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语文学刊
省级期刊

影响因子:0.38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语文学刊杂志

主管单位:内蒙自治区教育厅  主办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 创刊时间:1981
  • 国际刊号:1672-8610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邮政编码:010022
  • 国内刊号:15-1064/H
  • 邮发代号:16-52
  • 全年订价:¥ 163.20
  • 发行地区:内蒙古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文心雕龙》研究
  • 语用学
  • 中国文学
  • 外国文学
  • 语言学
  • 教学经纬
  • 困境与救赎——论池莉的《水与火的缠绵》

    池莉的长篇小说《水与火的缠绵》讲述了主人公曾芒芒从一个年轻幼稚的女孩经过时间的洗礼,成长为成熟女人的故事。在其人生历程中,她遭遇了来自社会、家庭和个人的重重困境,并不断进行着抗争。在多重困境的描写中,池莉深入到女性的内心世界,表现她们的自我救赎,并展现了新的女性观。

  • 严歌苓作品艺术性初探

    严歌苓作为一名当代女作家,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在近年来不断被人们认知扣认可。她的作品内容多以女性细腻写作视角描写海外华人(女性主人公居多)的生存与生活状态,作品风格绝大部分都恰如一首首记述海外华人生活、国内知识青年生活,军旅题材生活和艺术圈人们生活的空灵、灵动的协奏曲。

  • 论路遥小说创作的爱情视角

    路遥尽力地挖掘造成各种和谐的和失去和谐的爱情背后特定的社会原因和隐藏在各种人物背后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力量,并由此进一步反映出作者对人生本质与生活内蕴的深深思考,使人们看到在经历起伏跌宕的爱情描写背后所折射出深刻而复杂的社会矛盾,体验到无穷的人生韵味。

  • 从白痴到精灵——论莫言小说中的小男孩形象

    莫言小说中的小男孩形象有四种类型:白痴型、蜕化型、精灵型、作为叙述视角存在的小男孩,通过对其共同特征和相异点的分析,发现莫言在二十多年间创作的变化,并发掘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 纯色·彩色·本色——解读李锐短篇小说《颜色》

    作为拿到法国人文科学之家基金会主办的“两仪文舍”文学交流活动上的参展作品,李锐的短篇小说《颜色》无疑因其特别的受众而布满了精妙的玄机,从而使这个精致的短篇别有洞天、耐人寻味。本文从小说的本体意象“颜色”入手,剖析其别致的匠心。

  • 论冰心散文对儒家文化的认同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女作家,冰心的身上表现出极富意味的文化内涵。本文从冰心的散文作品出发,分析和探究冰心散文中对儒家传统文化的亲和与认同。

  • 中西文化关照下的林语堂的小说创作

    林语堂作品中的中西文化的和谐共存对于文化的发展是具有积极的作用的,其产生与西方基督教文化的滋养、东方道教文化的反哺、东西文化的多样融合都是分不开的。林语堂的独特经历让他的作品成为世界性的作品,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了条件。

  • 浅谈邵燕祥——读《找灵魂》杂感

    邵燕祥是一个率直、真诚、单纯的人,他充满正义感,向往光明,有激情并且积极向上。他的人犹如他的文章一样坦诚但不矫情,不做作。他是一位有才情的诗人,也是优秀的杂文大家。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怀有一颗纯真的心。《找灵魂》一书是邵燕祥人生的真实写照。

  • 战火纷飞年代的绚丽人生——刘淑散文解读

    刘淑是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重要女作家。自身社会角色由从闺媛、妻子、寡妇、巾帼到佛徒,走过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生命历程。她的散文创作也呈现出在那个战火纷飞年代里自己的绚丽人生:家庭熏陶与闺媛才学志气的萌生、婚后贤妻良母生活的甜蜜与幸福、寡妇持家的艰辛与孤寂、战火烽烟与巾帼英雄爱国激情的显现、参禅诵佛中的不息的故国之思与报国之...

