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国德育
部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中国德育杂志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 创刊时间:2006
  • 国际刊号:1673-3010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100088
  • 国内刊号:11-5338/G4
  • 邮发代号:80-430
  • 全年订价:¥ 460.00
  • 发行地区:北京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卷首语
  • 观察
  • 探索
  • 话题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权益保护
  • 讲堂
  • 样本
  • 第一线
  • 呵!那第二颗太阳的味道——道德教育的道德、智慧与幸福的表情

    道德,是人们心中的第二颗太阳。道德教育首先要有道德,即要让儿童尊严地生活,其关键词是人、尊重和自由。不尊重儿童是不道德的,放任儿童也是不道德的;压抑儿童的自由天性是不道德的,放弃必要的纪律和规范也是不道德的。道德与智慧相伴而行,道德引领智慧的方向,智慧是道德的应有之义。追寻道德教育的智慧,说到底就是培养儿童健康的生活...

  • 论儿童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

    推行生命教育,将尊重生命作为教育的核心理念,对于儿童成长具有重要价值。尊重生命,是对儿童生命权利的维护,是对儿童心灵的关怀,是对儿童发展意识的唤醒,是对儿童个性的解放。

  • 读者来信

  • 论民族精神教育的本质、品性、旨归及范式

    民族精神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民族精神的秩序优化与人格化,民族精神教育具有公共品性与个体品性,应以培育具有民族精神血脉的现代人格为民族精神教育的根本旨归,进行民族精神教育需要实现“教育”范式与“学习”范式的融通。

  • 中国德育2006年选题范围

  • 心理教育与人性张扬

    心理教育是现代教育新的生长点,心理教育对人性的张扬主要通过增强人的心力、开发人的心理潜能、发展人的良好德性等方面进行。人的心力、人的心理潜能和人的德性发展为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 论高校育人目标、德育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差异

    高校育人目标、德育目标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相对于共同的客体——大学生提出的三个不同的工作目标体系。通过对三个目标不同内涵的对比和分析,明确三者之间存在指向性、层次性和时空性差异,以及三个目标各自的承担主体及其职责、任务和工作方向。

  • 蔡元培德育思想体系新探

    蔡元培认为,德育是强兵富国的需要;有助于改变社会不良风气,提高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的需要。他强调道德教育为中坚,寓德育于体育、智育、美育、世界观教育之中;确定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为“自由(义)、平等(恕)、友爱(仁)”。他还把心理学引入德育理论研究,提出“知、情、意、行”有机统一的“成德观”。蔡元...

  • 道德箴言

  • 德育及公民教育在香港课程改革中的理念、策略和实践经验

    香港特别行政区推行的课程改革,将德育及公民教育作为首要发展项目,并就具体的推行策略建议中小学校应优先培育学生五种价值观和态度:坚毅,尊重别人,责任感,国民身份认同及承担精神;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方针,鼓励学校将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灵活地融入课程设计中。此目标和策略的厘定,是回应现今香港的社会情况及未来发展方向,亦考虑到学校...

  • 当前家校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伦理调适

    当前家枝关系中存在着大量不良交往行为与认识误区。“挑错”模式导致学生并不希望家长和教师保持密切的联系;“家庭教育学校化”使学生的学业压力“雪上加霜”;学校和教师依仗教育权力在态度上对家长缺乏尊重。种种不良交往行为与认识误区已严重影响了家校关系的正常发展及其教育功能的发挥。矫正“家庭教育学校化”的倾向,建立学校与家庭平...

  • 中国师生道德价值观现状调查报告

    通过对中国师生道德价值观总体特征、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现实评价等调查结果发现:(1)师生道德价值判断总体积极,道德现实评价趋于消极;(2)师生道德价值判断与道德现实评价严重错位,出现道德价值理想集中与道德现实评价分散的现象;(3)不同阶段教师、学生等的道德价值观基本没有显著差异;(4)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道德现实评价存在...

  • “赤岸文化”的开发和实施

    “赤岸文化”作为一种德育校本课程,重在人文熏陶,符合人的发展和人格完善的课程价值趋向;探索了一条以学校特有的“赤岸文化”为蓝本、发挥本土德育资源优势、把地方文化与各学科进行整合实践研究的新路子。“赤岸文化”实施的途径与方法追求生活知识学科化、学科知识生活化,使学生的知识得以生成,情感得以升华,拓宽了师生学习的视野,取...

  •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出版《对策与建议:2005—2006年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

    <正>自2003年以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在每年“两会”召开前夕,编辑出版一本集中反映本所科研人员为教育决策服务、为教育改革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学术研究服务的年度学术力作——《对策与建议》,作为向“两会”的献礼。《对策与建议》所选研究成果,分理论探索、政策建议、学术交流和国际比较四个专题。理论探索专题主要针对现时代我国教...

