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语文学刊
省级期刊

影响因子:0.38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语文学刊杂志

主管单位:内蒙自治区教育厅  主办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 创刊时间:1981
  • 国际刊号:1672-8610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邮政编码:010022
  • 国内刊号:15-1064/H
  • 邮发代号:16-52
  • 全年订价:¥ 163.20
  • 发行地区:内蒙古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文心雕龙》研究
  • 语用学
  • 中国文学
  • 外国文学
  • 语言学
  • 教学经纬
  • 论《诗经》、《楚辞》女性形象审美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标准,不同的审美标准根植于不同的社会土壤,审美的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母系氏族的结束,父系氏族的建立,女性由“统治者”地位逐渐沦落为男人的附属品,相对应于女性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女性的人体美、品德美、装饰美、性情美等方面来对比观照《诗经》、《楚辞》中的...

  • 从班固到左思——略述汉代至西晋咏史诗发展

    咏史诗应处理好史实和作家自我的关系。班固诗概括史传,建安诗以史见性。正始诗寓理于史,左思诗借史咏怀。通过考察汉代至西晋咏史诗的发展状况,可以归纳为两大特点:一是由客观叙史到抒发个人情怀,二是作家对史料的艺术改造越来越自觉。汉代至西晋实为古代咏史诗重要的发展时段。

  • 随物赋形——苏轼散文的创作原则

    苏轼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天成”的审美取向促使作者遵循“随物赋形”的创作原则。“随物赋形”就是要艺术家尊重表现对象的特征和规律,准确而又自然地表现出对象的形态和特征。它以艺术形象的刻画应合乎自然为最高标准,因而随物赋形必然要求创作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兼备。

  • 真挚与清新——韩偓与其《香奁集》浅论

    晚唐韩偓的《香奁集》,后世论者多持批评态度,以淫靡论之,认为其与诗人人格不符。不可否认诗集中确有一些游戏狎邪之作,但毕竟为数甚少,其多数诗主要乃在言情,具有一种对人生的普遍关怀,不但不与其人格相悖,而且与其重情人格一脉相承。这些诗情感真挚,风格清新婉丽,在晚唐崇尚靡丽的诗坛独具特色。

  • “永嘉四灵”诗情感特征之探究

    “永嘉四灵”是南宋中后期的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其诗歌情感特征是多方面的,既有写景咏物与酬答应和之诗,又有叹穷言志与悲时怜民之诗,在宋代诗歌史上留下了不可忽视的一页。

  • 《小山集》的离别相思情

    离别相思作为《小山集》词作表现的重要内容,作为晏几道多愁善感性格的展现和对自己境遇的真实抒写,集中体现了小山词的重要特点——真即感情真挚。本文从三个方面探究晏几道是怎样尽情抒发离别相思之情的。

  • 孔子的语用观

    “言语”在孔门中占有重要地位,孔子在对待伦理政治方面非常重视教育弟子注意言谈或说话,这在《论语》中有全面的体现。从“言谈的原则”和“说话的方式”两方面阐述了孔子的伦理语用观。认为孔子认识到了语言使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一套调节人际关系的语言使用的原则和方式,这是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

  • 陶渊明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作为两汉以来中国文化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对陶渊明有深刻的影响。他的五次出仕,以及坚持人格理想的完善,显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他的躬耕田园和追求个人精神的独立又超越了儒家思想。

  • 《货殖列传》中创业思想的启示

    《货殖列传》出自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无论如何赞美司马迁的经济思想都不为过。司马迁清晰的经济自由的思想,对商人的看法,对现代人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 心灵的没落与人格的分裂之痛——吴伟业《过淮阴有感》(其一)赏析

    吴伟业经历明清之际朝代更替的变故,在仕隐的选择中艰难徘徊,终因性格软弱等原因而出仕新朝.成为一生悔恨痛苦的根源。《过淮阴有感》(其一)传达了个体没落心灵难以言传的痛楚,具有一种摄人魂魄的情感力度。