  • 政治小说——晚清文坛的奇异之葩

    政治小说,是梁启超从日本引进的一种文学形式,他所介绍的政治小说,是借小说家言,以发起国民的政治思想、激励其爱国精神为宗旨的,是力主为他的政治思想服务的。它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与人们的心声,获得了同道人的支持。但由于政治形势的险恶,以文学改革社会是不能在短时间内见效的。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政治小说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 以心传心:感性与理性的浑融——中国古代文学想象论

    神思是中国古代关于文学想象的最为精妙的论述,“感性与理性的浑融,’是神思的特质,“以心传心”是神思的感受方式。从“思”的特质出发,将感性形式与理性精神统一于“心”中,“以心传心”,达到物我的浑融,感性与理性的浑融,这是中国诗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的体现。

  • 性灵说对格调说的诘难——袁枚答沈大宗伯的两封论诗书

    在《答沈大宗伯论诗书》的两封信中,袁枚全面的批判了沈德潜的格调说。在文中,他批判了沈德潜“贵古贱今、尊唐抑宋”的复古论和“温柔敦厚”、“必关系人伦日用”的儒家正统诗教说,标举个性解放的性灵说,提出“变”是诗歌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艳诗”等通俗文学的价值。

  • 魏际瑞散文理论及散文创作特色筒析

    魏际瑞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他在散文理论上主张“以情为本”、“注重气势”、“文主平实”,在散文创作特色上表现为“文以法胜”,他的散文理论及散文创作在明末清初有较大影响。对揭示“宁都三魏”与“易堂九子”散文理论及散文创作的丰富内涵,颇具启发意义与借鉴价值,值得深入探讨。

  • 中西古典文论中关于文学构思活动阐释异同之一种——刘勰的“神思”说与柏拉图的“灵感’’说之比较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一部最为杰出的著作,他在其著作中首次提出了“神思”这一理论范畴,对文于学创作的构思活动进行了极为精辟的把握。而在此之前遥远西方的古希腊,柏拉图师徒同样有过关于类似概念的精彩论述,这便是其关于文艺创作的“灵感”说。本文通过对这两种经典学说的理论内涵的分析和比较,做出对于东西方文学...

  • 刘勰“论文叙笔”的结构方法——以《明诗》为例

    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篇云:“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这是《文心雕龙》“论文叙笔”的结构方法,本文以《明诗》篇为例探讨,并浅析“论文叙笔”的结构方法对学术论文写作的启示。

  • 《醒世姻缘传》的“泼妇”人格解读

    《醒世姻缘传》描写了众多的“泼妇”形象,作者从男性文化立场上出发对她们持批判态度,但小说在描写现实生活中,又客观地展示了女性的人生悲剧及男子在此承担的责任,揭示了造成女性人格缺陷的社会文化根源,表现出了比较复杂的妇女观念,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 论唐人小说的“巫山神女情结”

    中国文人的“巫山神女情结”源远流长。尤其进入中唐,唐人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神女”篇章,这些篇章所塑造的美丽动人、自荐枕席、善良多情、多才多艺的“神女”形象,以及描写的“邂逅——交欢——离别”的恋爱模式,深刻体现了唐代文人的“巫山神女情结”。

  • 政论文章与辞赋创作——从文体的转变看贾谊的政治命运

    贾谊作为西汉士人的代表人物,其坎坷的政治命运成为历代中国知识分子宿命的写照。贾谊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其心态有很大的差别,其文体创作的也有较大的转变。

  • 论顾随“高致说”之思想内涵

    古典诗词名家顾随从王国维“境界说”中拈出“高致”一词,并赋予其更丰富更精微之内涵,自铸而出独立的“高致说”。“高致说”在作品内容上,追求以真为本的超脱境界;在作品形式上,强调“不可无心得,不可有心求”的文采之彰;在作家人格上,力主以“立诚”为核心的心行培养。“高致说”体现了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境界,弥补了王国维“境界说...

