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玉米丝裂病发生的数量遗传分析

魏昕 李丽华 王娟 樊庆琦 兰海 吴元奇 荣廷昭 潘光堂 中国农业科学 2008年第08期

摘要:【目的】分析玉米丝裂病发生的遗传机制,为选育抗丝裂病品种和高效改良感病材料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运用六世代平均值分析法和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普通玉米自交系R08与975-12杂交组合的P1、P2、F1、F2:3、B1:2和B2:2 6个世代群体的种子丝裂病进行分析。【结果】玉米丝裂病的遗传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在F2:3、B1:2和B2:2 3个家系世代,主基因方差分别为201.45,31.99和31.99;多基因方差依次为11.04、81.14和0.00。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11.31;多基因加性效应值为-4.47,显性效应值为10.85。主基因遗传率在F2:3和B1:2两个分离家系群体中为81.31%和21.56%,多基因遗传率为4.46%与54.68%。B2:2家系中未检测出多基因的存在。【结论】玉米丝裂病主要由加性主基因控制,在抗病育种中可在早代高强度选择,对感病自交系可采取回交转育的方法进行改良。

关键词:玉米丝裂病数量遗传分析

单位: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教育部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四川雅安625014 河南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河南郑州450002 菏泽学院生命科学系 山东菏泽274000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山东济南250100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中国农业科学

北大期刊

¥1288.00

关注 25人评论|2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