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语文学刊
省级期刊

影响因子:0.38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语文学刊杂志

主管单位:内蒙自治区教育厅  主办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 创刊时间:1981
  • 国际刊号:1672-8610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邮政编码:010022
  • 国内刊号:15-1064/H
  • 邮发代号:16-52
  • 全年订价:¥ 163.20
  • 发行地区:内蒙古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文心雕龙》研究
  • 语用学
  • 中国文学
  • 外国文学
  • 语言学
  • 教学经纬
  • 语言文字规范化情况调查与思考

    语言文字的使用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交往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在语言文字的继承和发展上,却出现了大量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情况,降低了人们的语言能力、书写能力、交往能力。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以长沙市民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结合实地观察等研究方法,了解语言文字使用现状并对其成因加以探讨。

  • 医疗卫生行业公示语翻译探析

    医疗卫生行业是重要的服务行业和涉外窗口行业,其公示语翻译质量对就医环境和服务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从讨论医疗卫生行业公示语翻译入手,探讨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推动其向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

  •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研究——以《英国的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撰写为例

    中国哲学典籍的翻译是传播中国文化、沟通中西文明的重要途径,撰写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对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树立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了中西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撰写《英国的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的设想,以图丰富中国哲学典籍翻译史的研究并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提供借鉴...

  • Nida动态对等理论之初探

    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是翻译界一大重要理论,本文试对该理论的诞生、发展和局限性做一探讨,让译者对此有更深刻的认知。

  • 汉印乌辅音对比分析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关于语言的对比分析,大多集中在汉语和英语、日语等语言,针对汉语与印地语、乌尔都语的对比分析研究十分匮乏。其实,印地语与乌尔都语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二者口语中有98%的词汇相同,语音基本一致,语言学家认为是一种语言的两种方言。因此,印度和巴基斯坦学生在学习汉语辅音时,重难点有一些相似之处,本文试将印地语与...

  • 黟县宏村徽州方言语音调查

    黟县宏村方言属于典型的徽州方言。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描写了宏村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分析了语音特点,整理了同音字汇。

  • 战国兵器铭文辨伪

    战国兵器铭文为数众多,价值亦大,见于著录者有一定数量的后世伪作。拣选发现的二十余条伪铭加以考辨,以供学习、研究者参考。

  • 关于因果连词“因而”和“所以”的使用频率研究

    “所以”和“因而”是很常见的因果连词,本文首先通过汉语语料库和汉语中介语语料库考察外国学生对二者的使用频率,将汉语二语习得者同汉语母语者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发现无论是汉语母语者还是留学生使用连词“因而”的频率都远远低于使用“所以”的频率,而且,留学生使用连词“因而”的频率相较而言低得多。然后从连词本体、学生和教材方面分...

  • 话语标记“话说”的关联认知解读

    本文从历时的角度,探讨“话说”由跨层结构凝固为词的词汇化过程带来的语义虚化,衍生出话语标记用法;并以关联理论为基础,分析解读了话语标记“话说”在言语交际中的主要语用功能,包括信息变化标记、话轮监管标记、提请注意标记和情感态度标记。

  • 汉英介词结构作句法成分的顺序象似性对比

    在语言形式和所指之间存在着可论证的象似性关系,其中的顺序象似性,更是与人类认知上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契合。本文通过对汉英介词结构的对比,以及对留学生汉语“介词结构”的偏误分析,试图说明汉语顺序象似性可以成为汉语教学中更合理的解释手段,也能让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好的汉语思维。

  • 构词法与造词法的区别

    构词法和造词法在汉语学术界有两个有争议的概念。本文首先追述了汉语构词法和造词法的简史,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词法和造词法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并通过具体实例区分了构词法和造词法,指出了它们在理论上和实际运用中的区别。

  • 目的论视角下的庞德、理雅各《诗经》英译比较

    以目的论为视角,对理雅各1872年的《诗经》译本以及庞德《诗经》译本进行个案比较研究,探讨两位译者对同一作品翻译时表现的不同动机及采用的翻译策略,为《诗经》的重译改译及其他中国经典的翻译提供借鉴。

  • 浅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分期

    中国语言学史即研究古代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以及不同时期语言学发展的历史。以王力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何九盈先生的《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濮之珍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王功龙先生的《中国古代语言学简史》这四部书为主要评述蓝本,对这四位语言学家的分期观点进行简单分析。

  • 日语禁忌语中的文化心理研究

    禁忌语充斥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其特有的禁忌心理,深深蕴藏于日本民族的文化之中。本文拟就日语中的禁忌语展开研究,以探析这一文化心理。

  • 浅谈《战国策》的语用策略

    《战国策》中对语言的运用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策士们根据交际目的,结合当时语境选择最合适的语用策略成功地达到交际目的,可以说是上古语言交际的典范。本文以《战国策》为语料概括出常用的、相对稳定的六种策略并加以分析。

  • 现代汉语格式“(V+O+)V+的”研究综述

    在现代汉语中,汉语母语者对“(V+O+)V+的”的使用率极高,但是在对外汉语教材以及对外汉语教学中鲜有出现,这值得深思,从语义特征、产生机制及其格式义等几个方面综述前人对“(V+O+)V+的”的研究,以期对该格式以后的研究提供便利。

  • 时代背景下英汉翻译标准“雅”的变化

    严复先生在十九世纪就提出了“信、达、雅”的英汉翻译标准,该标准对翻译界影响深远,但同时也引起了许多关于翻译标准的探讨。笔者认为,“信、达、雅”的标准本质上是可取的,但其中的“雅”应随着时代的要求而不断变化。本文主要通过“雅”这一标准在严复时期、英语中和现代汉语翻译中的不同含义及其变化路线分析探讨什么样的“雅”才是合理...

