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蛛丝蛋白双层小直径血管支架的制备及其血液相容性体外实验

赵亮 徐艳丽 邱慧 李敏 陈雨晴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2013年第07期

摘要:目的 应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一种蛛丝蛋白双层小直径血管支架,观察其体外血液相容性。 方法将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重组蛛丝蛋白(pNSR16)、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明胶(gelatin,Gt)、肝素(heparin,Hep)共混,以pNSR16∶PCL∶Hep质量比(W/W)为5∶85∶10的混合电纺溶液作为内层纺丝液,pNSR16∶PCL∶Gt质量比(W/W)为5∶85∶10的混合电纺溶液作为外层纺丝液,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双层小直径血管支架(实验组);以pNSR16∶PCL质量比(W/W)为5∶85的混合电纺溶液作为内层纺丝液制备支架作为对照组。扫描电镜观察实验组支架结构,比较两组溶血率、复钙化凝血时间、动态凝血时间以及体外血小板黏附、血小板激活实验结果。 结果扫描电镜观察示实验组支架双层纤维不同,内层纤维直径分布较为均匀,孔隙相对较小;外层纤维直径差异较大,孔隙较大。实验组支架水接触角、溶血率、复钙化凝血时间和P-选择素表达量分别为(35 ± 3)°、1.2% ± 0.1%、(340 ± 11)s和0.412 ± 0.027,对照组分别为(70 ± 4)°、1.9% ± 0.1%、(260 ± 16)s和0.678 ± 0.031,各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凝血时间曲线向下倾斜缓慢,与对照组相比前30 min内各时间点凝血指数均较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体外血小板黏附实验示实验组支架表面几乎无血小板黏附。 结论静电纺丝技术可制备蛛丝蛋白双层小直径血管支架,且体外血液相容性好。

关键词:组织工程血管蛛丝蛋白双层小直径血管支架静电纺丝血液相容性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福建福州350108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

北大期刊

¥460.00

关注 29人评论|2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