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国高校科技
北大期刊

影响因子:1.42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中国高校科技杂志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 创刊时间:1987
  • 国际刊号:2095-2333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100080
  • 国内刊号:10-1017/N
  • 邮发代号:82-842
  • 全年订价:¥ 408.00
  • 发行地区:北京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战略研究
  • “双一流”建设
  • 科研管理
  • 评价与发展
  • 科研育人
  • 产学研用
  • 知识产权
  • 转化与服务
  • 书评·广告
  • 发达国家科学基金行政管理新趋势及启示

    发达国家的科学基金制度目前在行政管理方面日臻完善,而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行政体系还存在顶层设计、跨部门协同机制不完善,规范化管理与决策执行保障机制仍存缺陷,统筹整合力度不强等问题。因此,我国应积极完善科学基金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及行政体系的内部运营机制,引入企业管理理念,强化信息系统建设力度,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和行政问责机制,进...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管理办法改进研究

    同行评议制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体系的核心,与其他学术评价相比,其公正性受到科学界的广泛认同。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在支持非共识项目方面,由于其评审体系过于依赖评审专家,而对评审专家需求的结构、规模设计和规划以及对专家的监督与评估等方面的不足,有可能影响评审结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因此,亟待改进评审专家管理办法,以保证评...

  • 新疆2011-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国内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经费来源。“十二五”期间,新疆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数、经费数、单位数总体呈增长态势。以2011-2015年新疆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研究对象,选取新疆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地区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情况为主线,运用统计分析法,分析新...

  • 跨学科研究合作的科学发现优先权冲突及其管理——以“李杨论争”为例

    借鉴知识管理理论和科学规范理论的视角,以杨振宁、李政道团队冲突为案例,从逻辑层面演绎了大学跨学科研究合作过程中的科学发现优先权冲突的成因及其结构方式。研究发现:学术竞争及其收益竞争是大学跨学科研究合作团队冲突的根源,不同要素主导着大学跨学科研究合作不同阶段的学术竞争,进而揭示了大学跨学科研究合作过程中学术竞争的系统复杂性...

  • 教育部直属高校科研投入与产出的实证分析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科研,越来越成为高校自身乃至整个国家紧迫而重要的战略任务。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其科研投入与产出进行实证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以期高校能够合理配置有限的科研资源,优化科研投入结构,最终提升我国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

  •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义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校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国家对高校科技研发的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一方面对高校科技创新和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使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更加规范、科学、高效地管理使用这些数额庞大的科研专项资金,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 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探析

    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下,原先简单粗放的科研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可将精细化管理引入到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形成符合科研规律的项目管理模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高校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包括科研制度、科研项目过程和科研绩效考核的精细化管理,要通过一些精细可行的措施,建立高效规范的制度,帮助高校科研项目顺利实施,推动科技创新进步。

  • 科研激励制度对高校教师科研行为的影响

    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推进,重视科研创新及科研成果转化成为高校科研的发展趋势。在一系列鼓励科研的法律制度及措施面前,教师是否会因为收益分配比例的增加而改变从事基础研究的传统,选择从事应用研究或开发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单纯依靠提高科研收益分配比例并不能从整体上达到促进科研效益的目的。提高教师科研创新能力,促进科研产出效...

  •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动态能力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当代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高校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针对协同创新,较多采取静态的资源观点对其进行研究,动态能力理论强调培养特定的能力以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和需要,更适用于协同创新行为。结合当前现状,分析动态能力于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意义和作用,并针对高校动态能力的构成和内涵,提出高校动态能力的培养建议,能够促...

  • 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科研平台开放运行机制

    协同创新正逐渐成为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要求,“高校协同创新”理念的提出,在给我国高等院校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的同时,也明确地指明了发展方向。“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为代表的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对高校内部科研机构、基地、平台的有组织的创新能力提升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校省级以上科研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协同创...

  • “双创”背景下高校专利质量有效性评价

    随着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高校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在快速增长。但由于专利质量的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专利的转移转化。“双创”背景下对高校专利质量有效性进行研究,就是为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道奠定基础,进一步释放高校沉淀的大量科技资源,在帮助高校将高质量专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化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同时,...

  • 无形资产保护和管理助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无形资产作为高校资产管理的重要部分,对科技成果的转化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管理机制、评价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高校无形资产的保护和管理较为薄弱,导致侵权、资产流失现象不断发生。分析高校无形资产保护和管理现状,找出问题,对提高高校无形资产管理水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 中美科研不端查处程序的比较研究——基于NSF和NSFC

    面对频发的科研不端行为,国内科研资助管理机构制定了科研不端的查处政策规范来积极应对。然而这些查处规范普遍缺乏涵盖举报受理、调查认定、行政处罚和申诉救济等各环节的阶段性程序规定。通过具体比较NSF和NSFC科研不端查处的阶段性程序,分析中美两国的差异和特点,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经验,建立阶段性程序、明确职权划分、细化操作规程、保护程...

