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国德育
部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中国德育杂志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 创刊时间:2006
  • 国际刊号:1673-3010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100088
  • 国内刊号:11-5338/G4
  • 邮发代号:80-430
  • 全年订价:¥ 460.00
  • 发行地区:北京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卷首语
  • 观察
  • 探索
  • 话题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权益保护
  • 讲堂
  • 样本
  • 第一线
  • “冷”与“热”:由学生“情感冷漠”引发的思考

    栏目编辑 赵煦 【案例一】一天,某中学的学生在上学的路上遭遇车祸,死两人,伤三人。为此,教育局火速下令各中小学学生一律不准提前到校。接到通知,学校立刻宣布,学生欢呼雀跃。路上,有几个同学遗憾地说:“哎,他们怎么不早点死呢?否则我们也不需要吃那么多的苦、受那么多的罪。”学生的无情真让人欲哭无泪。

  • 企业文化对人生的启示

    我是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其实管理一个企业跟管理一个国家、带领一支军队以及一个人的成长是一致的,它的每…个阶段就像是一场战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赢得每一场战役的胜利。下面我就从企业规划、企业的发展阶段、企业文化等方面结合管理哲学的思想谈谈我对人生的感悟。

  • 文化传统的预制性与公民教育

    文化传统潜在地影响着一定社会人们的生存样式和思维方式,具有深刻的预制性功能;所谓文化传统的预制性,是指特定的文化传统对现实的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而显现的潜在、先在和先天的制约性和影响特性。这种文化传统的预制性可从根源性、特殊性和生存性的角度去理解,公民教育的定位必须考虑以此为前提。

  • 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探微

    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实效性是检验改革成败的关键,教育改革不能昙花一现,而应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这条规律同样适用于公民教育。公民教育实践的实效性和持久性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利时机,将公民教育纳入学校教育长期计划和中小学的日常教育课稗,脚踏实地践行公民教育,是实施我国特色公民教育的必经之...

  • 从志愿者行动看公民教育

    2008年发生在中国的两件大事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一是汶川大地震,一是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在两件大事中活跃着百万志愿者的身影,他们秉承志愿者精神,在救灾抢险、奥运会、残奥会的志愿服务中付出了很多的心血,担当起了公民的社会责任,成为温暖社会的力量。为此,我们需要了解志愿者行动的来源以及发展轨迹。

  • 论批判力教学

    批判力是任何一个健全国民所应该具备的一项品格特质。真正具有批判力的人应该会以批判的方式,检视自己和周围人的思想言行,并且随时警觉到既定的规范有可能推翻、既定的规则有可能改变,而且判断的标准有可能修正。这样的人必定具备主动、独立、勇敢等特质,以及丰富的想象力。批判力的教学并不容易实施,因为任何培养学生品格特质的教学都需...

  • 培养公民的教育:关于课程与教学法的问题与争议

    一、公民素养作为一种“激辩的领域” 我想透过对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观察现象的讨论作为本文的开篇。虽然目前对公民素养与公民教育的研究兴趣已是一种全球现象,但是对公民素养与公民教育的意义为何仪有部分的共识。

  • “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正式开课——访北京市教委德育处关国珍处长

    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使青少年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成为现代新型公民,必须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学科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社会文化育人机制。在实践中探索这“两个结合”的有效途径并建立长效机制,一直是一个重大的教育命题。2008年9月1日正式启动的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为推进这“两个结合”开辟了...

  • 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从2007年酝酿,2008年9月1日正式启动。这一工作使学生可以跳出封闭的教材和课堂,与自然、社会有机交融,这对于密切教育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完善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 “社会大课堂”在区县

    在北京市教委的领导下,北京市的18个区(县)分头展开行动,立足区情,发挥优势,创新机制,落实任务,使大课堂真正惠及到每一个学生。下面选取西城、海淀、平谷、房山四个区(县),将其建设社会大课堂的举措、经验介绍如下。

  • 北京十二中:走进博物馆来考古

    北京市各中小学校借助社会大课堂这一平台,积极行动,将学校德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下面分别就北京十二中、京源学校开展的社会大课堂活动作一介绍。

  • 汽车尾气治理情况调研

    尊敬的市长先生:您好! 我们是北京市石景山区的普通中学生,最近我们很荣幸地参加了北京市首届清洁空气挑战赛。通过几周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虽然人们的知识面都很广,但是许多人的环保知识却少而又少。前不久,我们对初一、初二500名同学进行了有关空气污染的调查,下面是部分调查结果:

  • 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笔者在对高一思想政治“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针对“劳动光荣”和“树立正确择业观”的教学目标,精心选择了四个都市“啃老族”(指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的事例进行分析,四个事例分别对应四种择业观。课堂的讨论还算热烈,但整堂课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没有说透,没能达到预想的教学效...

