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耕作方式对黑土团聚体含量及特征的影响

范如芹 梁爱珍 杨学明 张晓平 申艳 时秀焕 中国农业科学 2010年第18期

摘要:【目的】研究保护性耕作对东北黑土团聚体粒级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为探索有利于东北黑土结构改善的耕作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1年(耕作试验开始前)和2008年(耕作试验实施7年后)吉林省中层黑土为对象,分析探讨了免耕(NT)、秋翻(MP)和垄作(RT)处理0—30cm深度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干团聚体特征和土壤结构稳定性。【结果】与2001年相比,2008年各处理(RT、MP、NT)〉1mm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在0—5cm表层中均有所增加,且除MP外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RT和NT增加幅度分别为2001年的4.78和3.38倍,且显著高于MP。0.25—0.053mm水稳性微团聚体变化趋势则与大团聚体相反。〉8mm干团聚体在0—10cm土层的相对数量表现为RT〉NT〉MP,且均高于2001年背景值,其中0—5cm土层RT显著高于MP及2001年背景值(P〈0.05)。0.25—1mm干团聚体RT〈NT〈MP〈2001年背景值,呈现与〉4mm干团聚体相反的变化趋势。2008年各处理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0.25mm团聚体含量(R0.25)均比2001年有所提高,且湿筛法得到的结果远远低于干筛法,说明供试土壤的团聚体中水稳性团聚体比例很小。2008年3种耕作处理的土壤结构体破碎率和不稳定团粒指数(ELT)在各个土层均为MP〉NT〉RT,且除了MP处理5—20cm略高外,其它均低于2001年背景值。【结论】传统耕作不利于土壤大团聚体的增加和土壤结构的稳定,使土壤更易遭受风水侵蚀。保护性耕作,尤其垄作,促进了黑土稳定土壤结构体的形成,有利于土壤结构的改善。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土壤结构

单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长春13001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北京100049 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温室与加工作物研究中心 安大略NORIGO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中国农业科学

北大期刊

¥1288.00

关注 25人评论|2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