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国高校科技
北大期刊

影响因子:1.42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中国高校科技杂志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 创刊时间:1987
  • 国际刊号:2095-2333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00080
  • 国内刊号:10-1017/N
  • 邮发代号:82-842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北京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战略研究
  • “双一流”建设
  • 科研管理
  • 评价与发展
  • 科研育人
  • 产学研用
  • 知识产权
  • 转化与服务
  • 书评·广告
  • 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我国科技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包括高校科技在内的全国科技战线,应当牢牢把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为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出应有的贡献。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呼唤各类、各层次的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 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驱动科研和教育的创新——上海交通大学殷卫海教授的思考和探索

    "人类正在进入‘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上海交通大学殷卫海教授认为,当代经济正在从"以知识为核心的经济"向"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也应该从"以知识为核心的教育"向"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发展。"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和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交叉融合。只有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交...

  • 走造纸工业装备技术国产化之路——记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克复院士

    造纸工业是一个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建设息息相关的重要产业,其在现代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世人瞩目,被国际上公认为"永不衰竭"的工业。在美国、加拿大、日本、芬兰、瑞典等经济发达国家,造纸工业已成为其国民经济十大

  • 在生物制造道路上大步向前——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制造研究中心

    提起生物制造,除却专业人员外,大部分人对此都没有什么直观深刻的印象。然而,提起生物制造优秀成果——人造皮肤、仿生支架等,稍有常识的人都会恍然大悟。简单说来,生物制造就是采用仿生制造和基于生物反应的制造方法获取人工器官,解决器官移植供体的来源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学者提出了组织工程的概念,2004年又有学者进一步提出

  • 促进工程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记华北电力大学工程技术与管理研究所

    致力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研究为研究和解决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华北电力大学工程技术与管理研究所成立的目的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过去工程技术和管理相对松散而独立的运作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用于现代工程项目,面对现代工程项目多重作业、多元集合、多级传递、多维管理和多种状态的复杂特征,它无法...

  • 穿梭于肿瘤领域的希望之“光”——记上海交通大学肿瘤早期检测专家魏勋斌教授

    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全世界癌症患者约有1270万人,其中死亡人数高达760万,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预测,癌症将成为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据了解,约90%的肿瘤病人死亡源于肿瘤转移,而庆幸的是,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生存率的提高。经过不懈努力,科学家们发明了X线、超声、PET-CT、核磁共振成像等检测手段,但遗憾的是,这些检测手段由于准确度、费用...

  • 性命相托 以心相待——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欧阳晨曦教授

    "大医精诚",这是孙思邈留给中国杏林人士的无上追求。1996年,武汉同济医科大学七年制硕士毕业后,欧阳晨曦选择了武汉协和医院心胸外科。为了锤炼临床医术,2000年欧阳晨曦放弃了美国、英国等地,选择了可以参与临床治疗工作的德国汉诺威医科大学心血管外科攻读医学博士学位,师从国际著名心血管外科教授Prof.Haverich,这位大师就是当年为俄国总统叶...

  • 心系地学 情意忱忱——记中国地质大学“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蒋宏忱博士

    地质微生物学是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地质学分支,主要研究地质环境中的微生物活动过程及其形成的各种地质地球化学记录。作为微生物学和地质学的交叉学科,地质微生物学突破了实验室无法产生人类不能够承受的极端条件的限制,在地下深部结晶岩、古沉积岩、现代超盐度湖泊、干旱的沙漠和热液喷口系统等多种极端环境研究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 为健康老龄化保驾护航——记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毅教授

    人口结构老龄化,是当今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研究领域,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毅教授及其同事们,致力于为健康老龄化保驾护航。十几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曾毅教授成功组织了"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研究",分别于1998、2000、2002、2005、2008-2009和2011-2012年在22个省、市、自治区成功进行了六次队列人群...

  • 微小世界大成就——访山东大学原子分子物理研究所郑雨军所长

    2012年,山东省首次设立了自然科学创新奖单项最高奖,以鼓励原始性、自主性创新,打造山东的"诺贝尔"奖。这一奖项目前对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医学、农学五个学科设奖,两年一评审,每个学科领域奖励人数1名。可以说每一位获奖者都是山东省本学科领域内最高成就和水平的代表。其中,第一届山东物理奖由山东大学原子分子物理研究所郑雨军所长摘得...

