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应用生态学报
北大期刊

影响因子:2.62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应用生态学报杂志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创刊时间:1990
  • 国际刊号:1001-9332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10016
  • 国内刊号:21-1253/Q
  • 邮发代号:8-98
  • 全年订价:¥ 1056.00
  • 发行地区:辽宁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综合评述
  • 研究报告
  • 专论与综述
  • 研究简报
  • 森林生态学
  • 喀斯特原生天坑植物群落空间格局特征——以云南沾益天坑为例

    以云南沾益大毛寺原生天坑为例,获取坑内植物群落林木个体相对位置信息,进行角尺度、混交度、林层指数等林木空间结构参数与坑底植物群落空间格局分析,并运用点格局分析方法进行单个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不同种群间的空间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大毛寺原生天坑坑底植物群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随机分布,林木物种呈中度混交,林木垂直分层虽较简单,...

  • 秦岭山地油松天然次生林灌木层主要种群种间联结性与功能群划分

    运用χ^2检验、联结系数和共同出现程度,测定秦岭山地油松天然次生林灌木层20个主要植物种群的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在190个种对中,具有较明显正联结的种对数占总种对数的7.4%,胡枝子与胡颓子、漆树与油松、卫矛与毛樱桃等表现为极显著正联结,绝大多数种对表现为弱联结,正负联结比值均小于1.表明灌木层主要植物种群种对间联结较松散,物种之间存...

  • 小兴安岭2种阔叶树种叶面积和叶干质量经验模型的构建

    快捷、准确地测定植被的叶面积(LA)和叶干质量(LM)是叶型几何学和植物功能学的基础工作之一,不仅对研究叶形态学和生物量估计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深入了解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至关重要.本研究以温带落叶阔叶树种裂叶榆和青楷槭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叶面积、叶干质量与叶片结构参数(如叶长L,叶宽W)间的经验模型,阐明经验模型的类型(线性...

  • 引入固氮树种对辽东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氨基糖的影响

    土壤微生物残留物是稳定性碳库的重要组分,然而固氮树种引入对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微生物残留物分布的影响还不清楚.为了阐明固氮树种对不同团聚体粒级内微生物残留物分布的影响,本研究以氨基糖作为微生物残留物的生物标识物,比较了辽东日本落叶松人工纯林和落叶松与固氮树种赤杨混交林土壤团聚体氨基糖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赤杨引入不影响...

  • 干旱和复水对文冠果生长及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以文冠果2年生盆栽苗为材料,以21.8%-23.7%土壤含水量为对照,设置轻度干旱(14.3%-16.2%)、中度干旱(10.6%-12.5%)和重度干旱(6.8%-8.7%)3个干旱胁迫,研究干旱和复水对文冠果生长及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文冠果单株干质量、株高、基径、叶数和叶面积减小,主根和一级侧根长度增加;文冠果叶片气体交换各参数均逐...

  • 近地遥感在森林冠层物候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近地遥感技术是原位观测森林冠层物候的重要手段,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优点,而且空间尺度适中,是实现物候尺度推绎的有力工具.本研究首先评述了利用3种光学传感器(辐射表、光谱仪和数码相机)监测森林物候的近地遥感方法;结合帽儿山通量观测站的实测数据分析识别物候期的不确定性来源,发现最重要的误差来自物候提取方法;剖析近地遥感与其他物候观...

  • 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和团聚体有机碳矿化对穿透雨减少的响应

    为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降水格局对森林土壤碳排放机制的影响,在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中模拟穿透雨减少50%,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研究减水处理对土壤和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 mm团聚体有机碳累积矿化量高于其他粒级团聚体.干湿季减雨样地表层土壤含水量分别是对照样地的82.1%和82.7%,而其0.106-0.25 mm土壤团聚体质量分数分...

  • 人工林冠层的湍流微气象特征

    利用涡动相关系统测定黄河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人工林在萌芽期(2015年3月15日至4月15日,春季)和叶片成型期(2015年7月15日至8月15日,夏季)的微气象数据,分析了冠层湍流微气象特征、湍流强度、湍流风速标准差和总体输送系数,旨在深入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微气象特征,为进一步研究能量平衡与物质交换提供工作基础.结果表明:冠层湍流谱...

  • 南京市主城区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苔藓植物是结构特殊的高等植物,种类数量仅次于被子植物,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应用前景广阔.为了更好地利用苔藓植物进行园林造景,本研究对南京市主城区10个绿地样点77个样地的苔藓植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共记录苔藓植物21科36属55种,其中丛藓科、羽藓科等苔藓种类在调查区域内分布广泛.苔藓种类丰富度由城中心向周围逐渐降低.根据苔藓植物多...