  • 主题性大单元教育与儿童道德成长

    根据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理论,经过多年教育实践,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在促进儿童德育成长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颇有特色且具实效性的“主题性大单元教育”传统。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紧扣时代脉搏,融入儿童生活,启迪创新智慧。

  • 价值澄清方法:音像制品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今天的课堂正在悄然变化,寻找儿童、学习者和成人、教师以及经验、生活和知识、技能之间的平衡,寻找道德和知识、智力和情感、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平衡,成为建构有意义课堂的实践着力点。开设“道德课堂”栏目,呈现诸多原生态教育情境以及相关教学设计,意在聚焦课堂的功能变化,回归对课堂道德本质的理解,探索儿童道德生长的课堂学习机制。我...

  • 感念一起有过的日月

    现代文明呈现出的巨大的技术力量深刻地改变着教育生活的面貌,人们熟悉的那个“教育。正在渐渐离我们远去。开设“师道与人生”栏目,意图推出一百位老师,几十年为师从教生涯,无数人从他们身上走过,他们用信念、激情和智慧历练出一颗鲜活而高贵的教育灵魂。他们的事迹经过岁月冲刷,一直在感动着我们,像流星划过,共同演绎着一条百年中国教...

  • 教师日记两则

    教师职业生活的核心是一种基于反思的定向性的自我理解,这种精神诉求常常反映在他们的教育日记中。教师的日记,不仅是个人生活的“流水帐。,更是对“应该过一种什么样的教育生活”的自我检视。本期推荐的是北京市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女士的两则日记,透过这些文字,教师正在成为行走着的“思想者”。

  • 当倾听成为一种习惯

    孩子们在午睡,校园内一片沉寂。下午是两节作文课,我打开作文备课本熟悉教案。 午睡的下课铃声响了,学生的欢呼声响彻校园,我对这声音早已习惯。我不知道城里的孩子是否午睡,但农村的孩子每年中有几个月是要午睡的,而且是坐在凳子上趴着睡。孩子们的欢呼使我想到了马上要开始的作文课,或许这倒是他们感兴趣的写作内容。利用下课的几分钟...

  •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

    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设立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从德育课程演变的角度来考察,它在观念上发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变革:一是在道德存在观上,从知识形态道德转向生活形态道德。新课程认为,道德是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生活是它存在的基本形态,道德的基本提问是“人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德育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弓I导人们去...

  • 教学即德性生活:走向新的教学理解

    现代化进裎中的教学失范与反教学现象的出现,其根本症结不在于伦理体系的陈旧与规范伦理的旁落,而在于教学中工具理性对生命价值与生活意义的遮蔽,在于知识与价值的割裂诱发的一种“知性傲慢”,在于对教学存在理解的错位。把握教学本体,需要从对教学本质的逻辑分析走向对教学存在的理解。教学不仅是一种道德性实践,更是一种德性生活。“教...

  • 论德育接受的心理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既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过程,又是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地把思想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品德的过程,因而也是道德接受的心理过程。道德接受的原动力是人类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道德需要,而道德需要产生于主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接受必须在道德...

  • 道德健康的教育学刍议——兼议心理教育的伦理转向

    作为一种价值取向,道德健康的出现为心理教育的伦理转向提供了动力,并推动了心理教育从矫正性的治疗技术向道德性教育的策略过渡。心理教育开始调整自己的学术路线,把价值判断引入自身的理论内涵之中,不仅关心个体的心理适应的主观能力,夏关心适应过程和方式的伦理性:当个体不能改变环境时,绝不能以牺牲道德为代价来求取对环境适应。用不...

  • 知识、道德与传统儒学的现代方向

    知识与道德代表人类生活中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人们对道德的关怀方式也有认知的和实践的两种,二者遵循不同的逻辑,可以各自独立发展;尽管知识与道德的结合可以是一个理论课题,但是二者的真正碰撞和结合只有在人的身上并且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才能发生。正像我们不能指责研究知识论就犯了“重知识、轻道德”的错误一样,也不能指责儒学作为一种...

  • 试论儿童在后现代视野中的消失

    儿童就是儿童(特有阶段),儿童是“人”的一个发展阶段,其特异性是教育的出发点。然而,在风行的后现代话语中,过度神话儿童,完全按照完人的方式理解儿童,把儿童看成各方面部蕴含巨大的能量和自主个性的生命体,追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完全近乎两个成人之间的平等和对话。这种观念实际上无形中抽空了儿童的本质和现实存在,只剩下抽象...

  • 教育学中“心的哲学”

    苏霍姆林斯基、阿莫那什维利等人道主义教育家的思想可以形象地称为“心的哲学”。“用心生活是孩子们的特点”。因此,“真正的教育者应当把心献给孩子”,“不仅仅用智慧与人相处,而要用心来相处”。“如果脱离‘心的哲学’,教育的人道化就不可能实现,而脱离了教育,‘心的哲学’也会失去意义”。

  • 香港“德育关注组”简介

    香港“德育关注组”的前身名为香港“德育关注小组”,由董赵洪娉女士(创会委员及名誉顾问)联同一群关注香港青少年品德问题的志愿人士于2000年底所组成。当年首先设立一个政府核准慈善组织“促进德育基金”,以支持“德育关注组”的服务及活动,后于2005年2月底注册成为一个法定社团,并委任一个“特别工作小组”,协助筹划及推动德育课程活...

  • 关于举办“2006年度中国德育征文”活动通知

  • 编者手记

  • 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国家“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专题项目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