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应用生态学报
北大期刊

影响因子:2.62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应用生态学报杂志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创刊时间:1990
  • 国际刊号:1001-9332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10016
  • 国内刊号:21-1253/Q
  • 邮发代号:8-98
  • 全年订价:¥ 1056.00
  • 发行地区:辽宁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综合评述
  • 研究报告
  • 专论与综述
  • 研究简报
  • 森林生态学
  • 黄土旱塬区土壤水分状况与作物生长、降水的关系

    土壤水分研究是统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环节.本研究结合4年田间定位试验,通过对黄土高原南部长武旱塬冬小麦和春玉米2012—2015年土壤水分状况的研究,分析农田土壤干层形成情况、土壤水分对作物生长的影响、降水对土壤水库的影响以及作物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年型是冬小麦地土壤干层形成的主导因素,年内降水分布不均是...

  • 黄土高原不同生态治理小流域土壤有机质、容重及黏粒含量的对比

  • 陕西不同区域苹果林土壤水分动态和水分生产力模拟

    基于WinEPIC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对1981—2016年陕西不同区域成龄苹果林的水分生产力影响因子和土壤水分动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陕北丘陵沟壑区、渭北残塬区和关中平原区成龄苹果林年均产量分别为16.94、22.62和25.70 t·hm-2,年均蒸散量分别为511.2、614.9和889.88 mm,水分生产力分别为3.81、3.82和3.24 kg·m-3.在陕北区和渭北区,林地...

  • 模拟降雨条件下生物结皮坡面产流产沙对雨强的响应

    生物结皮是黄土丘陵区退耕地广泛存在的地被物.本研究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了雨强对生物结皮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结皮坡面产流产沙随降雨历时的延长先增加、10~18 min趋于平稳.相对于裸土坡面,生物结皮显著延长了坡面初始产流时间,抑制了坡面产流产沙,可降低21%~78%的坡面径流量和77%~95%的产沙量.雨强主要通过影响生物结皮坡...

  • HYDRUS-1D模型模拟渭北旱塬深剖面土壤水分的适用性

    黄土高原生态恢复过程中,深剖面土壤水分平衡状况发生了重要变化,但传统观测方法难以量化深层渗漏等水文变量,需要借助模型进行分析.本研究利用HYDRUS-1D模型,模拟渭北旱塬长武塬农地和苹果园10 m深剖面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和时间变化,评价模型的适用性.基于2011年9月—2013年10月观测的土壤水分数据,通过优化土壤水力参数,模拟深剖面土壤水分空...

  • 耕作深度对蔗地土壤物理性状及甘蔗产量的影响

    探讨蔗地机械化耕作深度对耕层土壤物理性状及甘蔗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阐明深松作业的针对性土壤区位和障碍因子,可为甘蔗良好耕层的构建和土壤改良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设置3种深松作业深度(35、40和45 cm),以不深松为对照,对蔗地土壤物理性状(紧实度、容重、含水率、孔隙度、三相容积率)和甘蔗产量构成因素及蔗茎产量等指标进行研究....

  • 蚂蚁筑巢对西双版纳热带森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时空动态的影响

    蚂蚁筑巢定居能够形成与巢穴周围显著不同的微生境和土壤养分环境,从而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勐仑热带植物园白背桐群落为研究对象,比较蚂蚁巢地与非巢地土壤EOC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蚂蚁筑巢引起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对土壤EOC时空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蚁巢和非蚁巢地土壤EOC随月份均呈明显的单峰...

  • 封面说明

    图片由西南林业大学生态与水土保持学院李少辉2018年6月拍摄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其地理位置为21°55’N、101°16’E.地处东南亚热带北缘,属北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5℃,≥10℃积温7860℃,年平均降雨量1557 mm,终年无霜.一年中干湿季分明,其中,雨季(5—10月)为1335 mm,占全年的87%,干季(11月至次年4月)为202 mm.

  • 不同季节杉木幼苗叶片养分和代谢组分对增温和减少降水的响应

    研究冬季和夏季亚热带杉木幼苗在增温5℃和减少50%自然降水处理下叶片养分和代谢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由于不同季节温度和水分差异,杉木叶片的养分和生理代谢组分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表现.冬季杉木叶片碳、氮、磷和钾含量显著高于夏季.夏季减少降水、增温处理对杉木叶片各类抗氧化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冬季减少降水处理分别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

  • 基于植被生产力的西南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性特征

    中国西南地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该地区生态系统呈现出脆弱性增加的趋势.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根据IPCC有关脆弱性的概念,计算西南地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并分析了该区脆弱等级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生态系统脆弱性与降水、温度、海拔、坡度和植被类型等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西南地区生...