  • 基于CLUE-S模型的三江平原景观格局变化及模拟

    三江平原是我国沼泽地集中连片且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在维持区域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基于3S技术,对1980—2010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980—2010年,研究区景观格局主要变化特征为沼泽地面积减少7135 km^2,减幅达59.1%,水田面积增加18010 km^2,增幅达610.1%;景观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斑块数量...

  • 徐州城市景观格局对绿地植物多样性的多尺度影响

    城市地表景观的变化导致城市生物栖息地的损坏、破碎和丧失,致使城市生物多样性下降.为探讨城市景观格局变化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以徐州市绕城高速公路内的城区为对象,采用布朗布伦奎特(Braun-Blanquet)盖度等级法对36块城市绿地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并对不同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同时,以研究区2005和2015年的Landsat ETM遥...

  • 降水变化对藏北高寒草原化草甸降水利用效率及地上生产力的影响

    降水总量、分配方式及其发生时间共同决定了青藏高原植被生长的水分条件,而降水利用效率(PUE,地上生产力与降水量的比值)是评估降水与植被生产力关系的有效指标.本研究以藏北当雄高寒草原化草甸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年生物量采样数据与同期遥感EVI植被指数建立线性模型,反演了2000—2016年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结合同时期气象数据,以生长季...

  •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净生态系统碳交换对散射辐射变化的响应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接收太阳辐射能最多的地区之一,具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对区域乃至全球碳循环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探究太阳辐射变化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动态的影响,本研究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和微气象观测系统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2净交换(NEE)、太阳总辐射、散射辐射及其相关环境要素进行观测;根据晴空指数(CI,到达地面的太阳...

  • 青藏高原草地管理方式对土壤养分及其空间分布的影响

    草地承包制度实施后,青藏高原地区出现了单户与联户两种草地管理方式.本研究以西藏那曲县为研究区域,对两种管理方式的土壤养分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联户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别为84.31、6.87和0.59 g·kg^-1,均显著高于单户(73.57、6.07和0.54 g·kg^-1);垂直空间上,除单户0-15 cm土层土壤全磷的变异系数与15-30 cm土...

  •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坡向撂荒草地植物群落种群空间格局

    本研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4种不同坡向的草地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特征,并运用幂乘方法则分析了群落的空间异质性和种群空间格局.结果表明:铁杆蒿在不同坡向均有分布,为群落优势种;其他物种在不同坡向群落中的地位及对群落空间格局的贡献不同.不同坡向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均为集群分布,且聚集程度大小为阳坡〉半阳坡〉半...

  • 超声波对3种老化牧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利用四因素(超声时间、超声温度、输出功率和浸种时间)三水平[L9(3^4)]正交试验,对自然老化的高羊茅(在室温条件下储藏1年和5年)、黑麦草(储藏5年)和新麦草(储藏6年)种子进行超声波处理,研究超声波对老化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作用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超声温度是影响老化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适宜的超声波处理可以提高老化的高羊茅...

  • 河南典型暖(热)性草地固碳特征及区域差异

    通过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分析,研究了河南两种气候区内分布的典型草地(豫西北的暖性草丛和暖性灌草丛,豫南的暖性草丛、暖性灌草丛、热性草丛和热性灌草丛)植被与土壤碳密度特征及碳分布差异.结果表明:豫西北与豫南地区草地植被地上平均生物量分别为327.4和221.4 g·m^-2,呈北高南低趋势,差异显著;而根系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58×10^3和1.94×10^3g...

  • 2000—2015年陕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利用MOD17A3 NPP时间序列数据、地表覆盖类型数据、气象数据、MOD16蒸散产品、地形数据等,分析2000—2015年陕西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变异特征,探讨NPP的时空变异对各影响因素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陕西植被NPP整体呈极显著上升趋势,NPP变化趋势线斜率为5.02 g C·m^-2·a^-1.NPP年平均值为344 g C·m^-2·a^-1,变化范围为247-390...

  • 东北地区玉米适应气候变化措施对生产潜力的影响

    为探求东北玉米未来如何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本研究采用抗逆品种和推迟播种期两种适应措施,结合区域气候模式模拟的2010—2099年间RCP4.5、RCP8.5两种浓度路径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东北玉米适应措施的生产潜力变化.结果表明:2010—2099年间,东北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为东南向西北减小的趋势,RCP4.5情景下东北...

  • 基于GIS和地统计学的稻田土壤养分与重金属空间变异

    以湖南省长沙县北山镇3.56 hm-2的水稻田为研究区域,基于网格法(25 m×25 m)等距离取样,采用GIS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土壤耕作层(0-20 cm)的pH值、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阳离子交换量(CEC)与3种典型重金属元素Cd、As、Pb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p H值和Pb含量表现为弱变异,其他各项指标均表现出中...

