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期刊

影响因子:1.4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中国水稻科学杂志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 创刊时间:1986
  • 国际刊号:1001-7216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邮政编码:311401
  • 国内刊号:33-1146/S
  • 邮发代号:32-94
  • 全年订价:¥ 220.00
  • 发行地区:浙江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综述与专论
  • 研究报告
  • 我国长江流域籼稻品种选育进展及改良策略

    根据对1986~2002年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资料的分析表明,我国长江流域籼稻品种选育在经过"八五"时期的徘徊之后,"九五"以来取得明显进展,平均产量水平比"七五"和"八五"时期提高了12%以上,同时稻米品质明显改善,但整体抗性水平无明显提高.在品种改良中,适当增加植株高度对提高产量有重要的间接促进作用,同时,在保持适度的穗数和粒重前提...

  • 红莲型杂交水稻红莲优6号及其亲本苗期与分蘖期根系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运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DDRT-PCR)对红莲型杂交稻组合红莲优6号及其亲本(粤泰A、扬稻6号)、保持系(粤泰B)苗期、分蘖期根系的基因表达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发育时期之间差异表达基因远少于同一时期之间杂种与亲本差异表达基因,苗期和分蘖期差异表达基因数量相近,但同一差异表达类型基因的数量有较大变化,分蘖期杂种表达单亲基因增多;互补...

  • 水稻品种五丰占2号的白叶枯病抗性遗传分析

    研究了五丰占2号的白叶枯病抗性遗传及在回交世代中的抗性表现.结果表明,用白叶枯病菌株浙173(Ⅳ型)接种,五丰占2号表现中抗,IRBB5表现抗;五丰占2号的白叶枯病抗性受微效多基因控制,基因效应分析表明,该性状符合加性-显性模型,以加性效应为主;隐性主效基因xa5控制的IRBB5对白叶枯病菌株浙173的遗传符合隐性主基因的分离比.对白叶枯病菌株浙173的...

  • 《中国水稻科学》2002年度期刊计量指标

  • 云南野生稻资源考察及分布现状分析

    利用现有资料,采用当地人员参与性考察调查方法,在2002年10月和2003年3月对云南省玉溪市、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地区和临沧地区16个县(市)的93个野生稻原生境进行了考察核查.发现原先记载的93个野生稻分布点中只有30个点还存在野生稻,同时又发现了10个疣粒野生稻新分布点.现存野生稻分布点合计40个,其中普...

  • 丹东杂草稻种子的耐冻能力和低温发芽特性研究

    为了解丹东杂草稻种子冬季在野外能存活的原因,将丹东杂草稻和对照品种越光的干种子在水中浸不同时间,后在-20℃下处理7 d,在25℃下发芽.对照品种越光在浸种1 h后冷冻处理,其种子的发芽率从98%降为4%,浸种时间延长到1.5 h已不能成苗,而丹东杂草稻种子在1 h浸种处理后,其发芽基本不受影响,甚至在3 h浸种处理后成苗率仍达2.3%.在不同低温下发芽试...

  • 粳稻台中65花药培养下的细胞学研究

    利用粳稻台中65作研究材料,采用活体小孢子观察及塑料半薄切片观察,对水稻花药培养下小孢子的发育命运及药壁组织的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离体培养下小孢子发育类型可划分为四类:正常形态小孢子、脱分化小孢子、淀粉积累小孢子和液泡化小孢子.明确了脱分化小孢子的发育过程,其显著特点是:核位置改变,细胞质重组.离体培养下花药壁发育特点为绒毡层...

  • 浙江跨湖桥遗址的古稻遗存研究

    为了深入了解新石器时代的稻作起源问题,对距今7 000~8 000年前的浙江省杭州市近郊新发现的跨湖桥遗址进行了植物硅酸体分析和植物遗存调查.植物硅酸体分析结果显示,除第11层外,其他各层都有来自稻叶片运动细胞的硅酸体,而且硅酸体的形状较大,与现代栽培粳稻的相似.植物遗存调查显示,跨湖桥遗址中有大量的稻谷、稻米和谷壳等古稻遗存;其中,稻谷...

  • 水稻糯性突变对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比较了籼、粳两个糯性突变品种与原亲本品种淀粉的理化特性.糯性突变后除了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降低外,淀粉的糊化温度变高、胶稠度增大、RVA谱(rapid viscosity analyzer)参数下降.RVA谱参数降低的幅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消减值>回复值>冷胶粘度>热浆粘度>最高粘度>崩解值,表明控制直链淀粉含量的Wx位点对淀粉糊化特性和粘滞性是有影响的,存在多...

  • 杂交水稻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及聚类分析

    应用表型主成分分析法,对2001~2002年四川省区试的14个水稻新品种(组合)的11个品质性状进行了相关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稻米品质性状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关关系.在选出的8个影响稻米品质的主因子中,粒形因子和碾米品质因子对稻米品质的累积贡献率为61.6%;14个杂交水稻新品种(组合)被归为4类,显示出遗传距离较近,遗传基础狭窄的特点.由于稻米品...

