项目、书籍设计项目、网站设计项目,还有互动的媒体设计作品等。

  • 从心感触设计的美好

    在设计已经成为一门“显学”的今天,设计的内涵和外延早已经超越了许多人的想象。设计不再只是面向产品、平面和环境等有形的方面。对于提升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各种体验,也是凭借设计之力止于至善的追求。在国内很多培养设计师的学校中,这两者已成为专业方向和课程内容。在国外,服务设计和体验设计早已经成为众多设计师的工作内容。在今年...

  • 飞吧!荷兰新时装!

    打开2017年荷兰设计周的展览目录,不觉发现主办方刻意地将时装设计部分的展示“去商业化”。广为人知的一众荷兰时装品牌,不论是Denham、United Nude、Scotch&Soda,包括G-Star皆未在这一设计周中进行任何露出。这样纯粹地讨论时装和材料的设计,听起来像是时尚界的一场学术会议。但这个诞生伟大设计意识的国家总是有着令人惊喜的先锋意识,在整场...

  • 食品设计,是种态度,是种精神

    荷兰设计周让人十分关注的一个原因,也许是他们一直所坚持的态度和精神,既反映着荷兰文化和荷兰人的性格,也反映出他们对世界的博爱和真诚。荷兰设计基金会(Dutch Design Foundation)负责人Martijn Paulen表示:“如今的世界非常复杂,充满了种种挑战,在这种环境下,突破性思维尤其重要。拥有创新思维的设计师,对我们的未来至关重要。

  • 广告的创意真实力

    “第58届年度大奖所展现的是创意的真实力。”克利奥(Clio)总裁尼科尔·珀塞尔(Nicole Purcell)表示,“许多获奖者,都能了解到这个行业的重要性。为了将计划实现,他们都展现出了勇气与胆量。在克利奥,对于这些能让我们每年365天都思考和感受到的作品,让我们感到无比骄傲,致敬于万分的荣耀。”如在全球广告业界最受推崇、最富盛誉的克里奥大奖...

  • 杰瓦卡·斯特普托:挖掘日常的童书艺术家

    今年,堪称“绘本届奥斯卡”的美国权威儿童绘本大奖凯迪克奖(Caldecott Award)将金奖颁发给了一本名为《发光的孩子:青年艺术家让·米切尔·巴斯奎特的故事》(Radiant Child:The Story of the Young Artist Jean-Michel Basquiat)的传记题材绘本,作者是杰瓦卡·斯特普托。

  • 设计新秀,必有我师焉

    在籍设计学生,改变世界的理想最热衷。而iF设计新秀奖所提出的参赛主题,就正中其下怀。对从城市到公益、医疗到智慧型居家,多样性的主题聚焦不仅显示出社会正面临的挑战之广,也试图表明了一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考虑方式,才能创造有效的解决方案。号称为全球设计领域中,规模最大、最具声望的新秀设计竞赛之一。

  • 之禾的日常

    在去程的飞机上,本着了解资料的态度读完了资深媒体人洪晃主编的《之禾的秘密》,但这本书里把之禾讲的太好了,比如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一直坚持使用环保面料,坚持使用植物染,坚持把好的面料,品质第一的商品带给大众;比如他们的设计理念一直都是“不过分设计”,简单的东西最难做,想要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含蓄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之禾一...

  • 比尔·维奥拉的光晕

    在摄影和影像之间是否存在一条绝对的,由两种媒介本身的特质引发的界线?在摄像技术发明以来,这个疑问成为图像制作者们津津乐道的迷思。对于很多在二战后崛起的图像理论家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摄影和影像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先天的界线,因为两者都是在一个单位时间内使用机械装置从现实中攫取一部分景观来构成图像的。相机的快门正是实现...

  • 尼弗·布朗:现代主义社区住宅先锋

    月前,英国皇家建筑学会(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将2018年的皇家金奖(Royal Gold Medal)颁给了建筑师尼弗·布朗(Neave Brown)。作为英国建筑领域的最高荣誉,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的皇家金奖往往都会颁发给那些在其一生的工作中推动建筑领域发展的人。自从1848年皇家金奖首次颁发以来。

  • 反永恒回归日常生活的临时城市

    无论是古代传说中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这样的叙述里,还是现代功能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在《光辉城市(La Ville Radieuse)》中所描绘的壮阔图景中,城市作为人类居住的空间单元和生活的场域,无不包含一个宏大的愿景。伊拉克里翁(Heraklion)、巴比伦(Babylon)、雅典、特洛伊(Troy)...

  • 蕾丝:迷失的浪漫主义情怀

    时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岁月的一种轮回,“复古”、“中世纪”、“古着”等颇具历史感的词汇近几年不断被提及,这不自觉的也引起了人们对传统工艺与经典面料的兴趣,其中便包括蕾丝这一最早可追溯到16世纪的高级面料。蕾丝最早出现的起因是什么,她在欧洲社会中又曾经有着怎样的地位,这些都成了蕾丝历史中为人津津乐道的片段。

  • 东山公寓业主和德国厂商见面酒会 引领豪宅品质革命

    随着中国高净值财富人群的快速增长,豪宅表现出日益旺盛的市场需求。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泛豪宅市场,正处在一个矛盾的“自我标榜时代”。一方面,每个豪宅项目都在为自己的产品发声,以“工匠精神”、“精工品质”、“高规格选材”等一系列词汇来标榜自己的产品;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商与置业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等,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以次充好的“伪豪宅...