  • 李白的“独酌”诗浅论

    独酌是李白饮酒诗中屡屡提到的意象,反映出诗人飘逸洒脱形象背后更深刻的心理。这些的独酌诗中既有诗人对怀才不遇的人生的感叹,又表达了诗人生命的孤独感,而独酌又恰恰是这种孤独感最好的排遣。

  • 女性文学批评:由“女性意识”到“性别诗学”

    新时期以来的女性文学批评,性别意识一以贯之。之初,作为对特定历史时期“男女都一样”的性别观点的反拔,批评话语侧重女性立场的强调,女性意识的阐发。90年代以来,批评话语渐渐转向“社会性别”,研究中更倾向于男性权力的批判和性别差异的解构。近年来,“性别诗学”理论渐渐浮现,强调性别属性的阐释与其他范畴的结合,并谋求双性差异中...

  • 梅娘小说创作与日本文化的渊源

    梅娘,抗战时期沦陷区众多杰出作家之一。但在中外文学史上并未引起广泛的关注,梅娘的研究还是有着极大空间的。梅娘留学日本的经历,对其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梅娘小说中体现了日本文化中的“私小说”、无常观与虚幻美、委婉的叙述与朦胧的氛围。

  • 构筑文章审美形式的路径

    文章审美形式展现,需要建构完整的结构,建构简练、流畅、错综和富有韵律的语言,建构文字行款的格式美、文字组织的形式美、标点美和字迹美的文面。

  • 析韩少功“马桥世界”中的底蕴——以《马桥词典》和《暗示》为例

    韩少功以其独特的思想和经历构建一个属于他自己也属于世人的“马桥世界”。在以往的研究中,绝大多数研究者从其作品文体、语言等极为显著的层面进行分析,而绝少从作者的角度把握作品在更深层面上的底蕴。本文避开作品语言和文体所限制,将作品中弥漫着的沉重、怀乡和反思的笔调为切入点,深入分析。

  • 自由率真的咏叹与寻求——赵竹青短篇小说《鸟人》的主题探讨

    赵竹青的短篇小说《鸟人》通过对胡波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并借助乌这个极富隐喻意义的意象,来寄托作者对自然生命力与自由生活的寻觅与追求。全文的情感基调平淡、节制,其间又潜藏着一丝无可奈何的沉重与焦虑,由此也意味着在世俗眼光和现实社会的羁绊下人类追求“自在状态”与“自由生命本性”的艰难。

  • 美丽总是使人忧愁——论沈从文小说的悲伤基调

    沈从文的小说风格在学术界讨论颇多,本文从全新的角度把悲剧的极大的张力和冲击力系统表现出来:湘西世界的美丽,尤其是人物情景中氤氲着的情感,更强化了作品的亲和力、感染力,加重了小说的悲剧意味,从而构成沈从文小说独特的悲剧美学风格。

  • 鲁迅小说审美意象的互文性特点

    审美意象的互文性特点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文本的不同审美物象所承载的审美意象,跨越了文本的界限,前后互补、对接和相互渗透所形成的特点。在鲁迅小说中,这一艺术现象通过“看客”意象和“吃人”意象的跨文本互补和对接得到充分的体现。

  • 论苏曼殊诗歌及其近代化风格

    苏曼殊其人传奇的经历,独特的身世和浓烈的情感,造就了他诗歌苍凉凄婉,清丽通达的风格。他高蹈的革命情怀和真挚动人的爱情,以及试图从佛家找寻解脱的心绪,反映了他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他的诗里蕴含本真自如的内涵和气度。

  • 谈胡适的故事诗

    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论述了故事诗的产生与发展,书中所指的故事诗实际包含史诗与民间故事诗两种含义,胡适在论述探讨中还引入了民俗研究与民间文学的概念。梳理胡适的行文思路及方法,探究胡适对于民间以及民间文学的特殊关照。