  • 中国主要稻米的粒型及其品质特性

    利用近3年全国各地的籼、粳稻稻谷样品5331份(其中籼稻谷3810份,粳稻谷1521份)的米质数据,对我国目前稻米的粒型及其相关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生产上应用的籼稻品种的粒长主要有长粒和中粒两种,粒形则以中粒形为主,细粒形为辅;绝大多数粳稻品种的米粒属短、粗类型.籼稻的粒长、粒形均与其整精米率、垩白度、透明度、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

  • 欢迎订阅《生物信息学》(季刊)

  • 低温强光下水稻类囊体膜脂不饱和度和叶黄素循环组分的变化

    为了阐明籼稻、粳稻对低温强光敏感性的差异,着重研究了低温强光下水稻类囊体膜脂不饱和度与紫黄质脱环氧化酶(VDE)活性的变化.随着低温强光处理时间的延长,类囊体膜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因而膜脂不饱和指数(IUFA)下降.同时,叶黄素循环的关键酶--VDE活性降低,叶黄素循环组分中紫黄质(v)含量增加,而单环氧玉米黄质(A)和玉...

  • 杂交粳稻屉优418及其亲本灌浆期叶片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与衰老之间的关系

    以杂交水稻屉优418及其亲本屉锦和C418为材料,研究了生育后期叶片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与衰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水稻及其亲本剑叶中ABA、GA1/3、ZR和IAA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3个材料的(GA1/3+ZR+IAA)/ABA的比值变化总的趋势也基本相同,前期较平稳,后期比值迅速下降.在生育后期,屉优418和C418的(GA1/3+ZR+IAA)/ABA比值下降速率较慢,与衰老相对...

  • 不同栽培措施下拔节期水稻冠层反射光谱特征及其模糊聚类分析

    分析了不同栽培措施(密度、移栽叶龄、施氮量及水分管理方式)对稻田拔节期冠层反射光谱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模糊聚类分析.研究表明,不同栽培措施通过影响水稻拔节期群体生长特征而引起冠层反射光谱发生变化.增施氮肥、水层灌溉、减小栽插秧龄和增加密度都使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增加,可见光波段反射率降低.用绿(560 nm)、红(660 nm)和近红外(810 nm)...

  • 稻瘟病菌nit突变体的诱导及其生物学性状

    将6个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菌株分别在含60 g/L氯酸钾的MM培养基上培养40 d后,共得到11个硝酸盐利用缺陷突变体(Nitrate nonutilizing mutants,简称nit突变体),频率为1.42%.比较了各nit突变体与亲本之间在无性和有性阶段的主要生物学性状,结果表明,所有的nit突变体均对氯酸钾产生了抗性.在YPSA平板上的生长速率、在TPSA平板上的产孢量和...

  • 氮肥对稻株含水量和伤流液的影响及其与对褐飞虱为害耐性的关系

    在实验室测定了不同含氮量稻株的含水量和叶鞘伤流液以及被褐飞虱为害后稻株相对含水量的变化,在温室监测和评价了不同氮肥施用量条件下稻株对褐飞虱的耐性.结果表明,随着稻株含氮量的增加,稻株的含水量和相对含水量均显著增加,但叶鞘伤流液总量却明显减少.被高密度的褐飞虱若虫为害后,高氮肥施用量稻株的相对含水量显著低于低氮肥施用量稻株的...

  • 褐飞虱不同品系杂交子代抗药性和适合度的变化

    通过室内筛选得到了对甲胺磷具有极高水平抗性的抗性品系(抗性倍数198.63).利用该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田间种群杂交,杂交子代的抗性水平都明显地倾向于抗性品系,表明杂交子代的抗性水平有利于本地抗性的发展.通过建立实验种群生命表,发现与敏感品系和田间种群相比,抗性品系及其与敏感品系、田间种群杂交子代的生物适合度都有显著下降,表明抗性...

  • 多功能昆虫鸣声信号采集和分析系统及其在褐飞虱鸣声研究中的应用

    建立了一套多功能昆虫鸣声信号采集和分析系统(DAASIAS),该套系统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功能齐全,可以对昆虫鸣声信号进行实时采集和各种时频分析,实现了昆虫行为观察与信号分析同步.DAASIAS首先运用在褐飞虱Nila parvata lugens(Sta1)鸣声的采集和分析,结果证明该套系统性能稳定,为昆虫声通讯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必需的技术平台.

  • 不同表面张力的杀虫单微乳剂药滴在水稻叶面的行为特性

    研究了浓度为0、50、100、200、500和1000 mg/L的杀虫单微乳剂药液在水稻叶面上的表面张力特性及展布情况.结果表明50~1000 mg/L的杀虫单微乳剂药液的表面张力小于水稻叶的临界表面张力.将0.05 mL药液点滴在水稻叶上的瞬间,接触角均为135°左右,但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小,最终,药液中表面活性剂达到临界胶束浓度的200、500和1000 mg/L的药滴在稻叶上...

  • 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招聘启事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