  • 十年砺剑 清华技术实现高温超导材料规模商业应用——记清华大学物理系曹必松教授科研团队

    1986年,苏黎世IBM实验室Muller和Bednorz发现镧钡铜氧化物超导体,开启了高温超导的新纪元。之后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呈井喷式发展,我国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相关研究。实现高温超导材料的规模商业应用,是我国所有超导领域和相关领域研究工作者长期以来的共同心愿。

  • 瞄准国家重大科技需求 抢占领域技术制高点——记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邓中亮教授

    在邓中亮教授的观念中,"科研成果的领先是有时效性的,要赶超先进,就要争分夺秒,尽可能地超前发展,才有可能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为此,他时刻保持着一种开拓进取、自主创新的精神,始终瞄准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和团队一起把工作快速地向前推进着,致力于抢占领域技术制高点。跨越广域室内外高精度定位最关键一步

  • 毕生拼搏出“宁氏金标准”——记清华大学宁永成教授

    历经百年沧桑的清华大学,为近代中国培育出一大批学术大师、科研巨擘,宁永成教授便是其中之一,他拼搏奋进的动人事迹,使人深受鼓舞。退休前,宁永成教授在他热爱的科教岗位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退休后,闲不住的他又立下了新的志愿:科研工作不能止于旧誉,也不能只做锦上添花的事情,要力争有所前进,有所超越,有所突破!

  • 基因科研航母从这里起锚远航——访基因组学战略科学家阮一骏教授

    作为世界基因组学领域的战略科学家,阮一骏教授怀着为祖国做贡献、促进母校(华中农业大学)基因组学学科发展、培养青年科研人才的希望以""的形式回到了中国。在回国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不仅在科研上要辗转国内外,还要在武汉、新疆、北京等国内各地来回奔波,马不停蹄的和所有适合基因组学发展的科研机构展开交流、访问活动,以便进一步开展...

  • 搭建通向低碳建筑的桥梁——记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者陈平教授

    "女娲未许补残天,弃置荒秋数万年。一朝寻来灵丹药,敢叫世界换容颜"——这是郭成举先生对水泥的赞美。可以说,水泥改变着世界的容颜,而世界也反过来对水泥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环保、节能等等。陈平,一位研究水泥技术几十年的科研人员,以山水桂林为起点在建材领域掀起了一场势不可挡的绿色革命,为世界搭建了一条通向低碳建筑的桥梁。陈平教授...

  • 践行TRIZ理论 为自主创新事业添砖加瓦——记包头市“5512工程”创新团队带头人董振域教授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由此可见"方法"的重要性。科研工作更是如此,除却"精诚"的态度,有了"方法"就会少走很多的弯路。因此1946年有了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问世。在前苏联,TRIZ方法一直被作为大学专业技术必修科目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中。苏联解体后,大批TRIZ研

  • 磨难志不移 太空行万里——记清华大学尚仁成教授

    "磨难志不移,太空行万里",这是尚仁成教授对与他共事多年的李惕碚院士性格特点和奋斗精神的刻画,同时也是他赠予后辈的成功秘诀。三分成功慰平生作为清华大学物理系的耆老、我国知名的核物理专家,尚仁成教授1965年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毕业后,就一直在清华奋战,先后在清华大学核能院、工程物理系、物理系工作,活跃在近代物理的多...

  • 应怀樵:用生命吹响虚拟仪器冲击诺贝尔的号角

    烈火中永生的哥白尼打破神学的诅咒;超越时光的爱因斯坦让宇宙不再遥远;苹果树下的牛顿使我们明白人不会掉到太空;虚实转换的应怀樵拖着孱弱的身躯誓让软件制造一切……应怀樵,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天津大学等校力学系及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博士生合作导师,东方振动和噪声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振动与噪声...

