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语文学刊
省级期刊

影响因子:0.38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语文学刊杂志

主管单位:内蒙自治区教育厅  主办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 创刊时间:1981
  • 国际刊号:1672-8610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邮政编码:010022
  • 国内刊号:15-1064/H
  • 邮发代号:16-52
  • 全年订价:¥ 163.20
  • 发行地区:内蒙古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文心雕龙》研究
  • 语用学
  • 中国文学
  • 外国文学
  • 语言学
  • 教学经纬
  • 王世贞对“辞达论”的承继和发展

    王世贞早年重“辞修”,晚年承继孔子、苏轼“辞达”论,以境界、自然阐发“辞达”之旨,将“辞达”提升至一新高度,袁宗道等对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存有误解,以“辞达”反驳王世贞,实有隔靴搔痒之嫌。

  • 超然于物外无往而不乐——从《超然台记》看苏轼对现实人生的超越

    《超然台记》是苏轼散文中的名篇,该文明确阐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超然于物外,无往而不乐,这也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真正领悟和对人生价值的深沉思考。这一思想既是他在朝廷激烈党争中急流勇退的经验总结,又是他以后战胜人生道路上遇到的种种劫难的思想武器。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苏轼才能始终笑对人生,超越于一切荣辱、祸福和得失...

  • 理想悲剧的主角与证人——论甄宝玉与贾宝玉之关系

    贾宝玉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孤独者形象,为了摆脱孤独,他不断地寻求同类。从关学角度讲,甄宝玉则是为了证明同类之不存而被创造出来的人物。贾宝玉是追求理想招致毁灭的悲剧主角,而甄宝玉则是证明悲剧成立的媒介。

  • “心学”与“无父者”——论《金瓶梅》中的两个重要背景

    在《金瓶梅》中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有一个重要的背景,那就是他们都是“无父者”。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缺乏一种“规训”与“引导”,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当时思想背景“心学”思潮的泛滥有着微妙的联系。

  • 论中国哲学之“合知行”的特点

    中国哲学受其独特文化的影响,一切方法论和世界观都从生活实际出发,故而形成了超越知性的、科学的层面,达到道德的、形而上领域的实践理性哲学。知行合一是这种实用哲学的本质特点。

  • 左思、鲍照诗作中的寒士牢骚呼声浅析

    门阀等级制度在魏晋南北朝之世甚为流行,左思和鲍照虽其所处时代不同,环境各异,但两人的人生轨迹、两人笔下的牢骚呼声却是何其的相似,而且很有其独特而内在的价值。本文拟以浅析左思、鲍照两位寒素诗人诗文中特有的牢骚与怨言。

  • 郭象论“逍遥”之道

    郭象在《庄子注》中对庄子的“逍遥观”进行了全面的改造。一是逍遥的载体发生了变化。在庄子看来大鹏和至人、神人、圣人是逍遥的载体和象征,郭象则认为万物皆为逍遥。二是实现逍遥的方法产生了变化,无需庄子式的“心斋”和“坐忘”,只要内心自得,做到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就好。郭象的逍遥观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满足了社会和个体的...

  • 李商隐文集中与道教有关典故的运用

    李商隐是一位道教信仰者。他自少年时代就亲自参加过道教的养炼实践,入仕后也一直与道教保持着密切联系。视道教为其精神寄托,一生与其纠缠交接,未曾分离,道教极大地影响了他超俗的人格,情感,思维与审美。他的学道经历及其对道教典籍的理解铸就了他魅力独具的作品。

  • 咽露秋虫 舞风病鹤——黄仲则诗歌审美意象解读

    意象是文学作品中渗透了审美主体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情感的物象,一个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有时取决于他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清朝乾隆时期著名诗人黄仲则,其诗风深挚弯曲、郁愤淋漓,诗中频繁运用了一些独特的审美意象,主要有秋虫与鹤、星与月、鱼龙与病马、秋风、烟露、蓬絮等,其诗歌中的这些意象既象征着他独特的人格和心态,又体现...