  • 基于参与式制图的城市保护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评价——以上海共青森林公园为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定量化评价及其空间制图可以为确定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ES)优先保护地域提供有效途径.本研究以上海共青森林公园为例,采用问卷和结构式访谈结合参与式制图(PPGIS)方法,将非货币CES价值和空间信息结合,把丰度、多样性和稀有度指数转化为空间生态综合指数,定量评价了CES价值及其空间分布,识别出优先保护地域.结果表明:不同景观类型...

  • 协同分布式实验2.0(CDE 2.0):生态学野外研究新方法

    全球野外实验网络是近年来兴起的生态学实验方法,产生了'协同分布式实验'(CDE)、'分布式协作实验'(DCE)的野外实验网络和英国生物学记录中心(BRC)的野外观察网络等具体方法,但均存在尺度小、周期短或数据偏差问题.野外实验网络的协议设计应秉持实验优于观察测量、数据数量优于数据质量和尺度优于操作的原则.综合上述方法,本研究提出利用公众科学...

  • 不同水旱复种轮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通过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水旱复种轮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2年水旱复种轮作后的土壤总有机碳(TOC)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易氧化有机碳(ROC)分蘖期最高、成熟期最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在分蘖期最高,可溶性有机碳(DOC)则在成熟期达到最高.土壤TOC的差异变化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孕穗期和成熟期,ROC...

  • 基于通量分析方法的河川型水库生态屏障区位设计

    区位选择是水生态屏障研究及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要科学问题.针对河川型水库入流方式多样、地形起伏大的特征,本研究从水生态屏障的非点源污染去除功能出发,提出一种基于通量分析的河川型水库生态屏障区位选择方法.以我国三峡库区为例,选择库区典型研究区运用该方法进行生态屏障区位研究.结果表明:按照三峡库区沿岸100 m宽度的设计方案,研究区内...

  • 太行山区水资源供需关系的垂直梯度特征

    太行山区具有水少土薄的生态劣势,却承担着华北平原水源供应的重要作用.开展太行山区水资源供需关系垂直特征研究,有助于指导山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本研究基于遥感数据以及In VEST模型,定量评估太行山区产水量,并根据不同地区人均综合用水指标计算耗水量,通过不同海拔的水资源产耗比科学划定太行山区水资源的供给区和受益区.结果表明:2005—...

  • 杉木凋落物覆盖对自身幼苗出土和早期生长的影响

    凋落物可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显著影响幼苗出土和早期生长,进而影响天然更新.杉木是中国南方重要的造林树种,但存在着天然更新障碍,其原因可能是林下较厚的凋落物层阻碍了杉木幼苗出土和早期生长.本试验利用覆盖自然和塑料凋落物来研究凋落物对杉木幼苗出土和早期生长的影响,并检验其影响是物理作用还是化学作用.本试验设置2种凋落物类型(自然和...

  • 人工油松林中不同植物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对氮添加的响应

    全球氮沉降通过影响树木叶片的生理过程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组成,但目前关于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同植物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影响还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选取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中油松、辽东栎、忍冬、绣线菊、黄刺玫、茜草、披针苔草7种主要高等植物,比较了3年氮添加(0、3、6、9 g N·m-2·a-1,分别用N0、N3、N6、N9表示)...

  • 气候变化条件下山西翅果油树适宜分布区的空间迁移预测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适应性直接关系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受威胁物种适宜生境的空间变化趋势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选取我国特有濒危植物翅果油树为研究对象,在区域尺度上预测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物种适宜分布区,进而通过空间分析模拟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其适宜分布区的空间变化和迁移...

  • 长沙市不同污染程度区域桂花和香樟叶表面PM2.5吸附量及其影响因素

    为阐释不同污染程度下城市绿化植物吸滞PM2.5机理、解析污染物来源,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定量测定长沙市常见的2种园林绿化树种(桂花和香樟)植物叶片PM2.5吸附量,同时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了不同污染区(交通区、文教区、清洁区)植被的叶表面微形态特征,使用离子色谱仪测定样品中水溶性离子含量.结果表明:污染程度与植物叶表面PM2.5吸附量呈正...

  •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人工林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征

    为了探讨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林型和坡位对表层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的影响,本试验研究了侧柏、栓皮栎人工林和撂荒地(对照)表层(0~20 cm)土壤SOC和TN含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同一林型或坡位条件下,土壤SOC和TN含量均呈现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下降的趋势.不同坡位条件下,表层土壤SOC和TN含量在有林地(栓皮栎、侧柏)均呈现坡上>坡中>坡下的...

