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国德育
部级期刊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中国德育杂志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 创刊时间:2006
  • 国际刊号:1673-3010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100088
  • 国内刊号:11-5338/G4
  • 邮发代号:80-430
  • 全年订价:¥ 460.00
  • 发行地区:北京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卷首语
  • 观察
  • 探索
  • 话题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权益保护
  • 讲堂
  • 样本
  • 第一线
  • “活着就是爱”——对特蕾莎修女的怀念与思慕

    “人类所经历的最坏的疾病,就是被遗弃。今天,我们发明了治疗麻风病的药,麻风病人便能痊愈;也有了治疗肺病的药,肺病患者也能痊愈——对几乎所有的病症来说,都有药可治,并且可以痊愈。唯有那些被遗弃者,人虽然用双手去为他们服务,并用爱心去温暖他们,但我不认为,这种可怕的疾病有一天会治好。”

  • 母语的消退与认同危机

    本期“明德讲堂”来自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陈家琪教授在“亲近母语”活动中的讲话。当陈教授在同济大学再次演讲该话题时,引起了热烈讨论,并得到一位学生的书信回应。

  • 重心与起点——关于当代中国青少年道德建设的新思考

    长期以来,笔者一直认为,对青少年与青少年教育的研究要放在未来展望、历史继承与现实把握的交叉点上来进行,要置于多门科学、多种学科的视野下来思考。如何把握当代中国青少年道德建设的取向与定位?本人的观点是:当代青少年的道德建设,应实现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应着力于公共理性与公共精神的建树,应以公共伦理教育为重心,以公民——...

  • 道德箴言

    孩子初学步的第一步,在成人看来,的确是幼稚,危险,不成样子,或者简直是可笑的。但无论怎样的愚妇人,却总以恳切的希望的心,看他跨出这第一步去,决不会因为他的走法幼稚,怕要阻碍阔人的路线而“逼死”他;也决不至于将他禁在床上,使他躺着研究到能够飞跑时再下地。

  • 美德观与德育范式转换

    德育是形成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即美德或德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关于美德的基本预设必然决定着德育理念及其指导下的具体德育实践形态即德育范式。何谓美德?历史上有三种基本的观点:“知识即美德”“践行即美德”“和谐即美德”,相应地形成了三种基本的德育理念、取向与实践形态,即知性德育范式、实践德育范式与和谐德育范式。

  • 反思制度化学校生活对学校教育的异化

    一、制度化教育与制度化学校生活 (一)科学教育与工具理性文化催生制度化教育 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十九世纪以前的教育基本上是人文教育或人文教育占主导地位。但在近代工业文明产生以后,在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生产的冲击下,科学教育走进学校并成为主导,

  • 教学方式变革与直接德育课程的有效性

    直接德育课程的低效、无效是与教学方式紧密相连的。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科书呈现方式的促动下,教学方式的变革成为必然,并为直接德育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可能;生活性、活动性、交往互动性和创新性是直接德育课程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 名人语录

    学校中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是关于知识和行为的关系。因为,除非从正式的课程所增长的学识足以影响性格,就是把道德的目的看作教育上统一的和最终的目的,也是无用的。如果知识的方法和题材与道德的发展没有密切的、有机的联系,就不得不求助于特定的修身课和特定的训练方式:知识没有和寻常的行为动机和人生观融为一体,

  • 国内外中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多元时代如何帮助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梳理相关研究,试图对国内外中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涵、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我国中小学生价值观教育有所启示。

  • 也谈“无痕德育”——读楼江红《让无痕德育走进课堂》

    最近刚从张思明老师访谈记录中,知道“无痕德育”一说,又从《中国德育》杂志2009年第8期刊载的楼江红君的《让无痕德育走进课堂》一文中,知道一个“无痕德育”的案例。尽管不知“无痕教育”出自何典,单从不同地区出现同一教育趋向的提法,就感到异常兴奋。仿佛从风萧萧、雾茫茫中发现了一缕霞光。

  • 小学品德课堂交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交流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古人云:“水木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只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感悟的传达,体验的分享,才能使课堂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 追寻梅韵涵养“梅德”

    梅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其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优秀的生活与文明。有人认为,梅花的品格与气节几乎写意了我们“龙的传人”的精神面貌。

  • “六个一”德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让学生自己体验,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方式。道德体验离不开德育活动,但也不是所有的德育活动都能够给予学生良好的道德体验,提升其道德水平。德育活动要收到实效,就必须创新。基于这些认识,我校多年来坚持德育创新,开展的“六个一”活动——每一位学生一学期要读一本好书,写一篇好文章,

  • “为时养器”的探索之路

    常德二中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创办之初就树立了明确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为时养器”的校训,并在其百多年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办学实践中张扬着鲜活的个性。“为时养器”的字面含义就是“为当时培养人才”,这正体现了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中,教育作为一项国家事业,为国家、为社会、为公众利益服务的理念,

  • 你们应当有一颗不同凡响的心

    最后一次聆听母校的教诲一直是学校毕业典礼上最闪亮的环节。老师们精彩纷呈的致辞不仅让即将走出学校大门的莘莘学子获得终生受用的人生启迪,也是一篇篇值得人们反复品味的华丽美文。我们选择了三篇典礼致辞刊登在本期(略有删改),供朋友们欣赏,并从中得到些许感悟。