  • 高原鼢鼠干扰对三江源区高寒草甸群落特征的影响

    高原鼢鼠是三江源高寒草甸区域的主要啮齿动物之一.它啃食植物根系,挖掘大量通道,并将挖掘出的土壤堆积于地表,形成覆盖于植物地上部分的裸露土丘,对草地群落特征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研究以高原鼢鼠土丘密度表示高原鼢鼠对草地的干扰程度,选取7个不同高原鼢鼠土丘密度的样地,同时选取没有遭受高原鼢鼠干扰的样地作为对照,获得各样地的物种信...

  • 渭北高原典型黑垆土区土壤物理性状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2015年在调查渭北高原黑垆土施肥量、产量和土壤性状(紧实度)的基础上,确定了61块冬小麦田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0-50 cm土壤样品,研究了土壤紧实度、容重、水稳性团聚体的变异规律及其与小麦产量、化肥偏生产力的偏相关关系.结果表明:0-50 cm土层土壤紧实度和水稳性团聚体具有弱变异特征,变异系数分别为9.9%、4.9%;容重具有中等变异特征,变异...

  • 水氮互作对冬小麦田氨挥发损失和产量的影响

    2015—2017年利用水肥渗漏研究池,以‘石麦15’(SM15)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2个氮肥类型(尿素和有机肥牛粪)、2个施氮水平(180和90 kg·hm^-2)、2个灌溉水平(500和250 mm)进行试验,探讨水、氮及其互作对冬小麦田土壤氨挥发损失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以后土壤氨挥发持续7 d左右.2015—2016年施肥后各处理土壤氨挥发损...

  •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水肥状况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本文主要围绕宁夏中部干旱区土壤贫瘠、肥力低下等问题开展研究.在玉米秸秆全量(9000 kg·hm^-2)还田条件下,设3种纯氮施用水平(150、300、450 kg·hm^-2),以秸秆还田不施氮肥处理为对照,研究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水肥状况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探寻该区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的合理用量.结果表明:在玉米生育中后期,施纯氮300和450kg·hm^-2处理...

  • 覆膜方式对一膜两年覆盖旱地玉米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水分平衡的影响

    以挖掘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节本增效技术,探讨一膜两年覆盖系统土壤水分平衡为目标,通过大田定位试验,量化研究了一膜两年覆盖条件下,全膜沟垄作(F1M)、全膜平作(F2M)、半膜平作(F3M)和不覆膜平作(F4M,对照)玉米的产量、经济收益、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水分平衡.结果表明:2年全膜沟垄作、平作的生物产量较对照平均增加32.8%...

  • 不同时期干旱胁迫对甘薯光合效率和耗水特性的影响

    在2014—2015年遮雨棚下种植甘薯品种‘济薯21’,以全生育期正常灌水(WW)为对照,研究了全生育期(DS)、发根分枝期(DS1)、蔓薯并长期(DS2)和快速膨大期(DS3)干旱胁迫对甘薯光合作用、产量和耗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DS、DS1、DS2和DS3的生物产量分别比WW降低31.3%、21.2%、19.6%和7.7%,收获指数分别降低19.9%、14.5%、14.1%和6.5%,薯...

  • 小麦行距配置对套种花生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以大花生品种早熟型‘山花108’和晚熟型‘780-15’为试验材料,设置小麦3种行距配置(25 cm、30 cm、大小行40 cm+20 cm)和2种花生种植方式(麦套、夏直播),探讨不同种植模式对夏花生产量构成、光合特性、抗氧化活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适当扩大小麦行距、相同平均行距下选用大小行种植,可提高套种花生荚果产量和籽仁产...

  • 连续施用无害化污泥堆肥对沙质潮土活性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以河南省沙质潮土为研究对象,通过2012—2016年田间连续定位试验,在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研究单施化肥(CK)、添加污泥堆肥(CS)15 t·hm^-2(CS1)、30 t·hm^-2(CS2)和45t·hm^-2(CS3)对土壤活性氮各组分及其分配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施用污泥堆肥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含水率,降低土壤p H,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和速效养分含量,其中全氮(T...

  • Cd胁迫对舞毒蛾幼虫食物利用的影响及其Cd的外泌机制

    为探明植食性昆虫对受重金属胁迫的寄主植物的生理生态响应机制,本研究用Cd胁迫下银中杨的叶片饲养舞毒蛾幼虫,分析舞毒蛾幼虫对食物的利用情况以及其对Cd的排毒代谢机制.结果表明:取食Cd胁迫下银中杨的叶片后,舞毒蛾3-6龄幼虫体内的Cd浓度和Cd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但随着幼虫龄期增长,其体内Cd浓度显著降低,而Cd含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舞毒蛾幼...

  • 十八河铜尾矿库坝面细菌群落时空动态及其驱动力

    群落多样性的维持机制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尾矿库作为人工原生裸地,土壤重金属含量较高,随着恢复年限的延长,土壤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是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驱动机制的理想场地.本研究在调查十八河尾矿库土壤因子、植物群落多样性和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基础上,探究了局域小尺度下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尾矿库土...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