  • 析陆游的海棠词

    在陆游的一百多首词中,有三首咏海棠词,描绘了词人在四川生活时期放纵不羁、寄情山水、饮酒赏花的一段岁月及离川后对四川生活的怀念之情,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情志。

  • 忆昔懵懂方少时——魏源早期乡居诗创作

    山水诗和政治诗是魏源诗歌的两个主要部分,这些诗歌大多创作于他游历之时,为官之后。可是他早期在乡居时创作的一些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从这些乡居诗中可以看到作者在人生之初的经历和思考,对了解魏源的思想有所启发。

  • 议潘岳的《悼亡诗》

    中国悼亡诗歌从西晋潘岳开始,专指悼念亡妻之诗。潘岳冲破了封建礼教的种种藩篱,写出了具有生生世世情愫的悼亡之作,并对后世悼亡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 论儒商精神的复兴与明清小说中的儒商形象

    广义地说,儒商指商人群体中自觉以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指导商业经营实践。不断以儒家思想文化充实自己,具有鲜明儒家君子人格和儒学气质的商人;狭义地讲,儒商指商人群体中早年投身儒业,后来以经商为职业和谋生手段,在经营活动中坚守儒家价值观的商人。明清以后,儒商精神得到复兴,儒而贾,贾而儒,儒贾相通,士商合流的社会趋势,为儒商的大...

  • 《诗经》对答体研究状况小述

    基于当前《诗经》对答体的研究状况,据其研究形态分为随文标出;梳理出单篇作品阐释史的小专题;将《诗经》对答体作为整体研究对象,予以系统理论观照的专论等三种类型。并提出明确研究范畴、发掘理论自觉历程、以对答体眼光重新梳理《诗经》、从对答体的角度与早于或同时期的典籍进行比较研究等四点建议。

  • 品读辛弃疾的幽默

    辛弃疾的幽默词,或是严肃人生的另类抗争,或是悲情人生的喜剧式宽解,或是游戏人生的童稚式打趣,别有一番美学风采。品读辛弃疾的幽默,有时比读他慷慨激昂的爱国词更能体味到欲哭无泪的无奈与悲凉。

  • 论《唐诗品汇》的选学价值

    高棅的《唐诗品汇》是明代一部重要的唐诗选本。高棅在总结前代选诗经验的基础上,为学诗者提供了最佳的阅读范本,更为后世的选家建构了有效的选诗模式:一部主流的诗歌选本,既要宏观地展现诗坛的全貌,又要清楚地标明这个时代诗坛的主导风格;借助于选本,选家必须在他人的诗歌作品和自己的诗学观念之间构建起一种动态循环;无论选古代诗歌还...

  • 李嘉祐诗歌用韵考

    李嘉祐中唐时期一位声名卓著的诗人,现存诗132首。运用与《广韵》和王力考证的隋-中唐音系进行比较的方法,可以看出李嘉祐诗歌用韵的一些特点,这对研究中唐时期的实际语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李贺诗歌色彩词的语法研究

    李贺诗歌中的色彩词向来为人所关注,但是研究多集中在色彩词的象征、情感义方面,很少从语法方面研究。本论文借鉴现代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特点,并解释在色彩词的使用中表现出的语法和语义的内在联系。

  • 析《镜花缘》的喜剧色彩

    清才子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涉笔成趣,令人捧腹处俯拾皆是。这种喜剧色彩体现在文中的多个方面,如人物关系的配置和反讽、漫画、夸张、变形等手法的运用。产生这种喜剧色彩的原因,既与作者“心有余闲”、“以游戏为事”的创作态度有关,又和当时清朝的文化风习、社会背景有关。

  • 析苏、辛词对婉约手法的继承与融合——以《念奴娇·大江东去》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为例

    在词学界,苏轼和辛弃疾是公认的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许多豪放词作往往流露出和婉之音,呈现出刚柔相济的风格特点。综观全貌,苏、辛词从所写题材、所抒情感、所绘意境方面都对婉约手法有所继承和融合。