  • 把美好留给母校,让回忆成为自豪

    各位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风雨人生路,弹指一挥间,毕业的歌声就要响起。回首往事,一些生动的细节、一些精彩的片断如此清晰地刻写在我们的记忆中。三年来,或许也有烦恼的困惑、无言的失落,甚至还有误会、委屈和痛苦,

  • 三载寒窗苦读,今朝雄鹰展翅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隆重集会,为2007届毕业生举行毕业典礼。初三的同学们在今天就正式毕业了。无论继续深造还是劳动就业,初中毕业既是终点也是起点。临别之际,我代表学校以三句良言相赠,与大家共勉。

  • 做真实的班主任

    1.承认不足 在信息社会,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和独裁者,而正在成为和学生一样的新知识的学习者。如果老师装腔作势让学生发现,学生就会强烈地感受到一种道德欺骗,老师的形象也会彻底破坏。

  • 青年班主任:劣势也可变优势

    我的学生只比我小七岁,如果不是在学校,他们应该叫我“姐姐”才对。在这种情势下,我这种初为人师的青年班主任暴露在学生面前的劣势十分明显:年纪轻,经验少,易急躁。如何将劣势转化为优势,的确是我们这些青年班主任应当探究的问题。我的切身体会证明,劣势转化为优势是完全可能的。

  • 一定要开班会吗

    多少年来,成功召开班会一直被认为是班主任的一项基本技能。在学校中,班会也被规定为必须进行的一项教育教学环节和方式,甚至被“课表化”。然而有一些班主任和学生都觉得开班会浪费时间,不如做几道题,讲几份卷子。特别是接近毕业的班级,就是硬着头皮开班会,也有许多学生在下面忙着自己的事。

  • 口语技巧在减少师生冲突中的运用

    师生冲突是师生双方在正式或非正式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紧张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师生冲突会直接导致学生的问题行为,如与某老师发生冲突后,故意不听该门课、不写作业,躲避该老师或逃学等。师生冲突对学生的学习、性格以及心理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 在化解学生冲突中挖掘育人资源

    学生之间发生冲突是常有的事儿,一般事儿都不大,却考量着班主任的智慧与能力。解决得好,不仅能使当事人受到良好的教育,也对全班学生起开化与导引的作用,反之,则会激化冲突,埋下隐患,给学生的长远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学生冲突,

  • 把“自食其力”当作教育孩子的头等大事

    家庭教育虽然艰难,但并不复杂。教育的目的只有三个:德、智、体,教育的“根本大法”只有两个:一是美育(艺术与生活情趣),二是劳动教育(自食其力)。而在美育与劳动教育之间,劳动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更深刻、更持久。

  • 广告新闻:违法失德谁之责

    生活在今天,你一定对广告新闻(即将广告内容冒充为新闻刊播,引诱公众将广告当作新闻接受)不陌生。打开电视,翻开报纸,广告新闻便会扑面而来。

  • 传媒,你的责任感哪里去了——从传媒娱乐化谈起

    传统社会里,青少年的社会学习和教育主要依靠家庭和学校,而在现代社会,这一社会化过程则主要交由媒体来完成。走入今天城市青少年中间,你会发现,黑客、闪客、小熊维尼、蜡笔小新等网络和电视里的词汇、形象,正成为一种文化,广泛传播和流行。联合国一项调查表明:80%以上的中小学生倾向于从电视中接受信息,

  • 论社区德育功用的发挥

    社区教育是近年来蓬勃兴起的一种生活性、大众性的教育形态,但人们只关注到社区教育需求的多元性、参与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对于社区教育自身所蕴涵的对人的影响力和对社区稳定、家庭和睦、人际和谐等所起的作用则较少关注,而这正是社区德育的功用,也是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方面。

  • 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长——重阳节道德意蕴漫谈

    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以族群特有的丰富的活动,华丽而隆重地延续着族群的文化记忆,自觉地承系着民族的文化认同。随着传统节日礼俗的日臻完美,它所承载的文化,逐渐成为中华传统道德的汇集与浓缩。中国传统节日的这种特质,在重阳节中得到了淋漓展现。

  • 特蕾莎嬷嬷,一盏点亮穷人生命的灯

    她只是一个修会的会母,但不管在什么场合,只要她一出现,就会立刻成为人们眼中的焦点。无论是基督徒,还是非基督徒;无论是穷人,还是富翁,都会被她攻瑰花般的芬芳所吸引。但她却不善于表现自己。一次,英国广播公司对她进行电视采访,她缩成一团坐在直播间里,几乎不能很好地配合电视工作人员。

  • 爱,直到成伤

    在特雷莎修女的默想文中,有一句话是我一直不能了解的:“一颗纯洁的心,会自由地给予,自由地爱,直到它受到创伤。“说实话,我一直不懂,何谓“心灵受伤”。这次去见了特蕾莎修女的工作场所,参加了修士修女们的工作,才真正了解了所谓“心灵受伤”和爱的关系。

  • 让德育走向自然——来自《爱弥儿》的启示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那么,如何使“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不至于“变坏”,而且变得更好,成为“新人”呢?两百多年前,法国启蒙运动中思想家让·雅克·卢梭通过其著作《爱弥儿》,希望通过自然主义教育来达到目的。

热门期刊