  • 德国技术转移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化运作技术转移机构为中介,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为保障,以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长效合作为基础的供需契合的技术转移模式,为德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及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探讨德国的技术转移模式,可为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借鉴。

  • 大学科技园推动高校改革发展的历史回顾

    大学科技园极大地推动了高校改革发展,促进了大学功能的自我革新、自我完善。梳理国内外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历史,借鉴国外大学科技园发展经验,总结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地方高校转型中的作用,能够为我国高校改革发展提供助力。

  • 校企协同视域下的高校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高校社会价值体现的关键,也是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重点。基于社会发展之所需,各大高校也极为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校企协同发展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流方式,以此为导向建立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既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又有利于企业科技的创新,进而形成校、企双赢格局。

  • 国际化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也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当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加快高等教育改革进程,顺应国际化趋势,探索一种有效应对国际化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 我国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探讨——以科技英语人才培养为例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工科院校英语教学快速发展,由此也推动了科技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思考。然而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工科院校科技英语人才培养存在教学目标设置不完善、师资队伍不健全、教学模式过于落后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工科院校亟需从全局出发,从问题的根源入手,寻求解决之策,提出兼具时代性与针对性的科技英语人才培养模...

  • 高职学报论文署名不端现象及治理

    论文署名不端是众多学术不端现象之一,其造成的不良影响不可小觑。要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就必须加强《著作权法》的学习,完善现有的学术管理体系,加强学术道德的建设,在维护作者合法权益的同时,加强对署名不端现象的治理力度,净化学术氛围,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在分析高职学院学报来稿中论文署名不端现象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学术道德委员会、宣传...

  • 国家大学科技园孵育项目筛选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北化科技园为研究对象

    国家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仍存在着一系列发展问题需要解决。尤其在项目孵化效率相关问题上,由于筛选评价无统一标准、孵育项目准入门槛低等原因,导致资源投入与育成企业产出比不合理,严重影响大学科技园的孵化效率。为了确保更多有成长潜力的优质项目能够入驻科技园并得到孵化培育,必须加强对孵育项目入驻前的筛选...

  • 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评价体系的问题与建议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是顺应时展,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由于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高校教学评价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加快教学评价改革,转变教学评价观念,创新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对激发高校创新发展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应用型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构建科学高效的应用型技术成果评价机制对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市场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我国应用型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科技成果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已经严重制约应用型科技成果的转化。因此,加快构建科学完善和高效的应用型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成为科技...

  • 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意愿的影响因素

    高校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意愿是影响科研成果转化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Logistic模型对高校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意愿进行分析,从提高科研人员市场意识、推行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加大科技成果专利保护力度等方面提高高校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意愿,将有利于提升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

  • 高校科技中介平台的SWOT分析

    科技信息中介作为连接科学技术供给与需求的中间桥梁,在推进高校科研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科技中介平台发展面临的优势、劣势、外部机遇与挑战进行全面研究分析,对增强高校科技创新活力,发挥科技中介服务的平台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 苏州高校提升社会服务功能机制研究

    城市与高校要实现协同融合发展,形成紧密的“共生”关系。苏州高校近年来发展迅速,办学水平明显提升。但整体层次偏低、多元化合作体制机制不健全、品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也在困扰苏州高等教育的发展。苏州要通过加大培育和引进高校的力度、发挥科研优势、实施优质工程、加快品牌建设等措施,提升高等教育水平,服务苏州经济社会发展。

  •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困境与出路——基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视角

    我国高校目前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还面临很多问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实施对高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高校应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为基础,从法律制度保障、外部条件优化、激励措施完善等方面,构建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适应的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价值。

  •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业实践要素分析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如何利用互联网资源,抓住我国积极倡导鼓励创业的有利时机,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实践能力,成为高校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深入研究分析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践中的各种要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对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 高校科研人员创业扶持政策与制度优化

    高校科研人员是国家的宝贵财富,科研群体的综合素质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科研人员创业已成为参与现代化建设,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校科研人员创业的政策制度,优化外部环境,对提高科研人员创业成功率,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 推陈开新: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创新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前虽经历了一定时期的发展,但在实践探索上还处于对政府政策要求及当前严峻就业形势的被动回应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滞后、理论固化、措施趋同等问题逐渐凸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应以“推陈开新”为方向,丰富固化的理论、摈弃陈旧的理念、变革趋同的实践,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 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新”视角

    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当前社会人才需求的主要方向,高校人才培养只有立足于实际需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不是批量生产“创业者”,而应紧紧抓住创新创业中的“新”,培育具备战略眼光、团队合作能力的新型人才,在创业过程中以“新”为核心,突破传统商业模式、发现并引导新的市场需求、革新技术、填补市场空白。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