  • 仙境奇遇 以爱丽丝之名重望香港

    香港刺点画廊(Blindspot Gallery)展览《仙境奇遇》(Tale of the Wonderland)通过《白手套》(White Glove,2017)、林东鹏的“兔子洞”、《醉生与梦死》(Drunken Life Dying Dream,2017)、庄伟的《降落训练》(Falling Exercise,2016)和《帮!帮?帮.》(Help!Help?Help.,2016)、梁志和的喷墨打印作品“灰水”。

  • 思考的隐喻:计算机时代的艺术与设计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在11月份开启了一场展览,名为“思考机器:1959-1989,计算机时代的艺术与设计”(Thinking Machines:Art and Design in the Computer Age,1959-1989)。“Thinking”应有双重语境,一重以机器作为自身——会思考的机器,一重也将人作为自身——重新思考机器。这个展览在人工智能热和虚拟现实热的今天,具有重要的反思...

  • 劳拉·欧文斯:如何使结构主义失效

    最近,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来自洛杉矶的劳拉·欧文斯(Laura Owens)在其个人网站中公开了惠特尼美术馆的展览邀请函,信中赞许欧文斯在过去二十年间,凭借单纯的好奇心,特立独行的幽默感和富有感染力的欢乐持续地转变着她的绘画实践,并开创了一种具有创新性,也备受争议的绘画方式,以巨大的能量革新了人们对于绘画的认知。

  • 有趣的灵魂将被带入未来:伊利亚和艾米莉亚·可巴科夫夫妇

    在《不是每个人都会被带入未来》(Not Everyone Will be Taken Into the Future,2001年)的假想里,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资格参加夏令营,正如革命时期并不是每个艺术家都能被允许坚持自己的创作。动荡的革命时期,艺术家的存在就像社会的心跳,是除了变乱之外证明文化鲜活存在的新鲜血液,艺术家之所以被称为文化意识的引导者也正是因为他们通过艺...

  • 蔡国强纪录片《天梯》在院线上映

    今日前,关于中国艺术家蔡国强的纪录片《天梯》在全国院线上映。这部纪录片由奥斯卡奖导演凯文·麦克唐纳(Kevin Macdonald)耗时两年,从纽约、布宜诺斯艾利斯、上海、北京、浏阳到蔡国强的家乡泉州,遍访艺术家的工作现场及其亲友、工作伙伴和专家,深入蔡国强的工作和生活,并从数千小时的珍贵历史影像素材撷取精华,讲述蔡国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从...

  • 我的话语:我们如何生活在言语的世界

    2017.09.17-2018.02.04∣亚特兰大设计博物馆言语中的元素——文本——是我们在日常生活的每一瞬间和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中借以表达自我和首要方式。我们的远古祖先即以语言的符号来记录和标示个人经验。今日,我们个人的视觉叙事是一种基要的生活部分,我们用文字及其各种形式来定义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受。我们所生活的环境。

  • 勃鲁盖尔:描画世界

    老彼得勃鲁盖尔是16世纪尼德兰最重要的画家。他的绘画展现了那个时期的政治、社会和宗教的深刻变革。他以讽刺的、现实的、富有感受力的以及深刻批判的态度,描绘那时那地的人们所面对的人间悲剧。展览以老勃鲁盖尔带八十件作品向观众们呈示老勃鲁盖尔的绘画艺术和他所在时空的生活图景。许多展品来自于世界各大博物馆和美术馆。其中,他晚年的...

  • 神祇和英雄: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中的古代神话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古代的众神、英雄勇士和人间的统治者们的视觉形象。14、15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重新尊崇古代希腊和罗马的知识、文学和艺术的时代。文艺复兴艺术家们努力模仿和超越古代艺术巨匠,他们学习古代雕塑和建筑,把古代人物形象、古老神话和历史事件作为创作的题材。他们也把古代的神话传说作为现实世界的道德和...

  • 从达·芬奇到马蒂斯:罗伯特·勒曼的大师作品收藏

    展览以从文艺复兴到二十世纪早期的线索,展现了欧洲绘画大师,诸如列奥纳多·达·芬奇、丢勒、伦勃朗、蒂耶波洛、安格尔、修拉和马蒂斯等的作品。罗伯特勒曼的约六十件藏品,反映了欧洲绘画在风格、技法和流派的演变。这些展品向观众表明了艺术大师创作的方方面面,比如从达·芬奇的《熊的研究》中展现了画家对于艺用解剖的探索,从丢了的自画像...

  • 赵孟頫书画特展

    赵孟頫素有博学多闻、操履纯正、文词高古、书画绝伦、旁通佛老之誉。对于书画,赵氏用力最勤、最深。绘画上,他就绘画创作的表现形式明确提出“书画本同”“以书入画”的艺术观点:书法上,针对南宋笔法大坏的颓势书风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加以扭转。他所倡导的艺术主张对中国艺术发展的贡献尤为卓著,与之相呼应,其绘画山水、人物、花鸟、鞍...

  • 大英博物馆藏埃及木乃伊:探索古代生活

    古埃及是充满神秘色彩的古文明国度。木乃伊,更是数千年来大家从未停止关注的议题。“大英博物馆藏埃及木乃伊:探索古代生活”特展,将完整呈现远古时期的6具木乃伊、棺椁、陪葬品及石碑等超过200件物品。通过电脑断层扫描技术(CT)介绍六具生活在公元前900年至公元180年的木乃伊,藉由透视古埃及尚未公诸于世的秘密以及探索当时埃及人的生活...

  • 人间处处有如意:龙美术馆如意与瓷器特展

    “吉祥如意”“万事如意”“新春如意”等祝语是华人文化圈无论是平时或年节最常用的祝福吉祥语之一,而今日我们脱口而出、习以为常的“如意”二字,实则承载着自古以来深邃又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如意”与今日生活中俗称的“痒痒挠儿”、古代文献中所谓“爪杖”的搔背工具有着密切的关联,从各种文献上的记载可知如意为古代僧侣用于讲经时记...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