  • 徐州方言的连读变调

    本文选取徐州方言语音变化中连读变调为研究对象,介绍徐州方言中连读变调的特点,举例分析徐州方言中连读变调产生的原因,为今后的徐州方言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实例依据和理论支撑。

  • 试论罗宾·雅柯布森对索绪尔的语言共时与历时理论的修正

    索绪尔与罗宾·雅柯布森同为在语言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对罗宾·雅柯布森产生了极大影响,在其之后学术生涯里,罗宾·雅柯布森在继承索绪尔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针对相关的理论提出了修正和发展,其中尤以其对索绪尔共时和历时的语言研究方法的修正颇为重要。本文正是希望通过比较罗宾·雅柯布森和索绪尔对于...

  • 训诂学的发展历程

    所谓训诂学,就是指研究训诂的一门学科。训诂就是用语言解释不了解意义的语言的意思。中国的训诂学有独有的特点,在世界语言发展史上,独具特色。我国的训诂学产生很早,在先秦时代就已卓有成效。本文重在论述各个时期不同阶段的训诂学发展状况,以此了解我国语言的发展。

  • 《世说新语》使成式初探

    本文主要对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使成式的定义进行讨论,从而进一步明确其特征及其判断标准。同时,依靠这一标准析取《世说新语》中的部分例句进行讨论,初探使成式在南北朝时期的发展情况。

  • 蒙古语新词语的社会性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承载者,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语言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过程,即语言离不开文化,离开了文化,语言就变得空旷,是空洞无物的。也就是说,每种语言文字都必须有表达的内容,这个内容就是文化。每个健康的人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想、意见和感情,而语言是社会人集体创造的,个人必须生活在一定的“语言共同体之中”并接受这...

  • 摘要语步结构研究概览

    作为独立的语篇,显示特定的语类特征,发挥独特的社会功能,成为研究者们进行语篇分析的焦点。本文从历时的角度对摘要语步结构研究进行梳理汇总,试图归纳探究摘要语步结构研究的总体趋势和研究热点。研究发现,研究者们的研究内容由一般到具体,更加细化;研究方法更加客观科学更加复杂综合。

  • 浅谈现代汉语语气词“了”

    语气词是附着在词语、句子末了,表示语气的虚词,常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其中,“了”在现代汉语,尤其是人们的口语中,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三个平面”语法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三个平面”语法理论,探究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平面的不同意义,可以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交...

  • 汉语音译词的中国文化内涵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音译作为汉语吸收外来语言的最基本方法,音译词的数量与日俱增。同时,汉语音译词中渗透着诸多的文化因素,不仅包含着原语言文化,也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研究汉语音译词需从所处的社会文化与心理角度进行分析,取字用字皆要考虑到中国的语言文化传统。充分认识音译词的中国文化内涵,有助于避免音译词的乱用滥用现象,规范...

  • 公文中使用模糊语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模糊词语在公文写作中被广泛运用,但是不恰当地使用模糊词语给公文的执行带来了很大不便,甚至有可能成为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推卸责任的一种方式。正确使用模糊词语必须处理好模糊与精确、含糊、歧义、概括的关系,把握好模糊词语的模糊度,避免滥用模糊词语。

  • “眨眼”类时间词的成因浅析

    本文以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为统计基础,分别从认知角度和语法化角度,对常见的“眨眼”“转眼”“瞬间”“转瞬”“一瞬”“瞬息”“扭脸”“转脸”“扭头”“回头”等表示短暂意义的时间词进行讨论,分析其成因,浅谈它们的语法化程度。

  • 论《渔父》中“鼓枻而去”的“枻”

    (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是《楚辞》最完整的注本,它把《渔父》中“鼓枻而去”的“枻”解释成“叩船舷”。本文根据文献证实,“枻”解释为“船桨”比较合适。

  • 解读《上邪》

    汉乐府《上邪》中的“君”应理解为第二人称“你”;“山无陵,江水为竭”中的“为”已虚化成词头,作衬音助词。《上邪》的字数虽少,但是只有认真分析才能把握字词含义,正确理解诗歌。

  • 小说《蛙》中汉语情态动词的日译技巧

    本文从翻译学的角度总结了莫言小说《蛙》中情态动词的日译技巧,本研究认为,当“必须”所在的分句在复合句中的前部分,则“必须”往往不必译出。且[~~ことができる]句式在文学的翻译中几乎不被使用,频率较低。翻译“要”时,助词“には”体现了一种强调语气,在翻译汉语情态动词时,不一定是使用“べし、かもしれない、てもいい、なければ...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