  • 《中国新诗》与“中国新诗”派——对“中国新诗派”的再认识

    学术界对“中国新诗派”认识及命名的混乱要求我们对它进行重新认识。通过对40年代未两个诗歌刊物《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的分析与研究,从源头上认识“中国新诗派”的发轫与形成。“中国新诗派”不同于其他流派,它是因诗歌艺术客观上的趋同而被后人追认的文学流派,是“自觉”的现代主义促成了“不自觉”的诗歌流派。

  • 论20世纪90年代小说都市叙事的文本特征及其文化精神

    20世纪90年代小说都市叙事的呈现者是最为敏感和深切地体尝了都市化进程施加于置身其间的都市生存者的精神影响的。因此,聚焦于文本特征也是管窥此间文化精神的途径之一。本文从诗化伤感的感性文本、反讽戏谑的修辞策略、自我缠绕的叙事声音三个方面对20世纪90年代小说都市叙事进行分析。

  • 生之困境 人之劣根——析钱钟书小说《上帝的梦》

    《上帝的梦》是一部在荒诞外表掩盖下寓意深刻的故事,这部作品不是写个人的小悲欢,而是上升到人类的高度,写出了整个人生的悲怆和无奈。作家通过对人的文化意识、道德观念、复杂心理,他运用讽刺手法表现、批判人性的弱点,深刻揭示了人的与生俱来的劣根性。并且以一种悲悯和无奈的心态描写人生的无法逃脱的困境,人生中的失望与希望,欢乐与...

  • 王树枏与他的《畿辅方言》

    清人王树枏的《畿辅方言》,是继《蜀语》之后一部重要的分地方言著作。此书在我国方言学史及汉语词汇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价值,本文对其价值与不足尝试给予评述。

  • 《醒世姻缘传》中“把”、“被”同现句略考

    《醒世姻缘传》中不仅含有“把”字短语和“被”字短语同时并列出现在状语位置的这一句式;还有其特殊的“把”“被”同现句:“把”字后介引工具;“被”字短语嵌套在“把”字短语中等。“把”“被”同现不仅有其句式、语义上的相宜性,还有其产生的内在动因:汉语动补结构的建立。

  • 析现代汉语研究中的语气与情态

    一般认为,语言由客观事态与主观态度两部分构成,由于语言形态等的差异,各语言表现事态与态度的具体形式也各不相同。在表达句子的主观态度方面,英语主要有语气(mood)和情态(modality)这两部分,它们在范畴、表现形式以及层面上都有所不同,构成了一个对立统一的体系。作为孤立语的现代汉语,在涉及主观态度时,当前研宛界或是用语气,或...

  • “上/下”带宾语的不对称性考察及其认知分析

    “上/下+宾语”在意义与形式上存在着不对称现象。本文以形式和意义两项维度对“上/下+宾语”的不对称性进行了分类考察,并由此总结、归纳了“上/下”的语义特征。借鉴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从意象图式、形式语义、认知功能等方面对动词“上/下”带宾语的不对称性现象进行了解释。

  • 论汉代“V得O”结构及其在汉语史上的影响

    汉代“V得O”结构有“V取义得O”、“V非取义得O”两种格式。从“V取义得”到“V非取义得”,动词与“得”逐步融合、凝固为标准的动补式复合词,在此过程中“得”不断语法化,这一演变在“得”字的用法和复音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是”字用法

    晚唐五代时期“是”字用法多样化,其中“是”字用为判断动词可以说已经定型,并有其他用法,这些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有所体现。

  • 郭锡良著《古代汉语》中《诗经》注释商榷

    本文用训诂学的方法探讨了郭锡良等人编著的《古代汉语》教材中《诗经》注释里值得商榷的地方。此文主要列举其中四个字的注释,并从三个方面阐述这些字的注释的见解。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