  • 凸显思想性 强调实践性 突出基础性——2008年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修订对教学的启示

    2008年秋季开学后使用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第三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教材作了较大修订。与前两版教材修订相比,本次教材修订不再是“小打小修”,而是“大动大修”。修订后的教材凸显了新课改的特点,这给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一些积极启示。

  • 举轻若重与举重若轻

    德育是一件平常的事情,应该要抓紧的都是常规,而且必须贯彻落实,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除了常规,也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非常考验老师的处理和应变能力。直接面对德育工作的班主任,应该具备两种最基本的素养:举轻若重和举重若轻。

  • 一次学生发型发式问题的解决

    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学生染发、烫发和追求怪异发型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在一次针对个别学生的问题处理中,我对此有了一些认识。

  • 我的德育新方法

    有言道:“有德有才是成品,有德无才是半成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德,对己、对人、对国家、对社会的作用可见一斑。但时过境迁,斗转星移,我们惯用的一些德育方法,对“90后”“2000后”的孩子已是强弩之末,难见成效。于是乎,为师者发出了“如今的孩子真难懂、真难教”的感慨。

  • 爱在字里行间

    这学期,我新接手了一个让全校老师都不愿接手的班。因为,这个班的潜能生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七八个。经过了解,得知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全都是单亲孩子。得知这个信息,我对他们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与怜悯,出于母爱,我甚至觉得鼻子酸酸的,眼眶湿湿的。

  • 班级管理需“三从”“三到”

    “三从”“三到”是我对班级管理工作的简要概括。 1.从高到低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所谓“高”,就是班主任工作立意要高,那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追求的有志青年,要引导学生有人生的理想,远大的抱负,为国家、为社会做点什么。高中生正是树立理想和确定人生目标的重要时期,学生有了理想与追求,就会有取之不竭的学习动力。记得上学期...

  • 家庭教育的一百个信条

    家庭是人生旅途的第一站,是个体最早接受教化的场所。家庭教育是“人的成长的根部和根本”,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从本期开始,“良华家教”栏目将连续刊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刘良华教授谈论家教的文章,以飨读者。

  • 抚育者说

    抚育者的使命是把关注和保护婴幼儿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把“健康第一”的抚育理念贯穿于保育的全过程,以至于奠定其终生发展。我们要千方百计地让宝宝健康强壮少生病,要创造条件让宝宝在自由、自然、自主的活动空间中得到舒畅的发展。我们要从宝宝诞生之日起就为他的心理健康发展、人格完善打好基础。

  • 卢梭谈父母职责

    传统教育认为,父母是权威,他们的命令儿童必须无条件服从;儿童是知识和道德的被动接受者,灌输是成年人的唯一教育法则:任何对长者的反抗都是大逆不道,应当受到惩罚。18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给儿童的彻底解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尊重儿童,让儿童回归自然,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是卢梭思想的核心内容。

  • 有一种感动在生命里流淌——读《生活在痴迷之中》有感

    怀着一种感动的心情,着迷于那诗意唯美的故事情节,我仅用了三个夜晚就读完了著名学者张文质先生主编的《生活在痴迷之中》一书。该书记录着20位教师的生命探索历程。每一位教师或娓娓述说,或深层剖析。一个个故事似一篇篇流畅的散文,或似一首首清新含蓄的哲理诗。文章闪现着个性的光彩,蕴涵着育人的甘苦,展示着人性的善良和纯洁,诠释着教...

  • 论立志

    一个人通过对道德认识和道德智慧的学习,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有关德的人,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君子、仁人乃至圣人,便会树立做一个有美德的人的道德目标,进而树立做一个君子、仁人乃至圣人的道德理想,这就叫做“立志”。所谓“志”,如陈淳所言,亦即志向、志愿,就是一个人恒久的、坚持不懈的行为所一直为了得到的物事或为了达到的结果:

  • 学生能在微笑中接受惩罚吗?

    近日,在翻阅《中国德育》2008年第5期时,看到《让学生在微笑中接受惩罚》一文,觉得其中有些说法值得商榷。

  • 尊重,从记住他人姓名做起

    朋友在外地工作,在聊到彼此参加的同一类型和级别的骨干教师培训时,无不感慨地说起他们那儿培训班的另类点名——点学号制。可能是为了节约时间,抑或是避讳直呼其名的尴尬、“不尊”吧,班主任(领导)点名每次都以一串冷冰冰的数字符号接龙“问答”拉开上课的帷幕:001、002、003、004、005……教师为此要强记学号,以便答“到”。

  • 公民教育的民族性研究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公民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的基本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应当着眼于公民教育和民主实践。公民教育的民族性研究,对认清当前基础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公民教育方向、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

  • 北京奥运会对提升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对巩固和谐社会思想道德基础的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本课题研究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奥林匹克文化中有益的文明成果,培育民族精神,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提高国人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因此,对巩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具有重要的...

  • 从公民教育角度看公民文化培育

    公民文化,是为了稳定民主制度的一种心理分析理论。在本质上要求公民培养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教育关系到国家核心价值观的维护,关系到国家未米的发展。而公民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完善的、离不开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方式——公民教育。在教育目标上,要以塑造适应民主政治要求的社会主义公民为指向。住教育内容上,要注意系统的公民教育。

  • 论现代化背景下中国公民教育的理性选择

    公民教育是转型中国对现代化进程的回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体现,也是人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的现代化在公民教育的社会结构守间的形成、公民丰体性的自我觉悟和国家的法权保障三个方面为公民教育带来发展契机。在现代化背景下,中闺的公民教育必须体现现代性的追求:在价值取向上,应坚持权利木位:在教育...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