  • 陕西渭北柿子园种植白三叶草对土壤养分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种植豆科绿肥可以有效增加氮肥来源,提高水土保持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与土壤质量,是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本试验研究了柿子园种植白三叶草对土壤养分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以探明果园种植豆科绿肥在土壤肥力改良与经济效益提升方面的潜力.设柿子园清耕、种植白三叶草2个处理,于2017年9月14日分别采集0~10、10~20、20~30和30~40cm土...

  • 腾格里沙漠草方格固沙林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 基于MODIS NDVI、SPOT NDVI数据的GIMMS NDVI性能评价

    以MODIS NDVI和SPOT NDVI数据为基准对2000—2015年重叠时段的GIMMS NDVI数据进行评价.在全国尺度以及水田、旱地、林地、草地4种土地类型上对比分析3种数据的数值差异、动态一致性、变化趋势差异和两两间相关性.结果表明:GIMMS NDVI在数值上整体高于MODIS NDVI和SPOT NDVI,3种数据在反映植被月动态方面能力相当;研究期内3种NDVI数据在全国大部...

  • 黔中喀斯特坡地浅层裂隙土壤机械组成对降雨的响应

    运用野外取样调查结合室内吸管法,分析黔中喀斯特坡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浅层裂隙土壤机械组成随降雨的变化特征,以期为该区地下土壤漏失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黔中喀斯特坡地浅层裂隙土壤粒径含量总体以粉粒为主,约占57%.在不同降雨量的作用下,坡耕地裂隙土壤颗粒含量变化整体表现为细砂粒含量的减少和粉粒、黏粒含量的增大.草地...

  • 多年放牧对不同类型草原植被及土壤碳同位素的影响

    放牧是草原牧区常见的人类活动,多年放牧对草原植被及土壤的碳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本研究采集不同类型草原多年放牧前后植被及土壤样品,对室内碳同位素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草原生态系统Δ13C(碳同位素分馏值)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放牧强度对植被Δ13C值的影响显著,0~5 cm表层土壤Δ13C值在放牧前后变化显著,而对深层土壤(>5 cm)影响不显著.多...

  • 胶州湾滨海湿地枯落物分解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三维荧光特性的影响

    通过室内试验模拟胶州湾滨海湿地碱蓬、芦苇、互花米草枯落物的分解过程,测定土壤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变化,并利用三维荧光技术对可溶性有机碳(DOC)进行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最终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不同枯落物类型和添加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不同,表现为碱蓬>互花米草>芦苇,且原...

  • 栽培模式对旱地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地膜覆盖、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模式相比,地膜覆盖并不总能提高旱地小麦产量,3年平均产量无显著变化,但降低20~40 cm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硫、有效锌和有效锰含量,对土壤有机质、硝态氮、有效铁和有效铜含量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的小麦产量3年平均降低12.1%,收获期0~...

  • 硅钙钾镁肥对南方稻田土壤酸性和盐基离子动态变化的影响

    南方稻田土壤大面积酸化是水稻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尽管石灰作为酸化土壤调理剂已广泛应用,但大量或长期施用石灰不仅会引起土壤板结,而且会导致土壤钙、钾、镁等元素的平衡失调.硅钙钾镁肥由于溶解度更低、养分全面是良好的替代材料.为了明确硅钙钾镁肥阻控土壤酸化的效果和作用,本研究采用连续4年的硅钙钾镁肥田间定位试验,以农民习惯施肥为对...

  • 广东省不同区域农田土壤酸化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广东省1980s、2010年以及2015年3期土壤数据,对全省不同区域农田耕作层土壤pH值的时空变异特征进行分析,并初步探讨了可能导致土壤pH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广东全省土壤pH值空间分布格局变化显著.全省农田土壤在1980s—2010年间,pH整体下降了0.3,呈酸化趋势,2010—2015年,土壤pH上升了0.09,但不均匀势态有所增强,酸碱分化趋势较明显....

  • 生物药剂滴施对棉花黄萎病及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的影响

    生物农药是当前棉花黄萎病绿色防治的重要途径.本研究设置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4种生物药剂不同滴施用量(枯草芽孢杆菌粉剂15、30、45 kg·hm-2,'施倍健'哈茨木霉菌剂15、18、24 kg·hm-2,渝峰'99植保'15、22.5、30 kg·hm-2,中农绿康30、45和60 kg·hm-2)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药处理均不同程度降...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