  • 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理论基础的思考

    探讨文艺学美学的理论基础,要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探讨为旨归,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还要坚持意识形态论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

  • 文学语言的图像化突围

    在重图轻文的读图时代,文学面对图像的挤压,不得不走上自变求新之路,不得不借鉴影视网络传媒的优势,追求图像化,通过这一自适性的改变,传统文学从强传媒的困囿中找到了突围的可能,继续向前发展,发挥着其影响力。

  • 析视觉文化时代人们的“看”心理

    当下我们进入读图时代,图像充斥着我们的眼睛。这跟人们的心理因素有很大关系。笔者从“看”行为本身、“看”的方式、内容及效果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诣在阐释视觉文化产生与人类心理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

  • 析影视作品中的“方言热”现象

    围绕影视剧是否该使用方言的问题,社会各方面人士已经讨论了很久,不管结论如何,当前的现状是方言在沉寂一段时间之后,又以高调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成为越来越多影视作品创作者的首选。“方言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本文正是以此为背景,从运用方言的合理性和有利之处寻找出现“方言热”现象的依据,进而辩明“方言热”的原因...

  • 一代儒将典范——谈《亮剑》中赵刚形象

    由小说《亮剑》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塑造了血性男儿群像,其中文武双全的独立团政委赵刚,尤以独特的个性而具亮色。赵刚虽然年轻,可革命经历丰富。他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很有涵养;他沉稳冷静、有敏锐的军事头脑却也不乏过硬的军事本领;他在生活中更是“胸阔如海,气静如山”,这一切就勾兑出他作为战场儒将所具备的全部风度与魅力,成为那一时...

  • 今天中华文化传播中需要的传教士精神——从《来华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得来的启示

    在明清,即使中国的社会发展的步伐开始变得缓慢,中国人对于自己的文化却有着绝对的信念,对于外来文明始终处于不积极或是排斥的状态。就如同今天的西方对于东方文明,或许好奇或许新鲜却始终拿着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探究这个世界。在当时的情况下,西方的传教士是如何传播他们的文明的,对此的研究将会对今天我们如何传播自己的文明...

  • 现代汉语四种“好V”结构

    “好V”分为4种:表“V起来使人满意”的“好V”,如“好看”;表“V起来容易”的“好V”,如“好办”;表“(施事)喜欢做某种动作行为”的“好V”,如“好学”;表“某种情况经常发生”的“好V”,如“好晕车”。前两种“好V”的“好”念上声,后两种“好V”的“好”念去声。念上声的“好V”有否定形式“不好V”和反义形式“难V”。在否定强...

  • “VP+来”中“来”的历时考察

    通过对“VP+来”中“来”的历时考察,认为这个句式自先秦就已产生,最初“来”表示“由远及近的到达义”。随着两汉以来“VP+宾语,+来”和“VP+来+宾语:”句式的出现,“来”开始实意虚化,直至唐代“到+处所+来”句式的产生,“来”完成了虚化的过程,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朝多样化方向发展。

  • 河南方言词“抹儿”探源

    在河南方言中,“抹儿”一词有“能力、本事”的意思,该词在《金瓶梅》中就已出现,徐州等地也在使用,但其得义缘由一直还是个谜。本文从方言出发,对“抹儿”追本溯源,认为其义来源于古代武将的标志性头饰“抹额”,由此引申出“能力、本领、本事”之义,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语音的连读同于“抹儿”之音而最终记作“抹儿”。“抹儿”和另一方言...

  • 汉语反问句语用功能研究述评

    反问句是现代汉语中十分特殊而又应用广泛的一类句式。因它在现代汉语中的特殊地位,得到了许多学者的重视,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本文将基于很多学者对反问句的语用功能的探索,从否定说、强调说、多功能说等三个不同的角度对反问句语用功能的研究进行简要分析和概括。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