  • 致力于推动中国智能汽车发展——记清华大学“THMR课题组”负责人何克忠教授

    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将是新世纪汽车技术飞跃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着手智能汽车的研发以来,在短短的30年时间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清华智能车THMR-Ⅲ、地面智能移动机器人ATB-I、中国国防科技大学的CITAVT-Ⅳ实验车等。

  • 庄一龙:潜心科研 精勤探索

    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庄一龙副教授所创立的"斥力子理论"是一种物理哲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地面的物体一旦动起来,不管方向如何,都具有一种挣脱地球引力的能力,就像物体吸收了一种对抗万有引力的物质。该理论把普朗克能量子看作是一种具有对抗万有引力的实物粒子,称它为"斥力子",并认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由于吸收或释放斥力子造成的,斥力子所...

  • 潜心科研 博学笃行——记我国著名岩石力学专家周维垣教授

    周维垣,我国著名岩石力学专家、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多年来,他默默耕耘在高坝岩石力学领域,成为我国这一领域的主要领军人物。他历任清华大学水利系副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物理数学模拟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委、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注浆委员会理事、中国三峡技术设计特邀专家、国际岩土计算机技术进展学

  • 李壮:智慧点亮科技 创新成就自我

    李壮,1963年生,吉林大学光化学研究室博士后;1993~1995年,担任德国Jena分子生物技术研究所,分子细胞和电子显微学实验室客座科学家;1998~200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开放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2000年至今,担

  • 黎孝先:与经贸事业一路同行

    "十二五"是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又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气象。未来改革的内在需求以及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决定了我国经贸事业必然会得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可以说,没有经贸事业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今天。历史经验早已证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经贸事业的支撑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应该感谢那些为中国经贸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每...

  • 行走在民族肿瘤生物医药的道路上——记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李大伟教授

    近20年来,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重大技术相继取得突破,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并在医学治疗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现今,生物技术药物已广泛用于治疗癌症、艾滋病、糖尿病、心力衰竭、血友病、囊性纤维变性和一些罕见

  • 逐波踏浪辟新天——记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宁德志博士

    随着人们对海洋的开发探索,围海工程、海上疏浚工程和海岸防护工程、波浪发电工程、深海资源开发工程等纷纷涌现。然而,这些工程建设之前都必须先经过室内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现场测验等手段进行研究论证,了解并掌握波浪等海洋环境动力因素的特性及其对工程结构的影响。

  • 探索量子光学 搏击科研长空——记光学专家、南昌大学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刘正东教授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南昌大学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物理学会量子光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刘正东教授,用自己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诠释了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执着让死亡却步刘正东1948年生于南昌,198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西

  • 信仰真理 立足石油 教研并重——燕山大学石油工程研究所李子丰教授的不凡人生

    真理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信仰,为了这一信仰,科研道路上涌现出了一批批坚定不移的科学家,他们用自己的执著和智慧为世人点亮了一盏盏明灯。燕山大学的李子丰教授就这样一位执著追求、甘于奉献的学者。自从事石油事业以来,李子丰教授十年如一日地辛勤工作,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石油事业,同时也对哲学和物理学领域的基本难题进行了深入...

  • 多思多行——记林忠平教授的教育、科研理念

    科研实践和教学活动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作为教师,需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识和眼界,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鲜活和精确的知识和理念传递给学生;而教师的科研实践活动,则为其提供了绝佳的开阔眼界和思维的途径,能让教师在不断积淀中收获更多传道授业时可以派上用场的感悟。林忠平在北京大学和中科院研究生院

  • Clj生活垃圾处理厂系列专利——记刘旭独立非职务再组合拓展的创新成果

    也许在常人看来,孤寂而漫长的发明征程一路荆棘、满布艰辛,但是,对智者而言,生命价值实现最大化才是生活的乐趣所在;对勇者而言,直面挑战、化荆棘为坦途才具有直面人生的酣畅淋漓。刘旭,一位智者、勇者,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矢志将发明创新到底。

  • 扎根农业起源地的西农护苗人——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晓杰博士

    4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在"中国农业起源地"杨凌这块热土上教民稼穑,推动了我国由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的过渡,创造了先古时期中国农耕文明;4000多年后的今天,新中国农业科研工作者在杨凌这片拥有"东方瓦格涅根"之称的天地中树艺五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