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华北平原主要种植模式农业地下水足迹研究——以河北省吴桥县为例

张凯; 周婕; 赵杰; 裴宽; 王志敏; 胡跃高; 曾昭海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年第03期

摘要:本研究采用地下水足迹分析方法,以华北平原传统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区河北省吴桥县为例,开展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复种体系农业地下水资源消耗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作物地下水足迹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以期为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区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自1949年以来,吴桥县冬小麦地下水足迹均高于夏玉米,历年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地下水足迹均值分别为89.02 km2和29.84 km2。从变化趋势来看,吴桥县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地下水足迹均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而作物地下水足迹胁迫指数(GF/Aaq),冬小麦基本处于中等程度胁迫(0.1〈GF/Aaq〈1),夏玉米绝大多数年份处于较轻程度胁迫(0.01〈GF/Aaq〈0.1),但两种作物胁迫指数近年来不断增加。对该区域其他作物地下水足迹计算结果表明,夏花生和马铃薯的每平方米地下水足迹较低,分别为2.08×10-7km2和1.94×10-7km2,且两者的每平方米地下水足迹胁迫指数在被比较作物中同样最低,分别为3.57×10-10和3.34×10-10。根据作物比较认为传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可以通过在农作制度调整过程中将花生、马铃薯作为替代作物引入到当地的种植结构中,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消耗,从而缓解区域环境中的地下水资源压力。因此,为改善华北平原农业地下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可以通过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增加低耗水作物与主粮作物复种轮作的面积有效控制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下水足迹地下水足迹胁迫指数种植结构华北平原

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 北京100193;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农业局; 柳州545005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北大期刊

¥624.00

关注 25人评论|0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