  • 韩婴的思想立场

    汉初韩婴的著作,流传至今较为完整的是《韩诗外传》,借此以认识韩婴的思想立场和汉代初年的思想界。韩婴站在儒家的思想立场上,吸收了其他各家思想,呈现出兼收并蓄、熔百家于一炉的时代特色。

  • 谈《三峡》中的“晴初霜旦”

    郦道元《三峡》中的“晴初霜旦”应解释为“天刚放晴并且下霜的早上”,而不是“天刚放晴或者下霜的早上”。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下霜是与天晴紧密相关的气候现象。从古至今,在中国古典诗文中,“霜晴”是一个反复出现的意象,在日本文学家德富芦花的《晨霜》中亦有生动体现。当代城市读者对“睛初霜旦”的广泛误读,是由于远离传统农业文明的...

  • 谈曾几“茶禅一体”的诗学精神

    曾几的很多禅诗契舍着“茶禅一体”的精神,散发着神物相通的韵致,浸润着幽谧的空灵之关。曾几援禅入诗之作中.充满佛趣禅韵的意象,幽清空灵的意境,是其淡泊超然心态的生动写照。曾几在追求人格完善之时,希望以佛禅觉悟获得生死解脱,远离尘世喧嚣的幽静,使忧患悲戚无处安身。他追求的心灵境界既浩然充满,又虚静冲淡,湛然空明,由此形成...

  • 白朴《墙头马上》对自居易《井底引银瓶》诗的情节改造和主题升华

    元代白朴的剧作《墙头马上》是元杂剧百花园中的名作,演绎了裴少俊与李千金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不是取材于作者的现实生活,而是取材于传统题材。这个题材的故事最早反映在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乐府诗中。经唐历宋,这个故事在情节和主题思想上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本文着重从情节改造上分析白朴剧作《墙头马上》,从中分...

  • 从《诗镜总论》看陆时雍的主要诗学观点

    明代陆时雍的《诗镜总论》集中体现了他的诗学观点,如倡神韵、主情致,主张含蓄和“温柔敦厚”,厚古薄今等,从中也可看出他论诗的辩证性,对于修饰、华艳、技巧等都有比较全面的看法。

  • 中国山水文学“比德物象”例谈

    以道家方式栖身山林的诗人们,内心秉承的却是儒家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他们以儒家比德物象的美学观为自觉的审美追求,借自然物象讴歌各种美好的品性德操,从而赋予自然景观以强烈的人的情感和鲜明的人格美。

  • 古诗词中“风”的审美意象新解

    “风”这个审美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风,令人捉摸不透,因它无形可观,无神可凝,可它能“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这个大自然的精灵,飘荡于无穷的天宇,使世间万物因之摇曳生姿,风情万种。可它一旦进入文学领域,进入诗词,却又成为一位百变精灵,时而“吹面不寒杨柳风”风姿绰约,恰似一位温柔可人的姑娘;时而“长风...

  • 从猪八戒的形象透视它的喜剧性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是古典文学中饭少有的以滑稽幽默见长的人物形象。通观全书,作者对他着世俗之墨最多,把他刻画成一个有着浓厚的世俗情趣的人物。

  • 走进芦苇边的千年绝响——《蒹葭》艺术魅力再析

    作为中华文明的血脉,《诗经》的研究历来受到关注。《蒹葭》是其中代表性的一篇,它所创设出的优美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一直让人百读不厌,评论解得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以《蒹葭》为范,来解读其中艺术魅力,从而说出《诗经》中这种说不清的美。

  • 也谈李白思想

    李白思想的构成质素复杂多元,居于主导位置的是儒、道和纵横思想,李白以一种纵横家的气度实践着其欲有为于天下的抱负,其思想世界不是割裂的部分,而是烙刻着诗人印记的灵动的整体。

  • 汉语学术话语中传信语的多重功能

    学术话语是一种比较特别的文体形式,学术话语不仅是简单的叙述研究成果的过程,而且是一种重新构建研究活动的过程。在学术话语中,作者既要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又要照顾到学界同仁的“面子”。基于这个认识,本文引进“传信范畴”的观点,从语篇的角度着重分析学术论文中的传信语的语用功能及其反映的学术社会意识,以期对学术论文的写作有所...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